孔花娟 隆 滟
(1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垃圾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障碍。和盛镇隶属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位于庆阳市南部,行政辖区面积131.83 km2,耕地面积4 695 hm2,现辖19 个村委会,171 个村民小组,37 350 口人,人均耕地面积0.12 hm2,是我国西北地区普通农村小镇。
采取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方式,在全镇19 个村委会171 个村民小组中展开全面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和盛镇整体垃圾处理情况,实地走访对村民和村干部,采用等距抽样的方式,对和盛镇的村民发放24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0 份,有效回收率达87%。
“往前推20年,村里没有垃圾,有的就是果皮剩菜,但那直接给猪羊牲口一倒就了事,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塑料袋、塑料瓶”。通过村民的话直观反映了垃圾来源复杂化,以前主要以植物秸秆、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为主,多为可降解物,现在塑料垃圾和有害垃圾增多,不可降解垃圾比例增加。
80%村民认识到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60%村民认为村中整体卫生环境需要改进,但村民大多认为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村民环保意识薄弱,随手扔垃圾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在垃圾处理方面“人人自扫门前雪”,而公共区域垃圾无人自愿打扫。目前,村民了解垃圾分类方法的途径较为单一,多通过村中宣传标语和村委给每户发放的垃圾分类倡议书,但这些方法大多收效甚微。90%的村民认为本村的村容村貌需要提高,但若垃圾处理需向个人收取一定费用时,80%的村民表示不能接受;20%的村民愿意接受,但接受的收费标准为每年每户20元以内。
村民将垃圾简单分为能卖钱的和不能卖钱的,对能卖钱的废书本、硬纸板、啤酒瓶和废钢铁等会单独收集起来,卖给上门回收的商贩;对于不能卖钱的碎玻璃、废电池、旧地膜等会直接丢弃或焚烧。对于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处理方式较为简单,55 %的村民选择直接丢弃,30 %的村民选择焚烧处理,选择集中回收处理的仅占10 %,选择其他处理方式的为5%。村中垃圾桶放置数量较少,放置地点多为街道、广场等公共区域,不能满足村民日常处理垃圾需求,建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大多数居民住宅较远,村中虽有专门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但其收集范围仅包括住宅在路边的农户,而其他农户的垃圾需自行处理。
资金问题是影响和盛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因素,由于村镇经济能力有限,农民不愿或不能承担相应费用,因此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配备不太完善:仅在主要街道及广场、学校等公共区域设置分类垃圾桶起宣传作用,村中道路上较少设置垃圾桶,户用垃圾桶则更少。东乐村、高崖头村的村民反映无户用垃圾桶,路边也无垃圾桶,村民自己倒自己的垃圾;垃圾车辆配备不足,每村两个小型垃圾收集车辆,轮流出动,做不到垃圾每日清理;垃圾末端处理较为简单,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无垃圾压缩车,每村建有一个不足15 m²的村级垃圾收集点,和盛镇仅有西刘村的青木沟垃圾填埋场和庙花村的垃圾焚烧站。村中保洁人员的配置数量少,保洁人员每月工资500元,未配备专门监督人员,由村委会进行监督,因此村中环境与保洁人员责任心强弱有密切关系。
和盛镇80%产业形式为农业,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农户自发性种植,产业基础较薄弱;垃圾处理相应配套设施不足,在垃圾收集方面垃圾箱(桶)数量不足,有的村子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和盛镇在垃圾桶配置方面没有实现全镇覆盖,实行递进式推进配置。垃圾收集点缺乏必要的密封和清洁措施,在垃圾转运方面存在转运工具数量不足和设施不配套问题。村中没有配备垃圾压缩车,大部分村子用小型垃圾收集车运送垃圾,运输效率低而成本高。一些居住在沟边附近的村民选择就近处理垃圾,将生活垃圾直接倒进沟里。和盛镇目前拥有青木沟的垃圾填埋场和庙花村的垃圾焚烧站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但由于垃圾焚烧站焚烧垃圾会污染大气,庙花村的垃圾焚烧站于2020 年4 月停止运行,现在垃圾主要进行填埋,其施工标准低,压实机械等配套设备数量少,防渗处理不到位,存在水土二次污染风险和填埋气体积聚风险。全镇19 个垃圾暂存点,对垃圾集中堆放,没有进行无害化和防渗处理。
农民作为农村美好人居环境的建造者和受益者,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态度和对农村垃圾分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村容村貌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目前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认识不到位,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参与意识不强:在问到“你认为在垃圾分类中哪个群体发挥的作用最大”时,45%选择保洁人员,35 %选择政府部门,选择普通村民和村委负责人的各占10 %。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垃圾混装随意投放的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善,忽视了垃圾处理不当的潜在风险;受教育水平较低影响,村民对垃圾分类理解不到位,认为垃圾分类太麻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60 %的村民不知道垃圾分类,40 %的村民知道垃圾分类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实施分类。
目前,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还没有具体的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一些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已经滞后,政策出台后不能立即实施。和盛镇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由地方法律法规规定,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基本上依靠自我意识,对垃圾回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垃圾处理指导,只有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和盛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滞后,未能实现全镇全覆盖。几乎所有村子的垃圾处理设施、人员队伍、财务保障和行政监察制度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与工作需要不匹配,不能满足任务的要求。目前,和盛镇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乡村,农民既是获益者也是建设者。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村民的卫生观念陈旧、环保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滞后,亟需提高其卫生意识和环保能力。相关部门应对村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和盛镇目前采用微信公众号、村级信息交流群、张贴宣传标语来宣传垃圾分类,可以考虑运用电视、快手、微博等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让村民了解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意义。乡村级部门可以通过设置宣传栏、悬挂宣传牌、上门入户宣传、学校教育、集体培训以及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培养村民的循环经济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村的环境卫生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政府、市场和村民三者整合自身资源进行合作,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平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平台,实施安全策略,公开处理信息,设置专门板块发表垃圾信息包括垃圾收集情况、垃圾具体分类,垃圾知识宣传等。村民和社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维护自己的利益:了解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对具体操作进行自下而上的监督。通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具体管理办法或政策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各地的分类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落后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应该借鉴成熟地区的相关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并细化本地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具体办法。
2017 年出台的《和盛镇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运营管理办法》中提到各村要根据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建好封闭式垃圾房、中转点、集中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按就近原则,每组配建1座封闭式垃圾收集房,每户配备一只垃圾收集桶,但因资金问题,配套设施目前不太完善,目前仅有2017年政府购买的5 000个户用垃圾桶,及每村一个垃圾暂存点。因此提高和盛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垃圾分类处理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落实奖惩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不配合的村民,予以处罚;举报或停止乱扔垃圾的村民将得到奖励,落实网格化监督管理机制。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垃圾生态产业链”,创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通过“互联网+”解决垃圾分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信息流与物流的统一。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政府有保底的责任,作为受益者的农民也应承担部分成本,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应进行科学规划创新政府支持力度。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方面通过薪酬激励、荣誉激励、精神激励等一系列激励机制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加大力度配备垃圾箱、填埋点等必需的硬件配套设施,合理规划生活垃圾的收集点、转运站等,对离街道近的区域可采取就近原则与街区共享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对于偏远地区的村庄可以几个村共建生活垃圾处理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