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云
(吐鲁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新疆吐鲁番 838000)
生态养殖并不能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反而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老旧”技术,其要点在于对各类水产生物自然生存环境的还原与优化,并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交还给自然生态,用更加平衡、环保、可持续的方式推行人工养殖。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生态养殖的一些技术要点展开分析,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要想认识生态养殖技术,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水产养殖技术。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要点在于水产品的人工培育、大量繁殖,最终达到打破自然生产规律,实现水产品大量集中产出的经济目的。其表现形式就是同一品种的大规模、集中化的养殖,一般采取大规模养殖的方式。其特点是一次性养殖的产品数量大、密集程度高,相对的就会导致整个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单一,产出环境的维护基本全部依赖于人工,日常维护成本高、难度大;且集中养殖会使生物的自然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为了防治病虫害必然会大面积使用大批量的化学药剂,造成的后果就是不仅容易使食物变成毒物,而且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化学污染。长此以往,不仅损害水产养殖的经济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相较于此,生态养殖技术强调的是生态环境自循环式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养殖活动初期就要做好养殖品类的合理搭配与生态环境的科学营造,力求通过不同品种之间的搭配组合,为物种还原最为原始自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品的健康程度,从而有效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有效增加产品种类,提升养殖户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大程度提升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生态环境中生物所处食物链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大面积频繁发生,节省了日常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产品幼苗存活率,能够有效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在抛弃对化学制剂的大量应用之余,还可以大大缩减养殖成本,可以说生态养殖技术是与水产养殖活动适应性最强的生产技术,也是水产养殖户的最优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人工选择配比的方式,还原生物的原始生存环境,并在根据实际的养殖水体环境做出合理优化的基础上开展的科学水产养殖方式。整个水产养殖建立在水生生物的共生系统之上,有选择地投放各类绿色水生植物与非消费产品为整个系统提供生存的养分与充足的氧气,通过对整个养殖水域食物链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搭配,从而形成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设计,在独立的人工养殖水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依赖于自然界本身的分解者活动,可以有效地分解水产品生存空间内产生的废物,保障整个水产水体环境本身的能量守恒,确保水体环境能够稳定有序地进行自然循环,从而提升水产品的生长环境质量,有效帮助水产养殖提质增量[2]。在我国,目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水式”生产与“鱼-稻”式水产,这些技术有效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特性,提升各种养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提升水产养殖的效能。
不同于传统养殖在整个养殖活动的全流程维护管理,生态养殖的关键点在于前期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营造及后续的简单维护与保持。这一技术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水产品品种优化选择与科学搭配、养殖环境的专业培养与日常维护、水产饲料的合理选用与规范投放,在必要时候需要配合使用少量的药物,提升整个水体环境的稳定性,其目的在于水产养殖环境的保持,将整个水产养殖工作置于一套完整、有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链条之上。
(1)水产品品种优化选择与科学搭配。无论何种形式的水产养殖,其目的都是追求经济效益,关注点永远是水产品的大量出产,水产品品种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不同于传统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对水产品种的选择不仅要基于市场规则,还需要注重整个水体环境的适应性及品种之间的依存共生关系[3]。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水体环境,制定出相应的水产养殖的目标方向,从养殖活动主产品的品类开始,科学配比,合理选择附属品类,保证整个水体生态环境的有序稳定,最终确认整个水体的基本养殖种类。在确定好整个养殖水域生态的基本形式之后,还需要选择质量上乘、成活率高的良种幼苗,加以投放,保证养殖活动中的出产率。另外,养殖户也应当在养殖活动中重视对幼苗的培育,以保证整个水产养殖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减少相应的长期成本投入[4]。
(2)养殖环境的专业培养与日常维护。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关键点就在于水体环境的建立与维护,这是每个养殖户必须要关注的要点,这一工作不可能仅仅依靠养殖户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养殖户可以在日常养殖活动中做好对水体环境的实时监测,并在工作中注意保持整个水体环境的稳定性。专业人员应当向养殖户传授简单的检测标准,帮助养殖户做好日常基本的检测工作,从而保证在水产养殖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水体生态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准确做好预警处理。另外,日常养殖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对水体环境的管理维护,养殖户要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的维护、清理,保证水体环境的清洁[5]。专业人员应当注重对水体生态的监控,从专业角度去观察整个水体生态在运行中发生的变化,及时根据问题做出调整处理,帮助养殖户提升水产养殖的能效。
(3)水产饲料的合理选用与规范投放。水产品养殖户需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水产品的养殖效率必须得到提高,而其关键就在于水产饲料的选用与合理使用[6]。合理选用水产饲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养殖户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优中选优,选择质量上乘、易于清理的高产水产饲料,并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在投放饲料时,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投放计划,控制好投放的节奏,科学合理地把控投放的次数及喂食时间,保证投放的饲料能够及时被饲养的水产消化吸收,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清理剩余饲料的成本,防止饲料大量积存对水体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引发不必要的危害,从而拉低整个水产养殖的效率。
养殖行业最为头疼、最为忌惮的就是不期而至的病虫害问题,一旦遇上就会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给水产养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打击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在传统的养殖活动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养殖户往往会盲目地采用大量投放化学药剂的方式防止病虫害的袭扰,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病虫害,但是在长期的养殖活动中,病虫害会产生抗体,使养殖户不得不变化对于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成本,而且大量的化学药剂会对人类身体产生巨大的伤害,长期使用化学药品也会增加其他问题产生的风险,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7]。另外,从水产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有毒产品还会严重影响水产养殖户的商业口碑,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可见,大量投放化学药剂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短见之举。生态养殖技术带来的生态防治方式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有效提升水产质量,是水产养殖真正的首选技术[8]。
生态养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养殖区域内所有的生物都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自然关系,利用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维护养殖区域的生态平衡。通过科学的补充与合理配置水生植物,从而有效提高整个水体的含氧量,并保证水域营养物质的自我生产。引入部分无害的食腐生物,在不破坏水体环境、不对水产品主体品类产生不利影响的基础上,确保各类废物得到有效及时的清理,通过自循环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9]。通过对水产品种的科学搭配、有序混养,依靠专业人员的指导,紧紧把握不同品种水产的混合共生特性,既可以实现水体环境的自我净化与改善,还可以保证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可以保证整个水体的生态环境达到相对自然的平衡状态,保证整个养殖水域的绿色生态发展[9]。此时,还需要对周边的本土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合理规划,有效应对外来侵害的袭扰,重点对养殖水域可能遇到的外来生物侵害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根据侵害类型,选择相应的天敌加以防护,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整个水体环境的维护工作。
生态养殖技术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将水产养殖引向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通过还原纯自然生态环境的形式实现养殖区域水体环境的优化,依靠自然规律,科学防治病虫害的发生,有效降低日常维护人工成本,还可以避免有毒化学物质的滥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