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松林
(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智慧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更加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又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粮食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1]多年来,粮食大省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改进。2019年,黑龙江、河南粮食产量分别为7503.0万吨、6695.4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3%、10.1%,位列全国第一、第二位。2019年,黑龙江、河南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61.8亿元、2236.0亿元,占全国的3.69%、7.1%,位居全国第十位、第五位。[2]黑龙江、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优势明显,但粮食产业经济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讲话时指出“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重中之重。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粮食主产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可以从运行机制、科技创新、产品价值、组织结构、效率效益、政策制度、产业基础等方面入手。这几个方面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体现了“人民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观念”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要抓住市场运行机制这个硬核。通过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粮食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措施,完善粮食市场主体功能;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等方式,激发粮食企业竞争活力,提高粮食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要继续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体制改革,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粮食市场管理制度。在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适度实现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波动,实现优质优价,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市场运行机制。
传统粮食产业发展,重视粮食生产的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升,注重原粮生产、忽视粮食加工价值提升。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硬核,破解传统粮食产业发展的瓶颈。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培育粮食新品种,持续改善粮食质量,为粮食高质量加工和居民绿色健康消费奠定基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加工和食品制造水平,努力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提升粮食价值链。通过科技创新,完善粮食产业服务体系。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破除部门和地域分割。通过科技创新,构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平台,整合粮食一二三产业数据资源,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粮食安全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将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体现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方面,就是要通过多元创新,补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发展短板,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新思路,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新机制。智慧农业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可以在育种技术创新、粮食生产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大有作为。
粮食产品价值是连接粮食供需、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基石。以粮食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不断开发适合居民粮食消费升级要求的新产品。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首先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即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粮食产品。
黑龙江、河南等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显著的粮食生产优势和加工优势。要积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的转变。持续提升主食产业的竞争力,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发新的主食品种。积极提升粮食产品价值,延伸粮食产业链,实现“三链协同”发展,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态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组织保障。当前,要以市场竞争为主,以政府调节为辅,积极培育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粮食企业,适当提高粮食行业集中度,逐渐形成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粮食龙头企业引领的粮食产业组织形态。
高级化的产业结构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要提高粮食加工业、粮油机械制造业、粮食服务业在粮食产业经济中的比重。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加工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壮大粮食产品品牌。要积极提高粮食产业化服务水平,在粮食生产资料供给、粮食收割、储运、技术研发等领域建立粮食竞争优势。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效率效益是根本。从微观层面看,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粮食产业发展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注重市场效率、企业效益和产业发展质量。其次,要积极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实现农民共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彻底改变“种粮吃亏”的局面。
从宏观层面看,通过压缩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要能够有效促进工农融合、城乡融合,有助于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业经济的驱动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指挥棒。积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支持各地区探索创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示范区,在人才、资金、土地、企业服务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粮食行业优秀人才。
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主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开展粮食产销合作、食品供需合作,深度融入国内粮食产业经济大循环。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依托区域开放优势,积极推动粮食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粮食产业经济大循环,提升国际竞争力。
促进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中,“产业基础高级化”是重要内容。
产业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刘志彪(2019)[3]研究认为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指导,依靠制度和市场优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罗仲伟、孟艳华(2020)[4]研究认为,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基础质量巩固化的统一。
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夯实粮食种植保障能力的高度化。首先,要实现粮食育种能力的高度化。粮食育种技术关系粮食产量和质量,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通过粮食育种技术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要坚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节约农业用水、完善水利设施,为粮食种植提供土地和水源保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此外,需要改进粮食种植和收割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收种效率,减少产后粮食损失。
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实现粮食装备制造现代化。粮食装备制造是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装备制造现代化,对于粮食一二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在具体措施方面,要提高粮食装备制造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实现粮食储备和物流现代化。粮食储备和物流是粮食产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备和物流,将粮食生产与销售有机衔接起来,保障粮食供需平衡,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其次,新冠疫情的出现,对我国粮食应急储备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粮食储运现代化,以重大风险事件为场景,建立科学、有效、及时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
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实现区域粮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粮食主产区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粮食主销区要具有一定粮食储备能力,与主产区开展产销合作,适度进口粮食,完善产销区粮食供需协调机制。其次,鼓励主产区建设粮食产业集聚区,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能力。
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要实现粮食产业基础质量的巩固化。粮食产业基础质量的巩固化,意味着粮食产业要持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实现粮食产业基础质量的巩固化,要提高粮食加工行业的运行效率。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争组建大型粮食集团,不断淘汰落后产能,适当提高粮食行业集中度。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兼顾了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需要在运行机制、科技创新、产品价值、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积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