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

2021-03-22 02:21:48吴新静刘翔夤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因子农业

吴新静,刘翔夤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现代绿色农业理论的完善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无疑给河南省农业发展增加了更多要求。循环农业理念作为新兴理念,提出至今仍然不断发展。循环农业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我省建设循环农业的经验也在不断累积,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故而,转变农业发展形式,有效利用资源,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是必须的[1-3]。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河南省作为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仍然存在许多待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以河南省循环农业所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文献回顾与梳理

循环农业是相较于传统农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相互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生产方式,以实现节约资源和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有利于建设农业生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4]。循环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减量化,即减少生产中的资源量,做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生产废弃物的排放;二是再利用,即提高农业生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三是再循环,即生产废弃物再利用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农业是在普通农业理论的基础上注入了“循环”元素而发展起来的,它更加强调整个生产过程的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农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介绍了轮作和间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实施。张元浩(1985)较早提出“循环农业”这个概念,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解释了循环农业,即农业生产过程的本质是材料不断重复利用和能量不断转换的过程[5]。新时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学术界被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中。发展健全的循环农业理论随之产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道路。

表1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2 2008年-2018年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指标数据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马其芳等(2005)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减少资源、材料库存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增加浪费资源的回收,增加农业生产系统输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6]。马其芳等(2006)分析了有效灌溉系数、农业用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数据指标分析[7]。王亚伟、韩珂(2010)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把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划分为四大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并用单位农业GDP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数据对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了1990年-2008年河南省循环农业质量不断提升,并从2004年起发展势头强劲的原因,得到了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质量主要依靠农业产出水平来提升,资源减量投入才是制约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揭益寿(2011)认为,循环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前提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手段综合使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新农业建设[9]。王建花(2013)利用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以南平市为例应用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等理论,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和不同环境的土地消纳能力分析了不同类型下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效益[10]。何可(2016)、何亚萍(2018)统计了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草谷比计算河南省秸秆总量,总结了中国秸秆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秸秆生产量的分析为河南省改进秸秆理论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方向,认为秸秆理论的完善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中之重[11-12]。

本文引用了王亚伟等(2010)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把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划分为四大指标,再利用何可、何亚萍所计算出的草谷比估算出河南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量并对此进行分析。并得出河南省秸秆总量不断增加的结论。

2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3R”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结合相关文献,循环农业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经济社会指标、生态环境指标。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从河南省2008年-2018年的数据出发,构建9项评价指标,运用SPSS 25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对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所有数据均收集自《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

2.3 主成分分析

2.3.1 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描述统计

2.3.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KMO值是0.618,显著性为0.000,所以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4)。

表4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2.3.3 变量共同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全部变量的共同度都比较大,有9个变量都超过了80%,都能够很好地解释变量。

表5 公因子方差

2.3.4 公共因子的选取

从表6可发现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且累计贡献率为94.494%,即这3个变量能够解释所有变量的94.494%,而且从图1来看前3个主成分碎石图比较陡,从第3个主成分为拐点,该图也从侧面说明了取前3个主成分为宜。

表6 总方差解释

图1 碎石图

a.提取了3个成分

通过表7得知化肥施用强度X1、农业产值X6、化肥有效利用率X5、农村用电量X3、农民人均纯收入X7、农用薄膜使用率X2、森林覆盖率X8在第一个因子上因子载荷是比较高的,都超过了0.75,而复种指数X4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比较高,为0.874。X9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较高,为0.674。

表7 成分矩阵

b.旋转在4次迭代后已收敛

通过因子旋转以后,载荷大小会进一步分化不同变量的因子归属也会更加清楚,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显示X5、X6、X3、X7、X1、X2(即化肥有效利用率、农业产值、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化肥施用强度、农用薄膜使用率)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比较高,都超过了0.6。X2、X8、(即农用薄膜使用率、森林覆盖率)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比较高。X9(即有效灌溉系数)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较高,为0.946(见表8)。

2.3.5 确定权重

表9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将两类主成分命名为F1、F2、F3。则因子 F1的得分公式:

表9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表10 2008年-2018年三类主因子得分

因子F2得分公式为:

因子F3得分公式为:

据表 6 可以算出 F1、F2、F3。

2.3.6 计算得分

根据因子得分及因子所占权重就可计算2008年-2018年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得分。

2.4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分析

图2 河南省2008年-2018年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得分趋势图

从表11可看出,2008年-2018年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得分直线上升,从2008年得分负值增长到2018年的0.799分。说明河南省对农业特别是循环农业加强了重视。其中因子F1的权重占比较大,约占71%。

表11 2008年-2018年三类主因子得分、权重及总得分

基于表11作出河南省2008年-2018年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得分趋势图,十年间河南省循环农业的总得分不断增加,这说明2008年-2018年河南省循环农业得分呈上升趋势。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1)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社会已经从以前的追求经济发展到现在的追求可持续发展。(2)从农用薄膜的产生到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循环农业相关的技术不断丰富和提升,也促进了循环农业的进步。

3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循环农业的认识不明确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理解还是不清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特别是关于循环农业的理解,不同的群体的理念很难统一,很难倡导绿色消费的概念。同过去一样,农民关心的主要问题不是改善他们的消费和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观念,而是如何增产,以及如何增加家庭的收入。从而对循环农业的基本认识不正确导致循环农业难以继续发展。

3.2 绿色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尚无建立

循环农业产品要求是卫生、安全、健康的,这就要求河南省在循环农业生产中需要建立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缺少科学技术体系的生产过程难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与无公害性。河南省在循环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循环农业快速发展难以维系。而且,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也非常低,研究出来的新型肥料成本比较大,普通农户根本负担不起购买绿色肥料的成本,所以这些关乎循环农业发展。

4 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及路径选择

4.1 坚持统筹兼顾,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调节,创造一个有利于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并建立一个机制来有意识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秸秆理论。科技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支持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技术、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2 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责任。农业生产者是循环农业生产的主体。循环农业生产的发展有赖于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维护循环农业是他们的社会责任。

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农村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战场。只有让广大群众理解到发展循环农业的经济利益,才能大大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展览会以及印刷宣传材料,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的宣传手段,推广循环农业相关知识,通过加大群众的参与感,提高群众的资源责任意识、公众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环境,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4.3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政府方面要实行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实施循环农业相关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农业产业的财政补贴。政府要对循环农业相关的一些投资项目给予资金补贴以及贷款补贴,还要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财政补贴,让农户对于发展循环农业没有后顾之忧,保证他们的利益,以激励农业生产者从事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通过政府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奖励机制,使得发展循环农业成本降低,风险降低,按照“污染者惩罚,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推行维护生态环境的奖惩制度。加快构建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奖励机制。要实现保证农业单位面积产量连年递增,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村繁荣稳定的全社会目标。

4.4 坚持试点先行,推进示范带动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实现质量变革。以打造全国知名绿色食品城市名片为目标,全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力推进“四优四化”,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和农业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能力建设。要坚持从试点先行来带动全省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发展循环农业试点,形成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使全省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更加有迹可循。

4.5 转变思想,强化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必须树立新的生产观念。现代循环农业的意义在于从循环的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从事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在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后,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从而使生产更加资源有效化,政府也要制定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高利用率以及生产废弃物安全、卫生排放的标准,对于不遵守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最后也要提升整个社会的绿色低碳意识,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要优化空气质量,做到24小时同步检测,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河南省因子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