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华
(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政治教化行为仪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政治认同及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其合理内涵历久弥新,是新时代仪式教育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习总书记关于礼仪的讲话彰显了仪式在新时代涵育政治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政治仪式是国家政治信仰、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其反复操演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透彻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学校政治仪式是政治仪式中的一个类别,是学校的重大性事务,指学校通过特定场合中形体、语言、器物等的展演,塑造政治文化、宣传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引导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培养政治信仰和忠诚的活动。根据其功能及特征,可划分为政治表达仪式、重大会议仪式、纪念与礼拜仪式、表彰激励仪式、成长发展仪式等五类。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2]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借助学校政治仪式这一具体的实践路径活化、内化精神内核,转化形而上的抽象价值观为形而下鲜活的情感体认,内化为个人价值观念,实现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与再生产、政治信仰行为外化。由此可见,学校政治仪式的举办可生成价值导向、政治动员、情感交流、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等功能,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凝聚奋进力量,指向了学校政治仪式与立德树人逻辑共生的本原。
学生学年礼(以下简称学年礼)属于学校政治仪式中的成长发展仪式,是广州大学创设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引路人、同行者的创新教育实践抓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学校是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前沿阵地,肩负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学年礼可作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创新载体。
其一,学年礼创新学校政治仪式教育的类型,创设了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新平台、新载体。
众所周知,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大学生必然经历的两场重要的学校政治仪式,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仪式。除此之外,大学四年很少再有大家齐聚一堂的场合,缺少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导、全体学生面向学校作报告的机会。学年礼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创设了学校与每年级全体学生在每一学年相遇并进行精神洗礼的新平台。
学年礼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神圣场域。学年礼操演形成的阀限促使“受礼者彼此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亲密的同志关系和平等关系。世俗的级别之分和地位之分消失了或是被同化了。”[4]受礼师生在学年礼操演的空间中产生情感共鸣,产生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是同质的、交融的共同体身份认同。仪式空间中,个人、年级、学校、国家是一体共生的,他们在这个神圣的仪式空间中“再重新被塑造,额外的能力也被赐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够适应生命中的这一新阶段”。在仪式的精神洗礼下,学生激发爱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转化抽象的价值理念为鲜活的符号及生活化的共同记忆,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学年礼主题契合人的成长成才需求,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起导向激励作用。
立心立德是人成长成才的基石。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加强品德修养是学以成人的第一步。学年礼引导激励学生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磨砺自身优秀品质,立志成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有用人才,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契合大学生修身正心、涵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成长需求。
立功立言是人成长成才的动力。大学阶段是人生求知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自我特长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加油站。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在担负时代使命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广泛汲取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增强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学年礼鼓励引导学生爱体育、懂艺术,成为视野开阔、能力发展性强的全面发展人才,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才干,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进步的需求。
学年礼是新时代学校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政治信仰的重要载体。下文以广州大学学生学年礼为例,分析其立德树人的逻辑进路,即如何通过仪式的前期宣传、操演、后续扩散等一系列仪式运作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实修好品德又专心求知问学,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新时代教育事业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肩负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学年礼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下应运而生,其创设的出发点是牢牢抓住教育事业的灵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将学年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通过学年礼的操演,每学年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齐聚一堂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平台,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榜样,激励全体同学突破学科专业上的隔膜,引导非体育专业的同学爱体育,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懂艺术,立志成为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其一,根据时代特征和要求而创设学校政治仪式主题和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
政治仪式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是国家政治信仰、社会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必然要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现实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并融入政治仪式,在仪式主题及内容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通过学校政治仪式的运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学年礼把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教育目标细化成“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设置每个年级的学年礼主题。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在学年礼的顶层设计上,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目标贯穿于各个年级,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同时,根据各个年级学习的特征和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教育学生引导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又培养其综合能力,开拓视野,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提高艺术审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可见,学年礼及其主题是根据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要求而创设,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举措、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
其二,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设计其喜闻乐见的学校政治仪式形式,增强仪式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政治仪式的形式是否新颖活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校政治仪式活动形式的设计应针对性地体现新时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活泼的言语方式、高尚的审美情操、丰富的文化结构和自信的文化修养,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热切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情感归属,激发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
学年礼的形式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而设计,仪式的空间布置、操演过程呈现出学生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了学年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征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完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表现。空间的意识形态是存在的。”[5]学年礼仪式空间布置上,前置舞台上设置超大型电子屏幕,以学年礼简介、师生学习及工作片段等视音频作渲染,台下的师生手持小红旗在舞台前就坐排列成方阵并整齐挥旗致意。空间中呈现的声音、影像、图腾等仪式要素和象征符号感染着现场所有师生,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操演过程中,在仪式开始时把有潜在政治意义的传统民间仪式如气势磅礴的舞龙舞狮艺术、《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舞表演以“快闪”的形式纳入仪式过程,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营造了活泼而激昂的现场气氛,最大限度地动员师生的情感,以艺术性的形式强化了师生对政治寓意的认同,激发了师生家国一体、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情怀。仪式过程中,除了升国旗仪式、领导和师生代表发言等传统的环节外,还安排了电子屏幕播放青春洋溢的师生学习工作片段的开篇视频,多个不同类型奖项的宣读、授奖、领奖打破了传统政治仪式中台上与台下、受众之间隔离的状况,点燃了全体师生投入到仪式中的热情,激励了全体师生见贤思齐、奋斗成长的志向,形成了经历精神洗礼的集体记忆。
其三,构筑政治仪式教育网上高地,运用现代网络传播媒体作前期宣传和后续扩散,形成学校政治仪式教育的社会合力。
学年礼包含了前期宣传、铺陈、操演、后期扩散等仪式程序,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应。在仪式举办之前,学校以学年礼为主题进行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为什么要举办学年礼”“我们可以为学年礼做什么”等宣传文章,深入宣传学年礼在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的落实过程中涌现出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事迹,短时间内对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形成高质量、全方位的渗透,目的在于塑造学年礼的神圣氛围,引导全校即将进入重大政治仪式的神圣状态。在学年礼举行的现场,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截至2020年5月31日,2019—2020学年学生学年礼网络点击量为5.12万,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社会科学网、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南方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报道了学年礼创设的缘起、目标、内容、现场、师生感受等,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年礼运用现代网络传播媒体作前期宣传和后续扩散,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多维一体的政治仪式教育网络阵地,既发挥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在社会上发挥强固信仰、社会整合的功能,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支持配合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影响力。
其四,发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化因素涉入学校政治仪式活动,有些学校政治仪式陷入庸俗化、异化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在运用传统文化过程中滥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歪曲传统或历史所致。而政治仪式往往是“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6],在操演的现场重新体验历史记忆和场景,产生情感共鸣共振,增强受众对其仪式宣示和释放内容的认同。因此,学校政治仪式的运作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及传统,将历史文化如革命文化作为政治仪式教育重要的精神滋养,又要密切观察新时代社会的特征与变化,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探索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得益彰的仪式形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
学年礼开幕仪式上,采用了舞龙舞狮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及《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舞表演,以“快闪”这种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形式呈现。表演的主题及内容上既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把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从而将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政治仪式,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在学年礼中圆融共生,发挥了对学生的精神滋养作用。传统艺术与“快闪”的结合因其活泼的形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充分宣示和释放学年礼主题,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完成“共同体的想象”,实现个体与共同体情感的融合,促进新知与已知的更新,催生成为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奋斗的动力。
其五,制定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的制度和规范,建构学校政治仪式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政治仪式的制度和规范,可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创新教育实践抓手。学校建构了学年礼运作及评估机制,提高了学校政治仪式的育人实效。在学年礼的顶层设计上,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建立学校政治仪式教育机制,把学年礼融进原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运作上,学校各部门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对学年礼的前期宣传、内容、形式、空间布置、操演过程、传播媒介等仪式要素进行规范并形成体制,做到组织严密、精细铺陈、科学运作,确保各项工作和各个程序协调推进、稳步实施,充分释放政治仪式的内涵及凝聚力,增强仪式的庄严性、权威性、神圣性、实效性。仪式结束后,进行学年礼的考核和评估,把学年礼设置的各项学生德才兼备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有机衔接,形成一体人才培养评价及考核体系,全面拓展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载体。此外,开展对各部门组织学年礼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与运作机制,促进其切实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实效。
学校政治仪式的操演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政治信仰,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但学校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被广泛认识与运用,激活学校政治仪式这一被忽视、被遮蔽的重要教育载体,创新其内容与形式,建构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形成育人的社会合力,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场域,使其成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抓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亮点。学年礼立德树人的实践个案及其实践逻辑或可为探索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立德树人的实践进路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