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生
(福建省南安市农业农村局 362300)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可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及呼吸道症状,引起小猪脑脊髓炎、败血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疾病。猪巴氏杆菌病又叫猪肺疫,俗称“锁喉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急性流行性、散发性或继发性传染病。2020年9月,南安市某规模化养猪场爆发了保育猪(52~61日龄)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神经症状、呼吸比较困难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给猪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猪群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该病为猪伪狂犬病和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经紧急接种伪狂犬疫苗,及时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4周后有效控制了该疫情,现将整个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该场位于南安市,母猪存栏500多头,生猪存栏6000多头。2020年8月发现部分保育猪体温升高(39.8~41℃)、稽留不退、食欲下降、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和喜卧,及个别出现神经症状等临床特征。病程8d后的猪只皮肤呈苍白色,在耳、四肢内侧及腹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发病猪群主要为53~60日龄的断奶小猪,发病率约为35%,死亡率约为8%,给猪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解剖3头发病猪发现,皮肤黏膜、实质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明显肿大、出血,下颌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肺脏可见淤血、肉样变及出血斑点;脾脏有针点大小的白色坏死点;肾脏呈淡灰黄色,布满针尖状出血点或坏死灶;膀胱见有个别出血点;胃底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或溃疡;喉头充血和扁桃体有坏死灶,其中1头猪只发现脑汁有充血和肝脏有少许白色坏死点。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将采集的3份病料送检福州某实验室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和细菌检测,结果如下。
采用常规方法对病料提取病毒RNA和DNA,采用RTPCR或PCR方法进行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和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检测,结果伪狂犬病毒为阳性,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都为阴性。
无菌采取肺脏、淋巴结及脾脏接种在绵羊血平板于37℃培养24~72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72h后,发现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诊断为巴氏杆菌病。经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氟苯尼考较敏感,对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青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场发病保育猪主要感染了猪伪狂犬病毒,并发或继发猪巴氏杆菌病。
(1)隔离发病猪群,对发病严重且濒临死亡的猪只扑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复合戊二醛制剂和过氧化氢消毒液对场内外环境、猪栏、饲养工具及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每天消毒2次,连续消毒7d后每天消毒1次,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对全场保育猪采用3倍正常免疫剂量的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同时采集各个阶段猪群的血清,进行猪伪狂犬抗体检测,发现抗体不合格阶段的猪群进行再次免疫。
(3)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全场小猪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等治疗性药物,饲料添加复合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增强营养降低应激,提升猪只抵抗力,防止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
(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应激水平,特别是阻断其他传染性疫病感染;提高猪群营养水平,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经上述防治措施较快控制了疫情。措施执行4周后,发病猪只病情均好转,采食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生产基本情况稳定。
据调查,该猪场猪伪狂犬疫苗的免疫程序性为种猪每年免疫4次,商品猪在45日龄和70日龄各免疫一次,但此次仍发生伪狂犬病。分析原因该猪场自认为强化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为了减少猪群应激,减少45日龄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最终导致这次出现猪群感染伪狂犬病;另外,该场也曾发生过巴氏杆菌病,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药物,但此次因禁抗政策出台,未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可能并发或继发巴氏杆菌病。
猪伪狂犬病是导致我国猪群发病死亡的重要疫病之一,尤其是在2012年下半年发生了变异猪伪狂犬后,该病造成猪群发病死亡更为严重。因此,猪场目前虽然为防控非洲猪瘟加强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但仍然要高度重视猪群的疫苗免疫,尤其是猪伪狂犬、猪瘟和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必须进行科学免疫,才能进一步保障猪群健康。另外,我国在2020年7月1日后开始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后,各养殖场要在饮水等方面添加营养物质以加强猪群保健,做到预防在先,防控在前,为今后生猪健康养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