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晓春
(江苏省如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6400)
鸡顶辐孢霉病是由顶辐孢霉菌感染而引发的鸡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我国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报道,主要呈地方散发式流行,感染鸡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为特征,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临床危害较大[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防控该病,下面就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本病的病原为顶辐孢霉,是一种嗜热性真菌,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2]。国外有报道从35~50℃的煤渣中分离到该菌,可见其耐热能力。顶辐孢霉和其他真菌不同,除了耐热特征外,其最佳生长温度为45℃左右,而常规真菌的最佳温度为29℃左右,足见其不同。顶辐孢霉体外易培养,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察氏培养基上45℃条件下放置72h可发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室温条件下也能生长,只是速度慢一些。菌落形态扁平或稍有褶皱,表面呈丝绒样外观,颜色为深棕色,培养时间长的病原深棕色色素可扩散进培养基内,使菌落周围形成一圈红色晕环。显微观察可见菌丝细长,直径在1.5~3.5μm之间,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分生孢子呈卵圆形,先为无色,成熟后变为深棕色或淡棕色,含有2个细胞。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鸡都能发生本病,日龄越小越易感,临床上报道的严重病例基本都是2月龄以内的雏鸡。除了鸡之外,火鸡、鹅等禽类也有感染的报道。自然情况下,本病在鸡群中的发病率能高达50%以上,病鸡中有5%~30%的比例会出现死亡,管理水平越低,饲养环境越差,病死率就越高。南方使用垫料养殖的散养鸡场本病高发,主要原因是垫料容易被病原污染,加上这种饲养模式的养殖场多以出栏周期短的肉鸡饲养为主,每一批次鸡的养殖周期内垫料基本不更换,或更换频率低,很多鸡场只是在表面更新一层,导致病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加上垫料本身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热,使得嗜热性真菌很容易大量繁殖。呼吸道是病原侵染的最主要途径,霉菌被吸入后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再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在脑部繁殖生长,对神经元进行破坏引发脑炎。实验室对雏鸡进行人工感染,用霉菌孢子通过脑、气管、气囊、鄂窦等部位接种,都能成功造出病例模型。
本病潜伏期很短,人工培养的顶辐孢霉接种1日龄的鸡,一般1周之内就表现出症状,病程5~6d,未经治疗情况下,大多以死亡而告终。由于病原主要侵染大脑中枢部位,造成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受阻,病鸡以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运动失调,走路不稳,容易跌倒,有的鸡两腿劈叉,无法站立,有些鸡头颈歪斜,角弓反张,两翅膀乱拍打,倒地不起。病鸡的采食和饮水行为受到影响,生长发育缓慢,机体衰弱,口鼻处有黏液流出,粪便呈灰绿色或白色,不成型。病鸡最后会以机体衰竭而亡,临死前神经症状表现加剧,耐过者后期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病灶部位集中在脑部区域,大脑的两半球额叶和顶叶发生坏死,有时坏死区域很大,呈淡黄色或淡红棕色,与正常脑组织很容易区分。小脑也可出现坏死性病变。将病变组织制作成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可见脑坏死区有散在分布的霉菌丝,长短不一,大多为单个存在,并不密集成丛。在脑坏死的表面部分,霉菌生长较多,有幼稚的分生孢子存在。除了脑组织外,肝脏、肺、呼吸道也能见到异常,肝脏肿大,颜色呈棕黄色,表面有散在分布的灰白色小点。少数病例的肺呈现出局灶性肺炎特征,外观呈小结节状,但不会形成坏死性的肉芽肿,这是与曲霉性肺炎不同的地方。
通过结合发病日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特征可对本病进行初诊。确诊需借助实验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的分离培养。鸡发生本病后,病原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组织,剖检时,将头盖骨揭开后,可见到霉菌菌丝散在地布满脑膜,用苏木-伊红染色后呈淡紫色,菌丝很长,形态规则,不见分枝,如果标本未染色,则菌丝显微观察时呈淡黄色,这个特征有助于和曲霉菌感染相区分。
预防本病需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重点提升鸡场的管理水平,做好全方位消毒工作[3]。
地养鸡定期清理垫料,清理时必须一次性清空,完全打扫干净并消毒后再更换新垫料。由于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清理旧垫料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尘土飞扬,反而使垫料中的病原更容易扩散,故建议清理垫料在早上进行,将鸡全部赶至户外运动场地后,用最快的速度清理,之后地面撒生石灰或喷洒2%火碱溶液,作用于1~2h后,再将新垫料铺上。垫料建议使用木屑、干草、稻壳等混合原料,这样有利于透气,减少病原的滋生。场内臭水沟要及时填平,当有些水沟面积过大无法填平时,可在水中撒入生石灰或漂白粉,杂草定期清理,防止蚊虫滋生。有些鸡场傍晚时分在蚊虫集中的区域点燃干蒿草对蚊虫的驱杀效果非常显著。驱蚊有助于很多血液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预防,防止鸡感染顶辐孢霉后出现免疫力下降而引发其他病原的感染。如果发现有神经症状表现的鸡,在排除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后,可怀疑本病。
呼吸道是病原侵染的主要途径,顶辐孢霉如果存在于环境中,其孢子可随空气流动四处扩散,一旦健康鸡吸入,孢子便会在呼吸道中定植并转变成霉菌体而引发疾病。加强环境消毒有利于控制本病,顶辐孢霉是一种对环境抵抗力比较强的病原,必须使用消毒力较强的消毒剂才有效,场内和舍内地面可撒生石灰,生石灰可吸收空气中水分,有助于降低环境湿度,同时吸潮后的生石灰显碱性,有利于病原菌的长期杀灭。也可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或用10%的石灰乳对地面、墙面进行涂抹。病鸡剖检完毕后,受污染的手臂、器械用肥皂彻底清洗,之后用消毒酒精浸泡30s以上,以便彻底消毒。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需严格消毒后再允许进入,消毒剂可选择过硫酸氢钾溶液或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防止外界病原传入。一线经常使用的饲喂工具要定期在通风区域进行太阳暴晒处理。饲养员、清粪人员、兽医等人员的衣物尽量多备几套,以便能做到每日一换洗。
本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一是由于病原属于霉菌类,本身兽药中霉菌类化药种类就比较少,很多还因为长期使用产生了耐药,加上部分药物禁用,导致该病用药选择上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霉菌和其他病原不同,以脑为主要靶器官进行侵染,而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如果遭到破坏,很难再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形式进行补偿,且脑组织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受损后功能极难恢复。这也是为何一旦出现神经症状的动物,即使用再好的药进行治疗,仍然无法彻底康复的重要原因。对于家禽这种食品性动物,用药即便能阻止疾病的发展,其后期生长速度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表现出栏周期延长,料肉比上升,易发生疾病,生长发育缓慢等,失去饲养价值,因此,本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当鸡群中发现第一例病鸡时,表明病原已存在鸡群中,且极大可能鸡群中已经有部分鸡受到感染,只是处于潜伏期阶段,此时通过使用药物及时制止疾病发展能挽回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