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元树
(重庆市秀山县官庄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409900)
鸡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又称为“鸡霍乱”,是养鸡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呈全球流行,我国多以散发形式出现,急性发病鸡死亡率较高,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该病,下面以本病的预防与治疗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会形成芽孢,表面无鞭毛,不运动,单个或成对排列,美兰、瑞氏或姬姆萨染液染色后呈现出两端着色,该特征使得本病临床诊断时通过病料抹片镜检就能诊断[2]。经二次分离培养后的巴氏杆菌两端着色特征不明显。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对鸡危害最大的是A型,也称为禽型,该菌对环境不良因素抵抗力非常差,兽药常用的消毒方法和常规消毒药都能将其杀灭,如碘制剂、癸甲溴铵、戊二醛、甲醛、消毒酒精、氢氧化钠、石灰乳、84消毒剂、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双氧水等。高温对其破坏力较强,将病料放入沸水中,其中的病原瞬间失活,75℃温度下不到15min便死亡,但腐败尸体中的病原常温下能存活接近半年时间,这个特征使得发生本病的鸡场一定要做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本病在养殖史上少有大规模流行的报道,通常呈地方散发式流行,病鸡和处于潜伏期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除了鸡之外,猪、牛、羊、犬、兔、鸭、鹅、火鸡及野生动物都能感染,多数为急性经过,尤其是新疫区或新建鸡场,感染后扩散非常快,并造成非常高的死亡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秋季因气候变化较快,应激较大而报道率最高。南方梅雨季节期间本病报道率明显上升,主要和气候变化关系较大。消化道、呼吸道及血液途径都能传播巴氏杆菌,饲料或饮水被污染时病原能经口进入体内,被排入环境中的病原菌能以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气溶胶等为载体进行扩散,健康鸡吸入后可经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或注射药物时,如果针头未消毒,病原菌可经污染的针头扩散全群。
鸡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长的能达一周以上,短的不到48h即表现出症状,主要和鸡日龄、鸡场管理水平、免疫情况及环境卫生状况有关,根据发病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疾病爆发初期,尤其新疫区多见,性成熟后的鸡群多发生,感染鸡前期无症状,之后发病就表现突然倒地,翅膀乱扑,无法行走,眼睛眨眼反射消失,机体不受控制,最终角弓反张而亡。有些鸡在前一天傍晚还正常,次日凌晨查舍就发现大批鸡在笼中死亡。
急性型是临床发病最多的一种,病鸡体温升高,可达43℃以上,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或完全废绝,喜独卧一角,不爱走动,强制性驱赶时会站起来走几步,之后又重新卧地,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羽毛干燥无光泽,两翅下垂,呼吸不畅,口鼻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全身缺氧,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高,可视黏膜发绀,鸡冠和肉髯肿胀。粪便恶臭不成型,为红色或黄绿色,大部分鸡在发病后的72h内死亡。
慢性型多见于疫病流行的后期或老疫区的鸡场,由于鸡群普遍对巴氏杆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抗力,鸡感染后死亡率下降,病程延长,大部分还能自行康复。发病期间症状表现不典型,以慢性肺炎和胃肠炎为主。病鸡机体逐渐衰弱,体重减轻,持续下痢,伴发贫血症状,肉髯、鸡冠出现肿胀,眼睛迷离无神,眼角常留黏液,脚部关节发生炎症而导致走路姿势改变,两翅下垂。还有部分病鸡表现结膜炎、鼻旁窦肿胀、咽喉部位有分泌物,呼吸时有呼噜音,气管有轻微阻塞,呼吸不畅,大部分鸡的病程在一个月以上,期间生产性能严重下降。若为产蛋鸡群,产蛋率显著下降,蛋重减轻,畸形蛋、薄壳蛋、软蛋、粪蛋、血斑蛋等比例显著升高。
最急性和急性型病例,病鸡大部分出现败血症性病变,鸡冠、肉髯呈紫红色,略显肿胀,多数尸僵完全,心外膜有出血点,肝组织变性,表面有灰黄色或白色的坏死灶分布,质地变脆,解剖剪稍微碰一下就会出现碎裂,有些病例在肝区部位有出血包。气管中有黏性分泌物,黏膜潮红,充血出血,皮下和腹腔中的脂肪组织、肠系膜、浆膜及黏膜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胸腹腔和心包腔中有积液,有时还有一层纤维素样絮片状物质覆盖。肠黏膜肿胀,增厚,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肠内容物有多量混合有脱落黏膜碎片的淡红色液体。肺部淤血水肿,淤血部位呈暗红色,整个肺部表现潮红。胆囊肿大,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脾脏肿大,有散在的坏死灶分布,胰腺肿大出血。
慢性病例,病变不如急性病例典型,多集中在呼吸道、肺、关节等部位,可见鼻腔、气管整个呼吸道有卡他性渗出,肺部出现实变,关节肿大变性,尤其是脚部和翅膀处关节,关节腔中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物。产蛋鸡还可发现卵巢充血出血,卵黄破裂,腹腔中有卵黄内容物流出,发病时间久的表现卵黄性腹膜炎。
预防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易感鸡群进行疫苗接种,注重鸡场的全方位消毒工作,不断提升鸡场管理水平,注意营养均衡。
目前禽用商品化的巴氏杆菌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种。弱毒活疫苗虽然病原减毒,但仍保存一定毒力,适合加强免疫的鸡群使用,和灭活苗相比,活苗免疫后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还能刺激细胞免疫,保护力更优。灭活苗则是抗原完全被灭活,安全性高,免疫后不会出现返毒风险,常用于易感鸡群的首免和后期加强免疫,但灭活苗免疫后只发生体液免疫。一般推荐鸡群在8~10周龄时进行首免,一个月后再进行二免,对于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免疫时间可提前1~2周。蛋鸡群在产蛋前最好再补免一次。需要提醒的是,免疫期间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和解热镇痛消炎药,如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等,防止药物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而导致免疫失败。
本病主要报道于消毒不严格和防疫管理水平低的鸡场,尤其是生物安全管理有漏洞的养殖场,很多鸡群从正规种鸡场引种,鸡苗本身非常健康,但由于鸡舍消毒不严格,或后期饲养过程中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不严,导致外界病原的传入而引发,因此,一定要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做好细节化管理。建议非疫区鸡场每天带鸡消毒1次,消毒剂可选择安全、无刺激、毒性低的品类,如碘制剂、过硫酸氢钾、戊二醛癸甲溴铵等,消毒要确保全方位无死角,最好采用喷雾消毒的方式,消毒剂雾化要均匀,消毒完毕后保持舍内通风。场内环境消毒每周不低于2次,消毒剂可定期轮换使用,防止病原产生耐药。血液途径也易传播本病,无论是注射疫苗还是药物,针头务必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好措施,科学消毒的鸡场环境中巴氏杆菌无生存条件,不会引发大规模疫病流行。
管理对于鸡的成长非常重要,管理水平高的鸡场,鸡群抗病能力强,即使环境中有巴氏杆菌病原,这些鸡群也会通过天然的机体抵抗力作为屏障,确保不发病。通过对基层多个鸡场调研发现,从未发生过巴氏杆菌病的鸡场有很多共性特征,场内环境卫生非常好,免疫记录完善,舍内空气新鲜洁净,员工工作安排得当,饲料储存合理,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经常发生本病的鸡场一定要重视管理,必要时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批次到更为先进的养殖企业或国外学习,不断接受新的养殖理念,学习先进的养殖模式,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提醒的是,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养殖场自身情况,选择和自己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制度。大企业管理制度先进,但用在小养殖场就是一种负担和压力,相反,如果小养殖场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制度变革,也会制约生产的顺利进行。
营养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生产性能的维持及细胞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当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等缺乏时,免疫力会下降,环境中的巴氏杆菌容易乘机入侵。困惑很多养殖朋友的是,有些鸡群使用的是知名厂家的全价饲料,但依然出现营养不良情况,这可能和饲料的储存条件有关,尤其是维生素类营养,虽然出厂时产品是合格的,但购入后若仓库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阳光直晒等,其中的维生素成分易降解。颗粒饲料表面长期与空气接触维生素还可能被氧化,发生霉变时霉菌也会利用一部分,最终导致营养不够。还有些鸡群发生过严重的肠道病,肠黏膜脱落后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恢复,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最终导致营养缺乏。对于营养不良的鸡群,建议额外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同时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的比例,以确保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应。
对巴氏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3],如复方阿莫西林、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利高霉素、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磺胺嘧啶等。轻症病鸡可采用大群拌料或集中饮水的方式,重症病鸡建议采用肌注给药的方式,血药浓度上升快,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治疗效果更好。除了化药外,中药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解毒、凉血保肝、清泻里热、透邪外出为主,选取茵陈100g、半枝莲100g、白花蛇舌草200g、大青叶100g、藿香50g、当归50g、生地黄150g、车前子50g、赤芍50g、甘草50g,该剂量为300只成年鸡1d用药量,将原料混合均匀后用文火煎煮40~60min,取滤液集中饮水使用,药渣拌入料中饲喂,连续用药5~7d即可控制。也可选择茵陈80g、大黄60g、茯苓60g、白术60g、泽泻60g、车前子60g、白花蛇舌草80g、半枝莲80g、生地黄50g、生姜50g、半夏50g、桂枝50g、白芥子50g,该用量为100只成年鸡1次用药量,每日1次,用水煎汁后集中饮水使用,连续3~5d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