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勉(浙江开化县教育研训中心)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域内学校分布点多、线长、面广,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区,农村学校生源不断萎缩。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近几年来,开化县为创建浙江省教育均衡县,通过组建“幼儿教育集团”“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举措,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建立幼儿教育集团3个,涵盖县城校区12个;建立教育共同体9个,辐射城区城乡小学、初中50所,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学校覆盖面达到100%;建立一个高中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县4所普通高中。全县建立校共同体“四共模式”实现了教育共同体全覆盖,有效破解了区域均衡教育城乡鸿沟,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性跃升。
因地制宜,做强顶线设计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学校共同体”教育布局,以资源的“统筹、整合、合作、融通、共享”为策略,构建“县领导+教育局专班+校共同体校长+成员学校校长”共联机制,一贯到底、一体联动。由每个县主要领导挂联1所龙头学校,教育局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教研员联系1所农村学校。每个教共同体分阶段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片区设置龙头学校进行示范引领带动,其中,高中阶段以县属第一中学为龙头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以城区9所优质中小学为龙头学校、幼儿教育以城区3所优质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学校,形成“1+9+3”学校共同体。校共同体的成立打破了城乡教育相对封闭、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体系架构清晰,发展方向明确的城乡、校际共享共荣机制,有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纵深供给、均衡发展。
为激活校共同体管理活力,每个校共同体都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对三类校共同体工作进行管理、指导、诊断、协调与考核。局机关干部、教研员定期联系,指导校共同体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在各校共同体成立相应机构,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明晰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制定办学量化标准、完善“一校一品”建设等考核管理机制,校共同体间做到硬件建设统筹推进,教师研训城乡一体,学校治理整体联动,形成“龙头学校+骨干学校+完全学校”的城乡学校共建格局,有效实现了校共同体规范管理,校共同体共享共建。
根据合作紧密度将校共同体组织形式划分为三类模式:松散型教育共同体,通过教育资源交流、教师素质提升、大型活动开展同步,做到城乡学校各得其所;半紧密型共同体,通过业务托管、资源共享开展,实行“整合发展”“抱团取暖”;紧密型共同体,采用一套班子,实施人事、财务、制度和行政的“四统一”,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师资培训、主题活动等多方面“大调配、大融合”,破解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粗放、队伍素质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等痛点堵点。三类教共同体模式基于校情和而不同,但都紧紧围绕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组织交流研讨活动,在多元化相互协作中,校共同体最典型的变化是城乡学校深度融合了、联系紧密了、师生交流频繁了。
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动力源,我们以校共同体为基础,实现了18对23所中小学“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实现“七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批改、同步辅导、同步评价。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开设空中课堂线上学习,精选200余名省、市、县名优教师授课,课任教师同步听课观摩,指导学生在线学习,弥补了部分农村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短板,专职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失不足,惠及农村小规模学校近4万名学生。
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空中课堂”、教育APP等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龙头学校全面开放各类教育资源,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帮扶工作,龙头学校名优教师驻农村学校开展精准诊断指导,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管理、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提高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截至目前,全县校共同体在县教育资源平台共上传名师名课、学习素材、微课程、微电影等资源4243个。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共同体学校党务、校务、德育、教学、教研工会等活动均同意组织,同频共振。尤其是同步开展读书节、儿童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农村学校学生参与龙头学校活动,长见识、长知识、长能力;龙头学校利用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非遗传承的资源优势拓展德育空间。同时积极组织城乡学生开展结友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假期生活体验活动等,实现了个性化的课程共享。
出台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聘、教师交流待遇保障等一系列鼓励教师交流的政策,全面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翻倍提升农村教师特岗津贴,并将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作为中、高、特级教师评职的必要条件,出台龙头学校名优教师、中高级教师定期到结对农村学校支教服务激励机制。近两年龙头学校管理和教学骨干带编向农村学校流动208人,2019年,全县有38位龙头学校骨干教师主动申请到结对学校开展驻校支教,10名农村学校教师到龙头学校挂职锻炼。
构建“教研员+基地+学校”的教师培育共同体,以龙头学校为教师培养的“孵化基地”,通过上挂锻炼、跟岗实践、定期支教、结对帮扶等形式,培养农村薄弱学校中层干部、教师。同时精心实施“远航、领航、启航”三航工程,培养壮大校共同体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队伍,引导名特教师建立专家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借智借力”提升教师素质。目前,县域内已成立7个专家工作站、4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4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和32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
“1+N”校共同体教研撬动新发展,校共同体龙头学校校长负责教研活动的统筹与安排,校共同体各校教导处主任担任联络员,做好沟通协调和督促指导。举办、参与大型教学研讨会、专家讲座、名师示范等活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德育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切实解决农村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全县教育教学节上,专门设置共同体承担学科分场活动,开展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展示共同体建设成果。2020年,县校共同体共组织送教20次、教学比武21次、教学研讨42次,实现了校共同体教研活动乡纵深发展,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
打破“校校共比”惯性思维,建立“校共同体”间互比共进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即由校共同体联合办公室从13个校共同体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抽调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形成绩效评价组,跨校共同体对集体备课、名师送教、同步课堂、同步研讨等过程性内容进行量化打分,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4次,每次按照成绩的20%计入最终评价指标。结果性评价,即根据学期末的校共同体成员单位自评表,组织评审组最终评定,根据综合评分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根据学生体测成绩判定身体素质指标等级,按照最终成绩的20%计入。
规定动作评价,将同步研讨、同步课堂等常规动作纳入过程考核规定赋分项,其中同步研讨指标占20%,突出校共同体教师互帮互助、同步成长。自选动作评价,鼓励校共同体学校进行个性创新,增加人事制度创新、校共同体建设创新、“一校一品”开展等改革创新奖励指标赋分。如天地外国语学校校共同体中的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结合本地蚕桑特色,引导学生“扬蚕之精神,塑蚕之形象,践蚕之品质”,获评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校长入选教育部2018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制定《开化县城乡教育共同体考核方案》,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按照绩效权重考核奖励,奖励校共同体“内部+外部”考评机制。“两个圈层、双重奖励”,对质量提升快、增幅明显的校共同体及其成员学校按照2倍进行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学校和老师,采取内部通报一批,现场会晾晒一批,评选表彰一批。“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利益共生、共同发展,为县域校共同体联动体系建设筑牢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