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文物中包含较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研究和深化分析文物中蕴含的信息内容,便可形成更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全面提升群众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在对文物蕴含文化的研究中,人们也会同步受到文物的文化熏陶,坚定认同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形成更为端正的精神态度。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1)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现阶段,随着博物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通过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深化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底蕴和传承效果。因此,有效的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研究是必要的,从发展角度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2)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文物的保护工作效果,需深化保护文化遗产,不断优化当前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效果,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创新力度。此外,还应强化实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尽量拓展文化和文物的宣传范围,让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家及人民均可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艺术魅力。
(3)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博物馆是主要负责文物管理和保护的机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文物、弘扬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博物馆角度来讲,开展各类主题展览活动可有效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同时,还可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能够与群众近距离进行交流和接触,让其直接感受到原始文化和文物的艺术魅力,提升群众对文物的认同感。此外,当前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便更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更多群众会倾向于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欣赏,通过文物了解历史文化。因此,博物馆更需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工作,以此为群众提供更适合的文物参观环境,全面提升公众的精神境界。
通常由于文物本体的材质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文物本身对于光线及温湿度等方面的敏感度也各异。但部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环境及设施的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达到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准。首先,部分展览柜的质量水平较低,密封性也较差,难以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此外,部分文物在存放期间还可能释放腐蚀性的物质,对其他陈列的文物也会形成相应的负面影响。其次,部分博物馆在文物存放环境中,还未配置齐全温湿度监测设备,难以对存放环境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导致环境难以达到文物的存放要求。此外,在文物进馆之前,管理者会变更为结合文物具体的材质、特征及存放条件等进行细化的分析和归类,这便导致文物存放缺乏合理性,存放环境的条件与标准要求不符。再次,博物馆内安保设备设置不够健全,存在的安全隐患较为明显。最后,部分博物馆还未配置相应的火灾防护与处理设备,难以及时应对火灾等突发情况,整体存放环境水平较低。
结合当前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要求,我国的文物从入库到记录等均需依据相关规定执行,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水平。但从具体的实践工作效果可见,部分博物馆在此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文物在具体管理和保存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丢失等情况。尤其当前博物馆的开放率日益提升,文物展览的数量也持续提升,这对文物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制度方面缺乏有效的建设力度,则文物保护便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前,部分地区的博物馆在人才配置方面还未达到更高的标准,文物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并未配备专业化的修复人员,对文物的修复和完善能力较低。此外,对多数文物出现的损毁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便为后续的修复工作设置了更大的障碍,难以保证文物的价值不受损害。其次,并未对文物管理和维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多数管理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较低,在技能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博物馆与其他单位的交流频率不足,难以有效学习行业有效的管理经验,文物管理人员的视野也不够开阔。
为尽量保证文物的原始面貌,避免文物出现物理或化学层面的损毁,便需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优化设置,科学控制环境参数。具体来说,首先,需对文物的特征、工艺及历史背景等信息进行细致的把握,及时设置和更新展览柜等硬件设施。其次,需配置实时监控的温湿度设备,并通过网络手段对文物存放环境指数进行调节,保证文物所在的区域环境能够达到存放要求,避免文物在存放期间出现生锈等现象。再次,需对博物馆的安保设备进行完善设置,明确各存放地点的访问及管理等权限设置,提升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从根源入手提升文物保存的安全性。最后,需增加设置火灾预防和处理的设备。需对烟雾及高温环境指标进行科学的监控,并形成自动报警机制。此外,还需结合文物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合的防火系统与设备,保证文物存放环境不受火灾的威胁。
1.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
文物的收藏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这便要求管理人员细致的做好下述工作内容:首先,需在硬件设施的配置方面提升文物保存的条件。文物存放地点需尽量占据更大的空间,同时,具有较高的环保和实用等方面的特征。其次,在实施文物管理工作时,对于文物数字的统计工作尤为重要,也是文物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随着文物保存数量的日益提升,类别也相对多元化,加上对文物的提取和入库管理工作量提升,如果相应的记录混乱,便会导致文物管理的无序性,无法实现科学的管理效果。最后,需形成更为完善和细致的文物收藏档案,对各类文物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与保存,方便此后的查阅及研究活动。
2.加强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
首先,在文物存放地点,需设置必要的保护设备,提升文物存放展柜的质量,对各类文物需按类别实施存放,这样更便于此后的查询和保养工作。在保存字画文物时,需配置字画囊匣进行存放,不能将字画直接存放于室内,这样会导致字画在灰尘和潮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褪色及泛黄等情况,缩短字画的保存寿命。此外,还需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及通风等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在展厅放置樟脑等避免文物受到蛀虫的破坏。其次,需提升文物保护软件设备的配置力度,形成数字化的文物保存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要求实施日常管理行为。最后,还需尽量提升文物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专门的保卫部门,配置专职人员,按照规定的制度要求对文物进行保存,尤其对库房及陈列展示等重点区域实施防范举措,保证配置健全的监控设施,全面拓展文物保护的辐射范围。
任何工作流程均需依据科学的制度推进实施,博物馆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如此。各博物馆需积极学习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管理特征深化落实文物管理工作的程序,避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问题。首先,博物馆需结合馆藏数量最好编订等环节等工作,主要内容为文物的数量、类别及编号等,为后续进行文物的归纳整理提供前提依据。其次,博物馆需紧密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和技术水平,侧重分析以往制度落实方面的缺陷,从而形成更为科学的制度要求,以此为文物管理人员提供工作依据。任何管理工作均需具有标准制度作为参照,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实现优化和完善。再次,需提升博物馆内所有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依据现有的制度和法规对文物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辅助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参照规范制度完成工作内容。最后,需借助馆藏信息化系统对文物进行数字化管理,全面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优势,提升文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运用数字传感技术进行微环境监测
对文物存放的微环境进行科学检测是保障文物妥善保存的客观基础。在对文物进行保护期间,多数文物自身并不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博物馆中的微环境主要指灰尘、温湿度等参数。当微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后,便会直接影响到文物保存的效果,甚至会增加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落实难度。
基于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数字传感技术已经在博物馆中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但可以与以往的保护措施结合使用,同时,还可在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在运用传感技术期间,需在文物周围设置传感设备。目的在于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数字化监测,此后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分析,依据科学的标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可结合文物存放的实际环境对保护措施进行优化设置,从而能够保障文物保护工作质量达到博物馆持续发展的标准,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提升文物保护的效果。
2.合理进行文物分类
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博物馆对文物进行管理期间,需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处理。通过分类方式提升文物保护的有效性,能够促使博物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博物馆在实施文物保护期间,需结合文物的类型选择适用的保护手段。如在对文物进行分类期间,需依据不同的标准完成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实施保护手段时,需由专人负责实施。此外,还需在明确分类标准期间,尽量将不同文物的保护需求作为分类参照标准之一,这样便可对保护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尽量满足文物的保护吸取,提升文物保护资源的配置效果。博物馆对文物进行类别划分,可对提升文物保护质量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3.定期进行文物状态分析
落实文物保护工作期间,如果应用单一的保护手段,则会阻碍保护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单一手段的运用会对文物保护形成负面影响,难以明显提升保护工作的推进效率。因此,博物馆在确定保护措施时,便需主动打破以往的保护思维观念,对各类保护措施进行创新应用。需紧密结合文物的类型和状态等特征选择适合的保护策略,全面提升保护工作的水平。同时,还需随时对文物的实际情况实施客观评估。保障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实施。如果文物的状态发生变化,便需对保护措施进行分析额优化,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个人的权责,形成科学的责任体系,保障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提升文物保护的力度和深度。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会逐渐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而衰颓,如民间工艺、游戏及习俗等,而上述民族文化均会我国文化的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作为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为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需侧重向政府及公众等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全面引导各机构及公众形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样便可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重视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形成多层次和多渠道的文物保护形势。
首先,可在社区范围内实施文物保护的宣传活动。向各类教育机构及社区重点实施宣传与教育活动,让学生及居民能够更为广泛地掌握文化传统知识,激发其形成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意识,形成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让受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全面的关心和保护环境,提升受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集思广益运用更为多样和有效的方式实现文物保护工作。
其次,可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博物馆可发挥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结合地方各类教育机构的需求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讲座活动,在学术层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专业化的探讨。
最后,可通过竞赛形式拓展文物保护的范围。具体可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竞赛活动,并配合开展征文等活动来扩大文物保护意义的宣传范围。
若想从根本上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便需建设具有更高职业素养的优秀团队,获得专业人才的支持。对此,博物馆便需有意识地建设具有综合素养的文物保护团队,为科学落实文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内容提供人力保障。首先,需侧重引进和培养文物修复专业人才,能够及时发现文物出现的破损等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其次,需对馆员提供多层次的培训机会,主要结合文物保护的数字化及管理、维护等主题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持续提升文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最后,需与人才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机制,通过组织座谈会及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拓展馆员的思维意识,使其能够以先进的思维指导工作实践。
总之,扎实推进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可有效降低对文物的破坏性影响,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受侵害,提升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文化影响。文物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因此,保护文物也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促进我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掌握更高的主动权。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