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康 史忠平
花卉在佛教中是被极为看重的,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多存于藻井、人字坡、龛楣等位置。这些花卉图像或是具象能够分辨其种类,或是抽象变化后的纹样装饰,或是无法分辨其品种的杂花。《十种供养经》中记载了对佛的十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幡幢,衣服、肴馔。其中“华”为“花”之意,位于十供之首。据佛经记载,以鲜花供养佛,不仅可使佛欢喜,还可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种功德,还对供养鲜花的颜色类别做了明确的规定。1
在鲜花供养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手持供养,多存于供养人、童子、菩萨、飞天手中。一种为散花供养,就是将鲜花向佛陀上方抛洒,形成花雨之势,这两种方式在敦煌壁画中都极为常见。就此,将对以上两型做分类研究,来探索敦煌壁画中花卉图像的特征。
手持花卉大多以莲花为主,其中也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这一鲜花供养形式早在北凉时期就已经出现,图案样式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样式,其类型形象丰富多样。从造型上来说可分为装饰、写实两大类。从时间发展来看,手持花卉图像经历了从装饰类到写实类的转变历程。
1.装饰类手持花卉
装饰类手持花卉图像大多出现于北凉至西魏时期,如北魏时期莫高窟第254窟后坡人字坡位置的天人手中。天人双手合十,手持一长茎弯曲的莲花,一般有多个花体,叶子多而散。而431窟后坡中的样式却不同,相对254窟图案变得小了许多,但是却十分精致,巨大的莲蓬上面有着分散的花瓣,内还绘有瓣纹。叶子飘曳而形状多变,有多条枝干呈等距式弯曲,十分有灵动感。到隋代时期,其图案更加小了,在手中显得更加自然,图案开始多变,其图像上开始出现火焰纹饰,花瓣也不似之前那般固定模式,开始向四周生长。
2.写实类手持花卉
自隋唐时期开始,受到中原汉地艺术的影响,手持花卉图像开始向写实性发展。唐代时期花鸟画开始独立成科,极大地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据记录,当时的专职花鸟画家就有八十多人,画家边鸾擅画折枝花鸟,“下笔轻利,用色鲜明”,能“穷羽毛之变态,奋花卉之芳妍”。事实上,自隋代开始就能窥见这一时期花卉图像的发展变化。既有隋代第427窟、420窟中具有装饰意味的花卉图像,也有隋代第389窟、278窟这样追求自然真实的莲花图像,整个花形符合基本的透视规则。唐以后,装饰类的花卉不再出现在手持类型中,而是以散花的形式存在,这在下一类型中说明。在唐代这个时期,多为单朵手持莲花样式,莲花颜色多变,单瓣之内多有颜色变化,较为艳丽。造型上较为统一,花瓣朝上分散,以线描勾勒之后涂绘颜色,瓣尖上颜色稍重或另绘异色。如中唐第158窟东壁中就绘有两色莲花,一半为淡红,另一半为黑色,并在同壁上还有一黑色莲花,画法与之一样,应当是颜料变色所致。
除此单朵形外,另有带茎单朵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莲花之下生一杆茎,茎上或还带叶,花中有的还有莲蓬。如莫高窟57窟西壁,有两朵带茎莲花,茎多弯曲,里面还有莲蓬。此类型花卉持续时间较长,一直到五代宋元皆有出现,如五代第36窟、203窟、220窟,宋代第76窟,元代第465窟中出现的手持花卉图像多为此形。
散花供养就是将鲜花向佛陀抛洒,形成漫天花雨之势。关于散花供养,佛经中多有记载。如《佛说菩萨本行经》中记载:“道路街巷悉令润泽而散天花,国王臣民见其瑞应,知佛当来悉舍所好诸事缘务,皆悉驰走来迎世尊。人民见佛,中有扫地者,散花者,烧香者,持衣布地者。”2《贤愚经·锯陀身施品》中载:“即从天下。来到其所。散花供养。涕泪如雨。”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载:“时诸人众于彼城中。除去瓦砾。遍洒香水。烧诸妙香。悬众幡盖。散花供养”4都记载了随行者向佛撒抛鲜花,以表示对佛陀的尊敬。除对佛表达敬意外,还可积累功德,得福报。如《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载:“如是功德,以花供养佛舍利塔获如斯果。”5散花供养和持花供养一样,都是以鲜花供养佛,只不过方式不同。
在佛教活动中,散花供养也由来已久,《魏书·释老志》记载:“世祖焘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散花供养这个礼仪一直渗透于各种佛教活动之中,6并影响到壁画内容。值得一说的是,在这种散花样式的图像中,虽有大量的图像都是莲花样式,但也有很多不知名的杂花,无法分辨其品种。在关于散花供养在壁画中的形式,各个时期所呈现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佛像周边散花图像、佛经故事周边散花图像和“华盖”式散花图像。
1.佛像周边散花图像
在佛像周边以散花装饰在敦煌石窟中较为多见。如北魏时期莫高窟第254窟中心柱东向面、南向面佛像上方有样式花卉,其花形为莲花样式,为盛开或半开,颜色为淡蓝或深蓝色,其中还有细线勾的花瓣纹。另西魏249窟、北周301窟、隋代302窟也有此样式散花花卉。北魏257窟中心柱四面佛像均有散花图像,如柱东佛龛两侧有蓝色莲花图案,柱南、柱北、柱西佛像上方都有不知名大花卉,周边还有细密小花装饰。此细密小花在西魏285窟西壁中数量比较多,在主佛和周边天人之间空间皆是这种类型。到隋唐时期,花形不再统一,造型多变,样式多样,如初唐322窟中细密型和花瓣形的组合搭配、329窟里瓣尖透红的白色莲花、盛唐172窟上方如云纹般的花叶。
2.佛经故事周边散花图像
在壁画中经常会描绘一些佛经故事,作为与佛相关的故事绘画,也会在这些故事画中以散花装饰。从时间上来看,佛经故事周边散花图像和佛像周边散花图像是同时出现的,且同时期的花卉类型也大致相同。如北魏莫高窟第257窟主室南壁是依据《贤愚经》所绘的沙弥守戒自杀故事,是佛教戒律画代表作之一。此壁画分为七部分,其间充斥着和主像周边的类型花卉,多为蓝色和淡蓝色,花朵上面有异色花蕊样装饰,内有白色花瓣纹。除这种北魏到西魏时期典型的散花类型外,还有些许细密不知名小花。盛唐莫高窟第23窟主室西坡所绘弥勒经变中有红色和黑色小花,花芯为圆形,周边为五瓣花瓣半圆形包裹,有的有绿叶装饰。用以表达兜率天宫“上生”世界的美妙净严。
3.“华盖”式散花图像
华盖又被称为“花盖”,是在佛上方的遮蔽之物。华盖的作用很多,如守护佛法、趋避妖邪,而且还承担着散花供养的作用。《撰集百缘经》中就记载过散花成盖的故事,在华盖中添加花卉纹饰就可表达散花供佛的礼仪。此型散花与前两型相比样式较为统一,一般为中心同心圆的大花卉图案,周边以纹饰装饰。这种类型很多,一种为平面华盖式,一种为立体华盖式,也就是藻井,藻井一方面作为石窟顶上装饰承担引入佛国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散花装饰。这种类型的散花图像在石窟中非常普遍,几乎每个石窟中都有。如隋代莫高窟392窟窟顶的莲花双龙纹藻井,在中间莲花的周围除双龙装饰外,还有多瓣红色小花和马蹄状叶子装饰,也从另一角度进行散花礼仪。
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1.敦煌石窟中的鲜花其主要作用是供养与装饰,供养又分为手持供养和散花供养,鲜花装饰则是表现佛国美妙世界的重要途径,自北凉三窟开始就广泛出现于石窟壁画中,主要存在于藻井、佛周边、佛经故事、华盖、龛楣等位置。
2.手持供养主要集中于菩萨、天人、童子、供养人手中,以供养佛陀。主要以莲花为主,其发展经历了由最早期的细枝型(北凉)到繁密装饰型(北魏至隋代)再到写实型(隋代以后)的转变,过程无中断,有很完善的发展历程。
3.散花供养花卉在石窟壁画中地位十分重要,出现在佛龛周边、佛经故事周边,多以不知名小花或莲花饰于周围。整体来说,散花主要是围绕佛或佛本生故事画中,且华盖、藻井龛楣等位置的花卉应当是散花供养的转变方式。
总之,敦煌石窟中花卉图像都可归类为供养与装饰,其主要作用就是供养佛陀或装饰佛国。虽整体来说在敦煌壁画中的占比较少,但却是敦煌石窟壁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图像元素。这些花卉图像以不同的种类和灵活的构造方式,来装饰石窟壁画中的不同位置,达到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展现敦煌石窟中的花卉世界。
注释:
1.沙武田.佛教花供养在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表现[J].敦煌学辑刊.2018(3).131-132.
2.失译.佛说菩萨本行经[G].大正藏:册三.1934:108.
3.[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锯陀身施品[G].大正藏:册四.1934:366.
4.[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G].大正藏:册二四.1934:260.
5.[宋]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G].大正藏:册一.1934:900.
6.惟善.礼仪中的鲜花——试析佛教建筑中的花卉母题[J].世界宗教文化.2011(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