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劳动意识培养

2021-12-01 11:07:19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学科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 韩 美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内涵,能够提高学生对劳动产品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科中,能够使学科教育更加完整,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得以凸显。

一、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教育发展,等等。在新时代建设新中国的前提下,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而培养怎样的人和用怎样的方式培养人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令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学历,也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使人成为更好的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具有劳动意识的人。因此,在语文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将劳动技术教育理念与语文学科进行结合,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个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劳动意识是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劳动给自身带来精神方面的升华,道德品质就会得以提高。劳动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三观”树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也十分必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促进作用,而语文学习能够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带来丰厚的土壤。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分数,也不是为了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往往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十指不沾阳春水是对他们最为真实的写照。因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劳动”二字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甚至有的学生非常厌恶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经在很多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这是应试教育发展的一大弊端。如今,我国正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了令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劳动,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光荣。而语文教育者作为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和品性修养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教育对人发展的意义。

二、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在进行语文教育时,语文教材当中存在着很多的文章,这些文章当中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一种方法。当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时,能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劳动意识进行一个结构化的掌握,虽然作者在写文章时最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但是这些作品能够为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提供基础。

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非常擅长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用小人物具有高尚的品质来歌颂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当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当中的小人物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意识对自身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合理地运用教材当中的劳动素材,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劳动教育在语文这片丰沃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比如:《小巷》深处的“英姨”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小人物的身上散发着劳动的光辉。

另外,语文教材中有介绍民间劳动技艺的内容,民间劳动技艺是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介绍民间劳动技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精巧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制作这些作品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的感情和巧夺天工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制作这些作品的过程就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的过程。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载体,将其运用到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有非常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水平。

(二)写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写作这一环节,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得以表达的过程,而教师教给学生写作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初中学生进行写作时,往往离不开写人、叙事和抒情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与生活当中的劳动联系紧密,人们在进行一切活动时,基础就是劳动二字。当学生进行写作时,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笔下的人物进行高尚品质的塑造,而这些高尚品质的塑造,正是学生劳动理念的体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劳动理念。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劳动人民,观察劳动人民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从而写出讴歌和赞颂劳动人民的文章。学生在观察自己身边的劳动人民时,他们会在感情上与劳动人民产生共鸣,同时会被身边的劳动人民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所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劳动场面,让学生对劳动场面进行观察和描写,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观察劳动场面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会使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驿路梨花》中林中小屋的建造就是对劳动场面的描写。学生在观察劳动场面时,会感受到劳动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三)综合性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部编版的教材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活动环节,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结合劳动教育。这些综合性的活动实践性非常强,而劳动教育必须以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作为基础,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比如:在进行《天下家园》教学时,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进入校园来举办讲座,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了解当地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身所在的家园产生自豪感,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树立在劳动中建设美好家乡的意识。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当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时,会对博物馆中的文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博物馆中的文物是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经历之后,便会对劳动二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能够真正感知劳动人民的魅力。语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现场参加工地以及田间劳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同时也能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科当中渗透劳动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劳动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语文学科是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必须学习的一个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当中的人文性与劳动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牢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劳动素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奋斗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劳动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建设新时代下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超学科”来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