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琦
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当代人们思想更加包容,设计审美也逐渐多元化。手工艺的设计离不开时代环境,时代变化造成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思想文化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需要结合当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迎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当代刺绣手工艺的设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西方设计思维。当代苏绣传承者们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表现手法和技艺也更加精湛,绽放出当今时代的光彩。
刺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诗经》中就已经有很多关于刺绣的记载,如“素衣朱绣”“兖衣绣裳”。苏绣来源于吴地的传统刺绣,直到明清时期“苏绣”这一统称才最终产生。苏州的气候温和、盛产蚕桑、文人聚集、书画艺术发达等都是苏绣艺术繁荣的条件。
战国时期,苏州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如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面衾,其纹样丰富、针法均匀,工艺水平极高;发展至唐代,刺绣针法已经开始转变,改锁绣为平绣,出现了很多新针法,山水人物、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纹样,刺绣作品多传统题材;苏州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为出土自苏州虎丘塔云岩寺的罗地刺绣经帙,时间约为五代时期。至宋代,受到文人绘画作品的影响,出现了画绣;元代仍继承了宋代写实的风格,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明代户王鏊在《姑苏志》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1,这是对于苏绣风格的精准概括。明代苏绣在闺阁绣上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突破,最有代表性的顾绣是苏绣中非常重要的流派。明代十分推崇绘画,顾绣最大的特点就是画与绣的结合,通常以宋元的国画作品为蓝本,其起源于明代的顾氏家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著名的顾绣名手。顾绣的针法不断发展,对苏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的纺织手工业中心,出现了专门进行丝织品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2民间绣不断发展起来。
清代,全国形成了四大地方体系,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苏绣规模较明代更为发达,苏州一度被誉为“绣市”。《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记载:“衣被几遍天下,尤以吴阊为绣市。”清代苏绣技法非常成熟,诞生了双面绣,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乾隆时期的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反映了苏绣极高的技艺水平。
道光元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刺绣工艺理论专著《绣谱》,它由清代刺绣名家丁佩撰写,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
1.仿真绣
清末著名苏绣大师沈寿首创“仿真绣”,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她最早将西洋美术吸收融合到中国刺绣艺术中来,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画中明暗光影变化的手法,还首次将西方的透视原理应用到苏绣。在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中,首次以摄影稿作为刺绣创作的题材。“仿真绣”使苏绣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延伸,使苏绣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苏绣的新纪元。“仿真绣”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和审美特征,为中西文化艺术交融探索提供实践经验,也是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影响下的突破和发展。
2.乱针绣
乱针绣最初的时候叫正则绣,吕凤子先生创办了丹阳正则女子学校,研究出用交叉的丝线表现西方油画的全新技法,学生杨守玉在此基础上实践并成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后杨守玉的徒弟任慧娴更完善地把西洋画的绘画理论和素描方法同中国传统刺绣结合,丰富了乱针绣的技法,创造出虚实乱针绣和双面异色异样绣,其代表作品《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的针法,更真实地体现了老人的目光神韵。乱针绣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通过自由的排线和色彩关系的变化表现作品,乱针绣既可以绣制写实的物体,也可以诠释写意和朦胧的意象。
随着科技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手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绣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其强大的文化特质,逐渐走出国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她将油画、摄影、雕塑等与传统刺绣结合,强调光影色彩的自然过渡,色彩运用梦幻斑斓,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经常运用反差和互补色,烘托出强烈对比色彩效果。她善于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利用虚实结合呈现出不同远近距离的空间感。
苏绣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历代刺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结果。艺术家们将苏绣技艺薪火相传,随着时代审美的转变不断创新,将苏绣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层次。
在中西方工艺美术史上,刺绣服饰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中国刺绣的特点是低调内敛的精致之美,花纹变化寓意深刻,主要为平面绣。当代中国刺绣服饰面料多选用真丝、绸缎等,具有独特的光泽感和坠垂感,配以丝线刺绣,呈现出细腻优雅的气质。中国刺绣服饰的纹样选取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纹样的寓意性,通过自然界的动植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在色彩上,喜爱使用如烟青色、鹅黄色等中国风的色彩。
西方则是华丽夸张的立体刺绣,通过珠宝、金属、缎带、珍珠等装饰品的使用,使西方刺绣服饰高调又奢华。在面料的选择上,不拘泥于普通的材质,牛仔、皮革等都可以作为刺绣面料。运用不同的材料立体三维堆砌,营造出科技与未来感。
东西方审美的差别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信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审美造就了中西方刺绣各自独特的风格,给人们两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都追求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艺术也追求与自然融合,求得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刺绣题材单一,多为花鸟山水的自然景象,针法变化少,追求平整公正、简洁大方,有一种真挚朴实的情感力量。
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的流派层出不穷,例如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超现实流派,艺术从客观的表达转向主观情感的叙述。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现代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艺术家们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作品,通过艺术表达内心复杂、焦虑的心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向着更商业化、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因此,现代刺绣十分重视针法用色的技巧,强调规律性,接受现代新材料,强化刺绣的视觉效果。
苏绣艺术的传承一般为家庭、师徒传承,复杂绣工技巧需要数十年的学习磨炼才能够掌握,这就造成了这一技艺推广困难,绣工人数少,缺少新鲜力量的涌入。另外,绣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复杂的绣品用时长,价值高,艺术性强,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今年轻人追逐时尚感的审美文化,传统刺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为了应对时代危机,高校合作的模式产生,更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项目之一,将借助大学的学术平台和苏绣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建萍的实践平台,着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复合型刺绣人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中,传统手工艺正在转型,朝着文化产业的目标迈进。市场经济的产生,以及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传统手工艺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向着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全国各地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刺绣研究所、刺绣文化体验中心等,从工作坊发展到大型股份企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的趋势。刺绣艺术家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苏绣艺术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磨炼技艺,加强自己“品牌”的经营,真正走向世界,打造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品牌。
创新既要守住刺绣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又要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因此,苏绣艺术与服装、室内装饰品、文创设计等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苏绣需要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刺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绣艺术作为其中代表,继承了几千年的艺术内涵,又在代代传承中探索演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时代,西方审美学与东方审美的碰撞融合,现代艺术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绣艺术也经历了曲折与起伏。当代苏绣艺术应把握时代审美的变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独特的民族性和创新性,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为其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注释
1 王鏊《姑苏志》卷十四。
2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乾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