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琼吉
(日喀则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西藏自治区 日喀则 857000)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作物,是我国高原地区生长的一种特殊经济作物。青稞是藏族聚居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我国西藏地区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 000 年之久。青稞的种植面积和小麦进行比较的话,面积相对较小,隶属于小杂粮的种类,是我国小杂粮种类中较为关键的农作物之一。
青稞育种主要以提升产量以及稳定产量作为主要的目标。现阶段,西藏地区种植的青稞种类有藏青2000、藏青85、藏青320、喜玛拉22、喜马拉19 号、藏青1 号。这部分青稞种类都具有早熟、中矮杆等特点,成长的周期120~130 d,作物成熟期的高度可以达90~110 cm,且果实较为饱满,千粒质量可以达到35~45 g,抗寒抗旱能力均在平均水平之上,极为适合在西藏地区进行种植[1]。
青稞作物耐贫瘠,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青稞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分为5 个阶段,分别是育秧阶段、分叶阶段、拔节阶段、抽穗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各个阶段中所需要的氮、磷、钾肥比例及微肥量有差异,适当施氮磷肥可以使其分叶能力得到极为高效的提升,使其各项抗性均有所提升,提升产量。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添加适量的微肥,使其各项营养均衡,底肥施尿素以及磷酸二铵,尿素的施肥量,将两者充分的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入。在青稞出苗之后的15 d 左右,还需要对其追施尿素。虽然,青稞作物自身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但是仍需要水。青稞拔节阶段和抽穗阶段是最需要水的2 个阶段,需要及时浇水保证高产,在西藏的部分地区,水分的日蒸发量较大,若是在降水量不足的年份中,缺水的问题就会使青稞作物的产量受到极为严重地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理念进行种植,从而使其产量得到充分地保障[2]。
青稞作物自身具有极强的土地适应能力,可以在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种植。在进行整地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种植的制度、土地情况以及气候温度等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整地时间、方式也有所不同。旱地应在休闲期结合降水量进行深翻,冬季要做好保墒工作。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在种植前对其施入适当的肥料以及除草剂等。科学有效地实施整地工作,是高产的重要保障之一[3]。
早播的青稞作物自身的根系更为茁壮,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海拔的高度以及温度等情况,来确定播种的具体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播种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每年的3月上旬—4 月的上旬,气温稳定通过0℃时,抢墒播种最为合适。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必须严格检修播种设备,避免出现漏播以及断行的情况[4]。
在进行青稞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密植工作就是指为青稞作物建造出一个合理的生长环境,使其产量得到提升。要对青稞作物的品种特点、土地肥沃程度以及施肥的水平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确定留苗的密度,在一般情况下密度控制在20×104株/0.067 hm2[5]。
在青稞作物生长出5 片叶子的时候,对其喷洒除草剂以及灭虫剂,避免出现杂草分取营养以及虫害的侵害;在青稞作物生长到拔节阶段和孕穗阶段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1 次施肥工作,并在施肥的过程中为其喷洒防病药剂,在保障其茁壮生长的同时有效防治病害;在青稞作物生长至齐穗阶段,主要针对其病虫害进行防治;灌浆阶段需要补充喷施叶面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