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怀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作为戏曲研究领域最为耗时且难以尽全的基础性工作,曲家考证与曲目整理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普遍关注。近代曲家曲目的整理与考辨,因受材料所限,研究工作仍待深入。最近,笔者根据晚清以来的各种文献,对蒋景缄、查光佛、张双圆、姚鹓雏、杨承奂、嬴宗季女、景梅九、金勺园、袁厚之等曲家的生平信息进行补述和考订,并整理出《爱国潮》《姊妹花》《紫芝记》《燕子楼》《琴剑缘》等此前鲜被戏曲研究者关注的传奇剧目,以期为近代戏曲研究提供资料和线索。
刘望龄先生在论及《江汉日报》时云:
蒋景缄所著《爱国潮传奇》,以争沪杭甬路权为中心,宣传反帝爱国。作者通过主人公杭辛斋的演说和后来的遭遇,历数封建统治者出卖路权的罪恶,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利权的无耻掠夺,鼓吹“结群力”、“合资财”奋起反抗。小说揭露道:“俺想那主张卖路的吓,觊磅余数钱度日,蔽王明只手遮天,象巍巍男儿遗臭,锦翩翩乡国轻捐,恰做成狼虎侦牒,便抛荒桑梓山川。伦敦城结连那碧眼紫髯,黄浦江飞驰那函星线电,京师地噤住那仗马寒蝉,可怜大变,却自托侍郎价值如泥贱,任他人唤鹰犬,那晓得四亿同胞血欲燃,愤气膺填。”在痛斥列强侵略时写道:“痛欧人逞雄心,言甘利诱,扩势力把中原躏蹂。叹伥魂勾引着强邻施狡谋,苏杭甬路线受要求。有英商盼着那路权归手,招千万金钱市富,便欲取邮程掌握收。”小说还疾呼,“一寸山河一寸金,黄台抱蔓怵瓜分,兴亡自与天民职,厌世谁能看白云”;“图挽救急欲反抗,合资财莫言阮囊,慷慨挥金救时药,同胞齐踊跃,争先着,策经济是摧强廉锷,结群力是北门锁钥”[1]455-456。
虽然刘望龄先生称其为小说,但根据作品名称以及引文中的音韵来看,《爱国潮传奇》显然是一部刊在“小说”栏下的传奇作品。这与晚清民初通常将“传奇”置于“小说”栏下的做法是一致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剧和同时期的部分传奇一样,以演说方式揭露清朝统治者的卖国罪行与西方列强的无耻掠夺,救亡图存的主旨表现得十分明显。
本剧主角即同盟会会员、近代著名报人、易学家杭辛斋。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又名凤元,字一苇。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入学国子监,肄业于同文馆。后随严复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思想。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曾创办《京话报》《中华报》《农工杂志》《浙江白话新报》《汉民日报》《民声报》等。民国初年,曾任国会众议员,并参加护法运动。著有《学易笔谈》《读易杂识》《一苇草堂笔记》等。
《江汉日报》由饶翼儒、方聪甫、陈伯龙、欧阳珉澄、姜旭溟等5人所发起,创刊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馆设于汉口一码头歆生街余庆里内第二家,参与撰稿的有金缄三、公无、胡石庵等。最后一期辍办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1908年8月13日)。[1]446-447显然,该剧应刊于此间。从刘望龄先生的引述来看,此剧应存于世。惜《江汉日报》未能获见。
民国四年十一月(1915年11月),《黄金舌》出版,署“钱塘蒋景缄”,卷首提要部分云“钱塘蒋景缄君遗墨也”[2]。民国四年十二月(1915年12月),《水底鸳鸯》出版,署“钱塘蒋景缄”,卷首提要部分云:“此书亦蒋君生前得意惬心之作。”[3]据此可知,蒋景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卒于民国四年(1915)之前。贡少芹《做枪手》一文明确交代:“吾友蒋景缄,善为小说,生平著作,不下百余种。除担任各报说部逐日登载外,又以稿件售与沪上某著名小说家。……民国二年,某君遽归道山;次岁夏,蒋君亦逝世。”[4]蒋景缄卒于民国三年(1914)夏可为定论。杜召棠《惜余春轶事》也曾涉及蒋景缄的情况,云:“蒋景缄,著神怪小说,海上各报多载之。……尝为《新》、《申》各报记者,后染喉疫死。”[5]
蒋景缄著有杂剧《侠女魂》、传奇《爱国潮》,还撰有小说如《芦花棒喝记》、《自由镜》、《黄金舌》、《身外身》、《电妻》、《水底鸳鸯》、《灵 梦》、《快活之旅行》、《湖海飘零记》、《千古恨》、《情孽》、《费娥剑》、《博徒新史》、《幽兰怨》、《鸳鸯玦》、《古井冰桃传》、《残梦斋随笔》、《天界共和》(贡少芹续)、《秭归声》(贡少芹续)等,另译有《啼猩泪》、《盗窟花》、《女杰麦尼华传》(贡少芹续译)、《伦得小传》、《碧血巾》、《情仇》、《仇情记》、《玉环外史》、《红蔷薇》、《美人心》、《猩娘小传》、《沥血鸳鸯》、《火星飞艇梦》、《六十万元之惨史》等。《电妻》之“赘言”署“钱塘蒋寄生”。可知“寄生”系蒋景缄名号之一。光绪三十年三月初四(1904年4月4日),在《江汉日报》上署“蒋寄生”,刊发《海外虬髯客》。[6]蒋景缄与李涵秋、贡少芹交往甚密,曾共同创办《花花报》。生年与其他生平事项待考。
蔡寄鸥《四十年来闻见录》记载:“(《民心报》)印刷部主人则为蒋(翊武)之岳翁刘某也。蒋因许刚去沪,杳无消息,乃议婚于刘。盖刘有女二,皆待字。有署名‘楚之梼杌’者,谓‘刘之馆甥于贰室,恍若英皇之嫔于虞焉’,因为作《姊妹花传奇》,以纪其事。其实蒋所聘者,为刘之第二女,并非仿英皇故事也。”[7]据此可知,《姊妹花传奇》乃谱刘某之二女同嫁于蒋翊武之风流韵事。
蒋翊武(1885—1913),原名保勷,字伯夔。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常德师范学堂,次年因参加反清革命被开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到上海入中国公学,并加入同盟会。后入黎元洪麾下,参加群治学社(后改为振武学社、文学社),宣统三年(1911)任会长。曾参与领导武昌起义,后致力于报刊活动,创办《民心报》。二次革命期间,他在广西桂林被捕,从容就义。后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光绪二十九年(1903),蒋翊武娶原配唐氏(1883—1907)。宣统三年腊月(1912年1月),娶刘氏姊妹——姊玉珍(1897—1946),妹玉琴。[8]
查光佛(1885①查光佛的侄孙查景韩曾撰文称,查光佛生于光绪丙戌年(1886)五月初五寅时。参见查景韩《致力革命 献身中华——查光佛先生事略》,《英山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年编印,第32页。—1932),名能,字光佛,号竞生,又号汇川,别署楚之梼杌。原籍湖北蕲州(今蕲春),客籍湖北英山。同盟会会员。早年肄业于武昌文华普通学堂,赴日留学,后进入新军第四十一标当兵,担任《商务报》笔政,极力鼓吹革命,创蕲春学社,与詹大悲、何海鸣等人共创《大江报》。曾参加武昌起义,任都督府秘书。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共进会联合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日报》总编辑、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宣传部长、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兼秘书等职。著有《武汉阳秋》《四金刚及八王传》《草帽缘》《双姊妹花》《革命花》等。[9]从活动范围及署名方式来看,蔡寄鸥提及的“楚之梼杌”显然系查光佛。
就査氏与蒋氏同为同盟会员的身份以及曾经共事的经历来看,《姊妹花传奇》一定程度上以事实为基础,或为彰显蒋翊武之风流倜傥而作,但从民初湖北军政界的乱象以及同盟会内部的分歧来看,本剧也不排除有调侃或讽刺之意,故而蔡寄鸥为蒋翊武进行辩驳。蔡寄鸥的目的显然在于批评《姊妹花传奇》的不实之风,维护“开国元勋”的正面形象。从蒋翊武的生平材料以及蔡寄鸥的表述来看,《姊妹花传奇》应作于民国二年(1913)前后。
关于《紫芝记传奇》及其作者,戏曲史著鲜有提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王森然《中国剧目辞典》[10]与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11]。但王、庄两位先生均只提及作者与剧目,对该剧的创作时间、作者、本事等相关情况并未作进一步研究。
最早著录该剧目的当系作者的友人王汉章。王汉章在《阳秋剩笔》中详细记载了《紫芝记传奇》的本事及创作过程,透露了作者的相关信息,如云:
宣统初元,再至白下,时与乡人张双圆遍访金陵古迹。所谓金陵四十八景者,所遗不过三四许已耳。张君尤好探奇,一日独游,宿灵谷寺僧房。不慧时婴小极,未同往也。是夕值夏至,张与寺僧坐谈庑下,见大树根处,熠耀有光,初如萤火,继如磷光,渐大如杯盘,而色亦渐暗。时正新月一钩,久雨初霁,有光处渐扶疏有影, 有声。老僧言:“彼处将生菌矣。菌畏日光,入昼(按:原文误为‘画’,改)即销萎无形。或天曙而阴,或月明之夜,彼亦枯槁如棉。独风雨晦朔,历时最久。相传洪杨之役,石城既下,有宫娥十许人,被掠至此,不屈而缢于树,树下旧有井。时又有文士三数人,云曾仕伪朝者,亦于是殉焉。难既定,寺僧并缢尸,置井中,封而瘗之。因关时禁,不敢为作碑碣。以故树下时生紫菌,朱殷如血。”张君因于黑夜折之,初无他异。特初折时,大如巨碗,未几即缩小如拳,质轻盈若败絮。明日持归,供以成化小彩瓶。又数日,张君夜梦绿衣少女十许辈,匍匐来谢,口音杂吴楚皖粤,容貌兼俗雅妍媸,不一其例。有捧砚者,有持卷者,有研麝煤者,有吮兔毫者,竞进请张君为叙述轶事。张亦欣然命笔。耳闻手记,不移时成数万言。既寤,仅忆太半,犹写成三万余字。因署为《白下故官秘载》,又谱为《紫芝记传奇》。稿皆存不慧处。前所谓菌者,双圆谥之为紫芝云。[12]
由此可见,张双圆以灵谷寺奇闻以及回寓后的一场奇梦为素材,撰成《白下故官秘载》与《紫芝记传奇》,写太平天国时期十余名宫女的传奇经历。从王汉章的叙述以及本文的发表时间来看,《紫芝记传奇》应作于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三年(1914)之间,作于宣统年间的可能性较大;其稿存于王汉章处,至今是否存世尚不得而知。此后,蒋瑞藻《小说考证》在著录“紫芝记”条时,全文引用王汉章《阳秋剩笔》中的这段记载[13],但未作进一步申述。
王汉章(1892—1953),原名崇焕,字吉乐,笔名汉章,晚号小敷翁。山东福山人。南社社友。既然是王汉章的“乡人”,则可知张双圆为山东人,但是否为山东福山人尚需进一步论证。由于与王汉章交好,张双圆的生年应与之相当,即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前后。由此推断,该剧应系张双圆的少年之作。其他生平事项需进一步考查。
姚鹓雏《小说杂咏》云:“老去填词感慨深,春灯寂寂伴微吟。《梅痕记》与《红薇记》,谁识旗亭隔扇心。”后注:“余以不解音律,望而却步。数年来徇坊间之请,稍稍为之。所作《梅痕记》与《红薇记》等传奇,信手无腔,不知冷却几许人牙齿。”[14]夫子自道,自然可信。《小说杂咏》原载《小说大观》第十五集,刊于民国十年六月一日(1921年6月1日),原文与上述引文稍有差异:诗歌第二句为“春灯如水伴微吟”,第四句为“谁识旗亭障扇心”,后注无“所作《梅痕记》与《红薇记》等传奇”。其中差异应系《姚鹓雏剩墨》编者杨纪璋根据姚鹓雏手稿本所作改动,即便稍有讹误,但诗句中明确将《梅痕记》与《红薇记》并举的事实不容忽视。《红薇记传奇》成于民国六年(1917)冬,载于《小说世界》第2卷第1期,民国十二年四月六日(1923年4月6日)刊出。从表述来看,《梅痕记》与《红薇记》在题材与主旨上应较为接近,且创作时间应稍早,或成于民国六年(1917)或稍前,最迟不迟于民国十年六月一日(1921年6月1日)。另,《梅痕记》与姚鹓雏的另一部传奇《菊影记》命名方式相近,题材应该也相近,但不知是否为姊妹篇。
姚鹓雏,名锡钧,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民国时期重要剧作家之一,著有传奇《沈家园》《红薇记》《菊影记》等,但其生年有多种说法。笔者近日拜读《姚鹓雏文集·诗词卷》,获得若干重要信息。一是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自题四十八岁造像》。[15]40二是作于民国三十年(1941)的《鹓雏自记》,其中明确提及当年50岁。[15]358三是《追悼于秋墨》诗后明确标注:“宗良、义华及君与余皆壬辰生。”[15]160据此可知,姚鹓雏生于光绪壬辰年(1892),则姚氏亦生于是年。
姚鹓雏《四十一岁初度答侯病骥鸿鉴》后注“余以腊月九日生”[15]28,则知其生辰为光绪壬辰年腊月初九(1893年1月26日)。姚鹓雏的女婿杨纪璋、女儿姚明华为《南社人物传》所撰“姚锡钧”条目清楚地交代,姚鹓雏生于“光绪十八年(1893年)”[16],惜学界多直接注为18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首次提及《学潮记传奇》,如署名(“徐州冰泠外史”)、折数(七折)与版本情况(民国二十年排印本)[17]等。后来学界多沿用此说,未有新的突破。关于作者情况,只能根据署名得出其为江苏徐州人的结论,其他情况无从知晓。
实际上,除傅惜华所提及版本外,《学潮记传奇》在《青年之友》民国十年(1921)第1期全文刊载,署“冰泠外史”,除无“缘起”外,“例言”“自题”等均有,内容与排印本完全相同。
民国十年(1921),《青年之友》创刊于南京,内容涉及科学、文学、教育、实业等,作者多为在宁学生。上海图书馆仅存第1期,内刊有铜山旅宁学友会会员录,“在宁会员”一栏记载:“(姓名)杨承奂,(字)冰泠,(所在学校)高等师范,(通信处)铜山县劝学所转。”其中年龄一栏空白。
南京高等师范史地研究会主办的《史地学报》第1期载有“本会职员录”(1921年2月至6月),其中杨承奂的名字亦在列,与束世澂、赵祥瑗等人同属“文一”,即民国九年(1920)入学。在第2期所载“史地学会第四届会员录”(1921年9月—1922年1月)中,与王玉章、束世澂、赵祥瑗同列于“文史地科”一栏。但在史地研究会此后的会员名单中未见杨承奂的身影,因而不排除杨承奂退出史地研究会甚至未正常毕业的可能。
至此,冰泠外史的身份便一目了然:杨承奂,字冰泠,铜山(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20世纪20年代与王玉章(1898—1967)、束世澂(1896—1978)、赵祥瑗(1899—1973)等人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科,史地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会员。就此推断,杨承奂与王玉章、束世澂、赵祥瑗等人年龄应当相仿,应出生于19世纪末。另据杨承奂在单行本《缘起》部分交代,民国八年(1919)秋他“游学沪南某校”,“明岁五月”上海爆发学潮,“初夏归来无所事事,念五四史实之壮烈,取之试为倚声以消永昼,兼旬乃成”[18]131-132。据此可知,《学潮记传奇》完成于民国九年(1920)初夏,整个创作过程仅用20天时间,但直到次年,即杨承奂在南京高等师范求学期间,《学潮记传奇》“为同好者取去梓于《青年之友》”[18]132。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杨承奂“萍踪寄迹汉皋”,即在汉口一带谋生。杨承奂生平其他事项,待考。
《六月霜传奇》有改良小说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又有《党史史料丛刊》创刊号刊本,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据改良小说会刊本排印。该剧面世后,关于其作者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学界多直接使用“嬴宗季女”或“古越嬴宗季女”。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的《秋瑾事迹研究》较早根据鸿文书局小说社的出版广告得出“作者姓刘”的结论,其引文如下:
《六月霜传奇》,刘家小妹嬴宗季女新撰。幼同里,长同学,稔其生平最悉,哀其牺牲于男女革命,为传奇以寿世。附以传记、遗文,及海内吊挽诗文,为他本所不载者,阅者当先睹为快也。洋装一本,价洋六角,鸿文书局小说社。[19]
但由于未能提供具体的材料来源,学界响应寥寥。此后,郭长海先生又根据“嬴”与“吕”的关系以及吕韵清与秋瑾交好的事实推断古越嬴宗季女即吕韵清[20],但显然有失严谨,且与此前出版的《秋瑾事迹研究》有出入。梁淑安、姚柯夫先生或根据《秋瑾事迹研究》中所提供的广告信息,曾在嬴宗季女名下著录:“姓刘,人称刘家小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21]但同样因未详细交代资料来源,在学界鲜有回应。此后,邓丹转引《秋瑾事迹研究》中涉及的广告,也得出嬴宗季女为刘氏的结论[22],或因系二手材料,在学界也未引起太大反响。
笔者最近在翻阅《神州日报》时获见一则有关《六月霜传奇》的出版广告,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初七日(1907年11月11日、12日)均见刊,全文如下:
看!看!看!本社二十四日所登以下各种小说被订工迟误数日,购者纷来,均无以应,负疚良多。现已出版,务祈诸君光顾为幸。刘家二妹新撰《六月霜传奇》,秋女士之狱公论冤之。嬴宗女史幼同里,长同学,稔其生平最悉。哀其牺牲于男女革命,为传奇以寿世。其目曰蓉谪、梅嫁、恤纬、典钏(按:应作“钗”)、雀飞、蜺寄、负笈、鸣剑、凰音(按:应作“凤仪”)、痪(按:应作“瘈”)噬、张罗、对簿,凡十四出,附以传记、遗文及海内吊挽诗文,为他本所不载者,阅者当先赌(按:应作“睹”)为快也。洋装一本,价洋六角。[23]
此外还有“新撰传奇《苍鹰击》付印”等广告,署“发行所:上海棋盘街鸿文书局小说社及各书坊”[23]等字样。将《秋瑾事迹研究》所引文字与本则广告稍作对比,不难看出,二者基本相同,但有些许区别,如存在“刘家二妹”与“刘家小妹”之别。至于《秋瑾事迹研究》所引是否出自《神州日报》尚不得而知。或由于未标出处,且未能考证出作者名姓,学界在使用该材料时较为谨慎,关于嬴宗季女真实姓名的探讨也一直未能获得明显进展。
对比“刘家二妹”与“嬴宗季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署名方式,似乎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从“季女”一词可知作者系一女性,在家中排行第三或第四,然而“二妹”又明显透露出排行第二的信息。此外,从《六月霜传奇》所透露出的主旨来看,作者应该是位有革命倾向的女性。但在秋瑾的交游圈中,笔者并未发现与之“幼同里、长同学”,在家中排行第二,且有革命倾向的刘姓女子。再加上该广告目前尚属孤证,故而笔者怀疑该广告的真实性。
最近笔者在《党史史料丛刊》创刊号中读到同样署名“嬴宗季女”的《六月霜传奇》,编者在该剧末所加的一段按语云:
本书刊印于民国纪元前五年(丁未西历一九〇七年)九月,距秋烈士之殉难才三月。著者嬴宗季女,传为徐寄尘之笔名。[24]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浙江崇德(今属浙江桐乡)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与秋瑾关系极为亲密。秋瑾殉难后她曾主持营葬秋瑾,又逃至上海,后主持秋社。
由此笔者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其一,崇德地处浙江,在地理上完全可以归到古越的范畴。至于左鹏军先生在否定郭长海先生的吕韵清一说时,所云崇德与绍兴“相当遥远”[25],实际上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两地相距不足100公里,且越地并不局限于绍兴,可泛指江浙及两广沿海一带。因而,同属崇德的徐自华与“古越嬴宗季女”的称谓并不矛盾。其二,“嬴宗”所透露出的信息是,作者的姓氏由远古的嬴姓衍化而来,而徐姓亦是其中一支。[26]其三,从“嬴宗季女”的署名方式可知作者在家或排行第三,巧合的是,徐自华亦在家排行第三。[27]其四,徐自华精通曲学,曾为叶楚伧《中萃宫传奇》正谱。此外,嬴宗季女在《六月霜传奇》卷首写到“仆故越人,流寓海上”,与徐自华在秋瑾事发后“遂之上海”[28]的经历完全吻合。
但上述材料尚难称证据,且无其他任何佐证,与《神州日报》所刊广告之间又有较大差距,故仅提供一说,以作引玉之砖。
《渡江楫杂剧》,谱祖逖渡江事,有《第一晋话报》本,作者署“竺崖”。[29]又载于《社会日报》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1938年8月18日),未署作者姓名。关于作者真实姓名,戏曲研究界至今未予关注。实际上,“竺崖”即《第一晋话报》主编景梅九。
该刊还发表了署名“竹崖”“竹崖个人”的作品。考虑到“竺”与“竹”同音,且语义相近,又发表于同一刊物中,因此可以断定,“竺崖”与“竹崖”以及“竹崖个人”系同一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署名“竹崖个人”发表《新排殉国惨剧刘公岛》[30]以及署名“竹崖”发表《危乎山西之矿》[31]时,目录均题“虬公”。由此不难看出,“竹崖”“竹崖个人”“虬公”“竺崖”实为同一人。据查,该刊主笔景梅九即曾用“竹崖”“竹崖个人”“虬公”等笔名。[32]由此断定,《渡江楫杂剧》的作者“竺崖”即景梅九。
景梅九(1882—1961),名定成,号无碍居士,又号铭鼎。山西安邑(今运城)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曾留学日本。参与创办《白话报》《第一晋话报》《汉帜》《晋乘》《京华旬记》《国风日报》等,用过“闷久”“自笑生”“虬公”“竹崖”“竹崖个人”“竺崖”等众多笔名,撰有《玉楼影》《飞律宾独立战史》《新排殉国惨剧刘公岛》《渡江楫杂剧》等。生平事迹详见景克宁、赵瞻国的《景梅九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可怜虫传奇》,吴晓铃先生藏有稿本,笔者未见。关于其本事,学界乏有关注①赵兴勤《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刊载于《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一文曾指出,《可怜虫传奇》的作者系金绶熙,并援引袁祖光《绿天香雪簃诗话》作考述,但所叙甚简。[33],兹结合部分材料略作考述。
南社社友蒋万里(署“万里”)的《题〈可怜虫传奇〉》云:
谢庭咏絮旧才华,偏近墙东宋玉家。只是吴儿心木石,放情鸾凤却随鸦。懒自红裙把麝熏,巫山神女别为云。不须五马踟蹰去,却又罗敷爱使君。琴心一曲迫求凰,露冷芙蓉总断肠。只有生离无死别,却教同命学鸳鸯。心伤倩女竟离魂,血渍罗衣碧有痕。杨柳梢头看月上,新词赋就约黄昏。恨海沉浮共一舟,黄泉碧落剧风流。长眠不似人间世,地下婚姻可自由。薜萝山鬼语相邀,肠断当年碧玉箫。自是晓风残月夜,可怜虫总可怜宵。[34]
《香艳集》再刊本诗时署“梁溪蒋万里”,标题改为《题〈可怜虫传奇〉为桐乡金芙青作》。[35]
从题词来看,《可怜虫传奇》作于民国元年一月四日(1912年1月4日)之前,系明清传奇中的常见题材。剧叙某才女暗恋邻家儿郎,但对方并不因之动心。在长期的郁闷情绪中,该女子竟自行结束生命,其魂魄与男主人公订下黄昏之约,结成地下姻缘。
从标题《题〈可怜虫传奇〉为桐乡金芙青作》来看,该剧应系浙江桐乡的金芙青所作。值得注意的是,金绶熙在《国学萃编》上发表《汉左雄限年试才论》《梦玉词题辞》时,分别署名“桐乡金绶熙绂青”与“桐乡金绶熙黻青”,与蒋万里所记之“金芙青”极为接近。由此基本可以断定,蒋万里所说《可怜虫传奇》即为金绶熙作。
袁祖光的记载进一步坐实了笔者的推断。袁氏曾作《题金勺园〈可怜虫〉剧本》,并在《绿天香雪簃诗话》中交代:“某氏妇以私邻生有娠,咽阿芙蓉死。邻生悲之,饮鸩入妇家,抚棺一哭亦死。其夫恨而合葬之。……金勺园绶熙为作《可怜虫》剧本,极其哀艳。”[36]剧情与蒋万里所述基本一致。据此完全可以断定,蒋万里所云《可怜虫传奇》与袁祖光所言《可怜虫》系同一剧作。鉴于袁氏《绿天香雪簃诗话》成于清宣统二年(1910),可知《可怜虫传奇》必成于此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的《著涒吟社同人录》与民国三年(1914)出版的《著涒吟社同人小传》均有金绶熙的相关材料。前者著录云:“金绶熙,号绂青,别号勺园,浙江桐乡县人,住嘉兴馆。”[37]后者著录云:“金绶熙,号韨青,号勺园,又号绮佛。年五十八岁。浙江桐乡人。前官补用知府。著有《清雅堂诗文集》、《艳雪词钞》、《勺园四种曲》。住北京虎坊桥天顺栈,通信处天津北马路德馨栈。”[38]由此可知,金绶熙(1857—1914后),字绂青,又字芙青、黻青、韨青,号勺园,又号绮佛。浙江桐乡人。与沈宗畸、袁祖光等人交善,参与组建著涒吟社及筹办《国学萃编》。除《可怜虫传奇》外,曾撰传奇《青楼烈》《隔叶花》及杂剧《紫云回》《梁园雪》等。
最近笔者在中国昆曲博物馆获见《云母缘传奇》精抄本一册,凡涉及撰者姓名处均被人为用火烤穿。但与《兴建月刊》第1卷第5号、第6号,第2卷第1号所载《云母缘传奇》(署“袁厚之倚声”)对照,发现二者内容完全相同。关于袁厚之及《云母缘传奇》,笔者曾撰文详述。[39]精抄本中夹有作者自序,其中提及:“辛未岁暮,沪北忽起战事。十里洋场,顿是寂寞危楼。蜷伏无以自聊,因取关盼盼一事,为《燕子楼传奇》一折。”据此可知,本剧作于民国二十年(1931)底,写关盼盼独守燕子楼事,惜未能获见。另需补充的是,该序言的落款时间为“乙亥重阳日”,即1935年10月6日,也就是说《云母缘传奇》的撰成时间应在此时或稍前。
锄非《袁厚之附庸风雅》云:
余曾往故太史公沈淇泉家代友求书楹联,见案头有前伪上海财政局长袁厚之所著之昆曲剧本一册,装潢富丽,眉题“剑琴缘传奇”数字,偶翻阅之,见抄写甚工,其内容仍不脱落难公子中状元之窠臼。沈老先生谓余曰:“文字固不高明,尤难免别有捉刀之人也。”问:“何以置此案头?”曰:“求余序文耳。”曰:“将允其请耶?”曰:“殊非所愿为,然我以粥文维持一家生活,此顾客也,奈何勿售?”言毕愀然。余因作趣语曰:“彼既癖昆曲,我将于彼临刑之日,往法场高唱《邯郸梦·云阳》一折,以超度之耳。”老人为之解颐。[40]
沈淇泉(1862—1946),名卫。浙江嘉兴人。晚清翰林,曾任陕西督学,工书法,晚年鬻书沪上。按锄非记录,沈淇泉在有生之年应已为《剑琴缘传奇》作序。另,《云母缘传奇》精抄本中夹有沈淇泉题诗数首,其中不无溢美之词。由此推断,沈淇泉为《剑琴缘传奇》所题诗作的风格大致相当。
根据该文发表时间可断定,此剧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之前,题材与风格应与《云母缘传奇》保持一致。因此剧无关社会现实,被锄非讥为附庸风雅之作。蒋闪撰文云,民国三十四年十月(1945年10月)前,伪上海市财政局长袁厚之逃亡至天津,后秘密返回上海,并再次潜逃[41],可能匿迹苏州[42]。虽被提起公诉[43],但不知所终。此后,身负汉奸骂名四处逃窜的袁厚之显然不可能有闲心创作《剑琴缘传奇》并央请沈淇泉作序。据此亦可断定本剧作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1945年10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