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富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重庆 409003)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都会确定不同的发展重心和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有了较大提升,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贫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加快了发展速度,提高了经济总量,夯实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超过日本。2017 年,我国 GDP 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适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庆市黔江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经济基础薄弱、历史包袱重,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长、担子重,因此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和具体着力点,做到全局和一域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接,以高质量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黔江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部署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扬“宁愿可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黔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2020 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黔江建区20 周年。在“十三五”期间,黔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2020 年上半年增长0.1%,前三季度增长2.6%,全年增长3.9%[1]。从指标上看,黔江区基本做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2020 年,黔江区地区生产总值24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亿元,年均增长4.2%;非税收入63.5 亿元,到位招商引资资金480.0 亿元;银行存贷款余额637.6亿元,金融机构56家,重庆OTC挂牌企业40家,保费收入54.6亿元,处于渝东南首位;市场主体突破5 万户、科技创新指数34.4%;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投入246.0 亿元,全区65 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1 741 户45 13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对比中,黔江区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14%,在区域内排第5位。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对比中,黔江区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17.8%,在区域内排第2位。截至2019年,黔江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 377 个,与2013 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长214.5%;从业人员11.62万人,增长44.7%;产业活动单位11 082个,增长182.1%;个体经营户47 390个[2]。
近年来,黔江区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折期,国家、市级多次将黔江列为片区中心城市来做发展规划,强化了黔江作为片区核心城市的基础功能和带动能力,在基础设施、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得到显著增强。
一是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黔江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累计减免税费近10亿元,完善产业扶持办法,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总量近4.8 万户,新增城镇就业近10万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三磊玻纤、海通茧丝绸全产业链、永辉超市、三塘盖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
二是“工业强区”稳步推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黔江区材料、纺织、环保、食品四大产业园建设成效初显,烟厂易地技改和新希望100 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年产40 万t 无碱玻纤、维美地毯、通威光伏发电和尝必乐食品等项目先后投产运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培育规模拟上工业企业31家;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25 km2,投产企业95 家,被评为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数量331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3家、占渝东南的49%,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达到23个,国家级双创平台数量达到5家。
三是“旅游大区”推进有力,品牌效应持续增强。2020 年黔江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3 亿元,年均增长29.5%。濯水景区成功创建5A 级,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开工建设;新创建城市大峡谷、神龟峡、爱莉丝庄园、水车坪等4A级旅游景区6个。黔江区获评全国旅游服务标准示范区县、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小南海新建村获评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濯水风雨廊桥获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濯水古镇入选“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和首届40 强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名录,黔江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四是“城市靓区”持续深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黔江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7.6 km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2%。新黔大道、黔永大道、老城北部环线、官坝人行天桥等建成投用,恢复、改造和新建停车位2万余个。建成投用人民公园、黔龙公园、民族广场,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 084.3 hm2。30 余家机关事业单位入驻新城,新增商品住房产权登记145.8万m2,新城人气商气加速聚集。
五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产业振兴示范引领。黔江区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成为重庆市及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中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脱贫摘帽区县之一;成功申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试验示范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连续12 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蚕茧产量连续9年居重庆市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430个;建设“四好农村路”2 364 km,实现“六个100%”目标;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 553 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黔江区处于“三期叠加”的转型过渡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方式转换期、遗留问题消化期,其原因有结构性原因、周期性原因、体制机制原因、发展观原因。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黔江区属于渝东南喀斯特地区,本身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20年,黔江区经济发展受到疫情的冲击,第一季度整体经济运行负增长,地方债务风险较高。如何能够推动改革创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黔江区是一个挑战。
对于农业型、山区型区县来说,发展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黔江区特色产业发展以烤烟、生猪、蚕桑为主,种植烤烟2 133.33 hm2,产烟390 万kg;建有优质桑园基地4 866.67 hm2,产业的整体覆盖面较为广泛[3]。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政府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补贴、统筹整合及严格奖惩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但是,从黔江地方家庭收入结构来看,75%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中农业产业收入占比不到10%,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靠外出务工收入。由于长期以来的贫困状态和自然条件制约,难以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的高效生产模式。
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农村改革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到2020 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黔江区前期在开展摸底调查、清产核资的过程中,存在权属不清、边界不明、资料不齐等问题,在部分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新生出许多问题。清产核资、界定成员、设置股权和建章立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界定成员又是推动改革过程中最难以明确的一项。另外,老百姓对这一项工作不理解,也存在不支持的情况。
高质量发展是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因素的系统性重大改革。推动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把握当前发展之“形”,又要估计未来发展之“势”,如此方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以打造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为目标,促进农业稳中提质,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推进电商品牌建设。巩固提质1万hm2立体农业基地,力争发展烤烟0.2万hm2,新发展脆红李0.27万hm2、改造0.2万hm2,新发展猕猴桃133.33 hm2,生猪出栏在70万头以上,粮食播面稳定在4.8万hm2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hm2。
促进工业延链升级,聚焦卷烟及配套、新材料、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按照“招龙头带配套,招配套引龙头”的思路,做好项目策划工作。围绕卷烟配套产业,重点策划再生烟叶、醋酸纤维丝束等项目。围绕玻纤产业链,重点策划上游原材料供应以及下游的编织、缠绕、模压三类项目。围绕丝绸产业链,重点策划蚕蛹食品加工、茧丝绸服装生产等项目。围绕生猪产业链,立足新希望100 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雨润50 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重点策划饲料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等项目。
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3 年内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0 亿元,助力土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力争新增“两品一标”20个[4]。同时,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业态,加快发展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餐饮品牌,积极发展医疗康养旅游新业态。做活做强现代服务业,实施“名街、名店、名品”工程。构建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按照产业化、市场化模式,大力发展商业节庆会展活动。
根据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因地因村制宜落实好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落实,推进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改革。积极改善农村土地制度仍然处于亦步亦趋的改革状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5]。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推进供销社、合作社以股份方式相互加入,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确保45%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2021年,黔江区争取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49%以上。
乡村振兴,动力在于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支持村级经济组织以出租、联营、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加快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加强农业设施用地和管理。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活化集体资产股权赋能,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3.3.1 加速推进高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续建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展渝湘高铁重庆至秀山段、黔万高铁、黔遵昭铁路和黔恩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续建黔江过境高速公路,启动黔江至利川、黔江至务川高速公路方案研究和黔江至永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促进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进重庆儿童医院黔江分院落地,民族医院建成三甲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启动建设三甲医院。完成职教中心迁建,完工投用恒大配套中小学、黔江中学教学综合楼、新华初级中学综合楼、青杠小学改扩建、妇联幼儿园教学楼、舟白小学科普楼等项目。
3.3.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有条件的乡撤乡设镇。增强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引导产业项目向资源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镇乡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更好发挥集镇承接中心城区、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总引擎作用[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构建“镇村生活圈”,以点带面实施农民居住、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资源“四个集中”,把外出居民引回来、技术人才请下来,鼓励当地居民留下来。扎实推进“31522”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建设,探索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完善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带动全域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3.3.3 激发内需消费活力。加强技术引进和研发,发展一批当地特色餐饮,推动黔江鸡杂等特色农副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推进特色消费品牌建设,大力推动全国范围内黔江鸡杂加盟店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大峡谷二期项目,推进产城景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开发,促进文旅消费[7]。办好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黔江站、中国跑客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黔江区的对外影响力,争取设立渝东南旅游营销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