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区“空心村”的特征、面临的困境及治理策略

2021-12-01 02:20:33朱缘圆
乡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空心村武陵山村寨

韩 堤 朱缘圆 陈 晨

(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7)

我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是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关注的地区,国家颁发多个优惠政策助力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发展。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率先启动的试点地区,其涵盖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省市毗邻交界区的71个县市[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这14个特困区作为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主阵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12大主张,其中包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空心村”现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空心村”的诞生问题纷繁杂乱,而武陵山片区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的“空心村”通常存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国家印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策略,促进“空心村”问题的解决。本文在符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上,研究武陵山片区“空心村”现状、特征、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治理策略,有助于推动片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1 武陵山片区“空心村”特征和现状

近几年,武陵山片区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2011 年到2015 年,武陵山片区消除贫困人口超过300 万人,贫困率下降约10个百分点。以旅游业为特色优势的产业正在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成效和新突破,片区内基本形成了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但是,片区空心化现象十分严峻,急需解决。其具体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单一,有效资源利用率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寨留守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趋势,留守儿童教育滞后;人口、资金、资源等要素外流严重,从而导致村寨经济衰退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停滞不前,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受到极大破坏;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开发需要克服众多困难[2]。

2 武陵山片区“空心村”面临的困境

2.1 “空心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完善

武陵山片区群山环绕,“空心村”道路建设工程质量较差,地区通达、通畅难度大,交通极其不便;“空心村”电网设备落后且用电成本较高,农村电力设备陈旧、落后,平均电价普遍比城镇平均电价高,农民用电成本高使得村民弃电现象十分普遍;“空心村”自来水供水稳定性差,因山地地形原因,自来水覆盖率未达到百分百,水质相对较低;“空心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型购物平台缺乏,商铺简陋、商品品类单一以及商品品质低下;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地点,销售场所卫生环境问题严重,“空心村”缺少统一的快递点。农民生活保障水平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外出谋求更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2 村民文化素质低,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空心村”农民接受教育程度低,见识面狭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低,并且小农思想比较浓厚,对土地所有权等法律知识认识浅薄,将自家房屋所占用的土地作为个人私有物。农村新房建设问题严重,如抢建、大建、偷建、乱建等现象,占用田地和道路建筑新房的现象屡见不鲜[3]。此外,村民在修建新房的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个人自主性及跟风现象等,加之部分农民缺乏远见和思考,住宅设计缺乏合理性。大部分户主建立新房后,忽略对旧房的使用和安全改造。闲置旧房屋,任其占领土地和闲置资源,甚至产生房屋土地纠纷,从而影响村庄的整体发展规划。

2.3 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多元化产业缺乏

武陵山片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可耕种的田地资源稀少。农业资源匮乏,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发展的潜力受到一定限制。在水利方面,当地没有大型水利设施,田地灌溉率不足,人均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不足333.35 m2,远远低于全国最低标准。并且村民很少引进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村民因学历和眼界受限,了解的农作物品种相对较少,对于当地适合种植农作物类型缺乏一定的认识。武陵山片区不仅农业发展受限,其他产业发展也十分困难。产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稳定以及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容纳农民就业及实现增收,导致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2.4 村庄建设规划缺乏,社会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村民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回乡修建新房,邻里之间土地纷争问题日渐严重。并且大部分农户舍弃旧房屋,另占地修建大规模新房,闲置资源,破坏了村寨的整体风貌。随之产生通过购买、贿赂村干部方式获取宅基地等不良行为,或者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开辟宅基地,修建新居。“空心村”社会问题突出,农村社会风险增加,农民生活稳定性较低,农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并且“空心村”法制不健全,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法律存在空白,不利于“空心村”发展。

3 武陵山片区“空心村”治理措施

依据对武陵山片区实地调研和考察,本文提出了武陵山片区“空心村”发展的相关策略。“空心村”发展和脱贫开发重点在于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手段,应着力打造优势区域布局以及产业格局,发展乡村经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保证经济可持续开发,增加村民收入。

3.1 加强“空心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空心村”电力资源、道路以及饮水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电路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要不断加以完善,全面普及通电到户、联网到家,保障电力资源的稳定性,并减小农村平均电费和城镇的差距。道路建设要最大化地便于村民出行,保障道路质量,道路硬化要“到村”又“到户”。加强自来水设施的建设,保障水力资源的稳定性,确保村民能够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村寨整体形象的改造。增设村内垃圾桶,修建统一的垃圾处理站,对村寨垃圾进行无污染处理,对于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进行罚款处理[4]。

3.2 提高村民自主发展的思想意识

首先,加强村民的农业知识培训,向农民普及专业知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让村民明白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学会专业技能,才能获得良好的收益和回报。通过村委会广播设施、村委展示栏等宣传农业知识,鼓励农民多参加培训。不仅在线下开展集中培训,而且可以利用电视和微信客户端等渠道开展线上培训活动。其次,要培养亲密的干部和群众关系。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亲密的关系,耐心细致地听取农民群众的心声。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将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补助落实到位。最后,树立优秀人才模范榜样作用。农村存在具有敏锐市场意识和具有发展眼光的能人,他们对农业知识应用熟练、行动力强、能吃苦耐劳,政府应积极培养这部分人,让模范带动整个村寨的发展。

3.3 利用已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武陵山片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应根据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土地水平,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空心村”发展。通过调研分析,片区农业应加大力度引进机械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当地农民负担,形成农机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片区可将种植茶叶、油茶、柑橘、烟草、猕猴桃、蔬菜和养殖等特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并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开放特色产业园吸引游客观光和采摘农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为特色产业种植户提供无息贷款和资金补助,聘请专家培训和实地指导。此外,村集体所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可转换为资产,形成独特的品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将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资金”[5]。

3.4 坚持科学立法,建立健全农村法制体系

“空心村”大量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为对乡村治理环节各要素、各流程、各阶段进行统筹规划,集中村寨可利用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和目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刻不容缓。并且需要加强村寨内部法律知识普及。在村委会设立一个普法平台,每周通过村广播和村会议有意识地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重点宣传农村银行存款、保险购买、土地所有权、土地转让权和房屋拆迁等与农民根本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

猜你喜欢
空心村武陵山村寨
武陵山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中国(2019年16期)2019-11-26 07:12:30
无蚊村寨丁屋岭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4
村寨——海坪彝寨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4
特色村寨
“空心村”民生调查
百姓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7 15:56:33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25期)2016-07-05 15:51:44
关于我国“空心村”形成原因的法律研究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