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初探

2021-12-01 02:33吴海东史永清冀宝营
园艺与种苗 2021年2期
关键词:羊肚出菇外源

吴海东 ,史永清 ,2*,冀宝营 ,3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塔城分院,新疆塔城 834700;2.新疆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塔城 834700;3.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朝阳 122000)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又称羊肚菜,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食用菌之一[1]。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齐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具补肾、壮阳、益脑、提神等功效。由于羊肚菌丰富的营养成分和重要的药用价值,人们称它为“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健康食品[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羊肚菌研究的深入,虽然已经可以在一些省市进行人工栽培,但是,在新疆塔城地区还未见羊肚菌栽培的相关报道,人工栽培技术尚属空白。

1 塔城地区气候环境条件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地处82°16′~87°21′ E、43°25′~47°15′ N 之间,总面积为10.54 万 km2[3],土壤 pH 6.8~7.5,中性偏碱,土质肥沃。新疆塔城在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其气候多样,温差较大。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升温不稳定,秋季气温下降迅速;降水量差异较大,年际变化大。塔城盆地年降水(雪)量较多,准噶尔盆地及和布克谷地较少;山区与平原相比,冬暖夏凉,热量不足,迎风山坡降水丰沛,背风山坡降水较少[4]。

2 羊肚菌生物学特征

羊肚菌,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4~10 cm,宽3~6 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形,宽4~12 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5~7 cm,粗约为菌盖的2/3。子囊圆筒形,孢子长椭圆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 个子囊孢子,呈单行排列。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 μm,体轻,质酥脆[5]。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喜阴,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多样,一般在春夏之交出菇,其产量与降雨量有直接的关系[6]。

3 栽前准备

3.1 栽培季节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温度过高会影响羊肚菌子实体原基形成,选择春季出菇为宜。具体时间安排为每年6—7 月复壮一级试管菌种,7—8 月制备二级菌种,8—10 月制备栽培菌种,10 月初播种,10—12 月进入发菌期管理,次年1—4 月进入羊肚菌出菇采收期。

3.2 建棚、整地

塔城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羊肚菌栽培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平坦地势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大棚建地要远离畜禽养殖等污染企业。日光温室大棚建造棚脊高 3.0~4.5 m,长 50~100 m,宽 8~10 m,后墙高度2.0~4.0 m,后墙和山墙厚度0.6~1.0 m,温室棚内骨架间距0.8~1.2 m,棚肩高1.5~1.8 m,棚内栽培要求疏松的壤土或10%~30%沙壤土,土质中性偏碱。羊肚菌栽培前平整土地,大水浇灌,然后喷洒生石灰消毒(石灰用量:375~750 kg/hm2),闷棚 5~7 d。

3.3 菌种

栽培菌种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丝浓密粗壮,边缘整齐均一,菌丝体新鲜无老化现象,菌种纯正,无污染。

4 栽培技术

4.1 土壤施肥、制畦

4.1.1 施肥。去除杂草、石块、塑料等异物,进行土壤施肥,肥料施加前要经过充分腐熟后使用,施肥用量为1 500~3 000 kg/hm2。肥料配方为30%牛粪+70%麦草粉或20%羊粪+80%麦草粉,石膏1%,石灰1%,炭酸钙2%。

4.1.2 制畦。土壤施肥后旋耕,深度为25~30 cm,旋耕要求土质疏松,肥料与土壤搅拌均匀。将旋耕后的土地平整制畦,畦宽1.0~1.2 m,畦宽过大会影响羊肚菌采收操作,畦宽过小浪费棚内用地;畦长6.0~8.0 m(根据温室大棚宽度需要以不影响操作为宜),畦间距0.8~1.0 m,畦高 2.0~3.0 cm。

4.2 播种

播种前使用75%的酒精对接种工具、菌种袋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打开菌种袋,去掉菌种表面老化的菌皮,用手将菌种掰开轻轻捏碎,不要撮揉、攥握菌种,以免损伤羊肚菌菌丝体。羊肚菌采用撒播式接种,播种时将菌种均匀地撒播在畦床表面,菌种用量为2 400 kg/hm2,播种后畦床表面覆土2~3 cm。要求土壤抓握成团,放手松散,湿而不粘。

4.3 外源营养袋摆放

4.3.1 外源营养袋制备。取新鲜的40%小麦粒浸泡4~6 h,待麦粒吸水膨胀后加入30%麦草粉+18%细木屑+10%麸皮+1%石膏+1%生石灰+55%水,搅拌均匀,装入15 cm×25 cm 耐高温聚丙烯塑料袋,高压 0.14~0.15 MPa 灭 菌 1.5 h 或 常 压 100℃ 灭 菌10~12 h,冷却备用。

4.3.2 外源营养袋摆放。羊肚菌播种5~7 d 后,畦床表面有纤细的灰白色羊肚菌菌丝产生,此时应摆放外源营养袋,摆放前对外源营养袋进行单面排孔,打孔数量24~48 个,将外源营养袋孔口向下放置在畦床表面,摆放时要使外源营养袋孔口与床面接触紧密。外源营养袋呈品字形、等间距、平行摆放,袋行距0.5~0.8 m,株距 0.5~1.0 m,每个畦床放置外源营养袋 28~40 个,摆放 18 000~24 000 个/hm2。

4.4 发菌、出菇管理

4.4.1 发菌管理。羊肚菌发菌期管理要保持环境温度基本恒定,棚内空间温度18℃~25℃之间,土壤温度10℃~15℃,棚内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5℃,棚内湿度控制在50%~60%,如地面干燥要及时进行雾化喷水。发菌期羊肚菌不需要光照,棚顶加覆遮阳网防止强光直射,羊肚菌属好气真菌,为保证棚内有新鲜的空气,每天要通风1 次,通风采取顶风方式(棚顶通风),通风时间为15 min/次。

4.4.2 催蕾出菇。当棚内畦床表面羊肚菌菌丝出现霜化,进入催蕾出菇管理期。大水浇灌畦床,使畦床一次性浇透,提高棚内湿度,使空气湿度达到80%~90%;加大温差10℃~25℃,刺激羊肚菌菇蕾形成。羊肚菌菌丝开始扭结时细如针尖,不容易被发现,随着菌丝结逐渐增大,形成盘状菌丝团,菌丝团继续生长慢慢变成黄白色菌球,羊肚菌原基形成。此时应注意控制棚内温度不可以超过25℃,温度过高会造成原基死亡。羊肚菌原基形成期禁忌强光直射,此时光照强度在600~1 200 lx;加强通风保证棚内空气新鲜,有利于子实体原基分化,每天上、下午各通风1 次,每次15~30 min,通风采取顶风(棚顶通风)和底风(棚底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着子实体增长,羊肚菌子囊果膨大,菌柄沟纹明显;棚内湿度不可以超过90%,以防湿度过大造成子实体变黄腐烂。

4.5 采收

4.5.1 采收标准。羊肚菌子实体长到6~12 cm 左右,此时子实体表面沟回明显,棱纹突出,棱脊即将形成齿裂,子囊果即将开口而尚未打开,子囊孢子未弹射时,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成熟。

4.5.2 采收方法。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子实体基部,左右慢慢摇动将羊肚菌拔出,用小刀切掉羊肚菌子实体的泥脚部分,清除泥脚部分,不要留在棚内。注意要轻拿轻放,以防碰撞损伤羊肚菌子实体棱脊,保持菇体完整。

5 小结

通过在新疆塔城地区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发现塔城地区土壤肥沃,土质中性偏碱,与羊肚菌生长环境相一致;在冬季利用日光温室大棚可以有效地控制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为羊肚菌人工栽培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猜你喜欢
羊肚出菇外源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外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3 种外源物对匍匐剪股颖耐盐性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