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秀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威宁 553127
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加深,各类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其中猪轮状病毒病作为引起仔猪腹泻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冬、春两季常引起仔猪腹泻,本病具有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轮状病毒是一种双股RNA 病毒,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包括猪、犊牛、羔羊、马等。该病毒的基因组包含11个双股RNA片段,可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5 种非结构蛋白。病毒表面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为70 nm。该病毒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20 ℃左右的环境下能存活至少7 个月以上。另外,该病毒对乙醚、氯仿、酸、碱等不敏感。
猪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猪肠道内,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的饮水、饲料、垫料及土壤。仔猪通过接触被污染物而造成消化道感染。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秋季、冬季及早春季节更容易发病。8 周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该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且致死率极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发病的仔猪或携带病毒的成年猪。病毒可在胃肠道内大量增殖,刺激机体,同时该病毒感染还具有感染速度快的特点[1]。
猪轮状病毒一般通过口腔侵入猪体内,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导致肠绒毛及黏膜脱落,对肠道造成严重的损伤。该病毒可导致病猪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电解质失衡,造成大量的液体进入肠道内,从而导致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
实践生产中患病仔猪通常具有1 d 的潜伏期。发病早期,病仔猪主要表现出精神不佳、采食量下降、运动量下降、呕吐等症状。发病后期可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排黄色或黑红色稀便,机体消瘦、严重脱水。一旦出现继发感染,死亡率将显著上升,病死率可达100%。轮状病毒主要感染3~8 周的仔猪,3 周龄以下感染的仔猪临床症状较轻,2 d 左右可痊愈[2]。
本病可根据病猪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轮状病毒主要集中于病猪的胃肠道,对猪病解剖后发现胃内有未消化的乳汁。病猪胃壁松弛、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肿胀、肠绒毛受损、隐窝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本病确诊可采集病猪小肠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样本可采用电镜观察、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乳胶凝集等检测方法[3]。
减少仔猪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定期清洁保育栏。冬季加强保温措施,使用保温箱、保温板等进行舍内增温,同时注意通风保温,防止仔猪因受凉而出现腹泻现象。做好室内及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对猪舍、水槽、饲槽及进出工作人员和车辆进行定期杀菌消毒,使用高锰酸钾、烧碱等消毒剂进行消毒,降低轮状病毒感染。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外区引进猪群。需引进仔猪时应进行严格观察,再确定无感染后才可进行混群饲养[4]。
仔猪断乳后及时调整日粮结构,饲喂高能量日粮。对于妊娠期母猪需提供丰富的营养,满足自身及胎儿的需要。
对于未发病的仔猪,可尽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抵抗力,减少病毒感染。目前针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疫苗主要为弱毒疫苗,通过对母猪和仔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率。妊娠期母猪临产前一个月可进行肌肉注射2 mL,仔猪1 周龄和3周龄时各注射1次,每次注射0.5 mL。新生仔猪可饲喂初乳,增加母源抗体,减少感染。
加强饲养人员业务培训,增强饲养人员对该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的了解。做好仔猪防护及母猪护理,减少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现,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做好防范措施。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感染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现病毒感染,立即停止喂乳,同时给患病仔猪补充葡萄糖溶液。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综上所述,猪轮状病毒感染是仔猪生长发育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患病仔猪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身体消瘦、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严重的甚至死亡。养猪场内的饲养人员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接种疫苗、提高仔猪免疫力等措施进行预防。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需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疾病诊断治疗水平。一旦发现问题,应尽早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