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众筹私教、住家教师、夏令营、直播变录播……针对一些地方出现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成这些“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教育部9月8日發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指导各地坚决查处七类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9月9日《北京青年报》)
“双减”是利学生利教育的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本的逐利惯性,既得利益者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以及一些家长的内卷焦躁心理,大概率会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套路重演,催生校外培训的各种“隐形操作”“违规变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校外培训隐形变异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发布的上述通知,既是警钟,也是一种积极回应,是有的放矢的应对之策。
众筹私教、住家教师、高端家教、一对一培训等校外培训的“违规变种”往往形式更加隐蔽,收费更高,培训行为更不规范,培训环境难以保障,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培训负担,还会给家长造成更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且容易在其他环节滋生侵权隐患。校外培训“违规变种”和“双减”政策对着干,会在一定程度上架空“双减”政策,让“双减”政策的落实效果出现反复、打折扣。可以说,校外培训减负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各类“隐形变异培训”的防范治理程度。
教育部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吹响了整治隐形变异培训的号角,也给“双减”政策打了一个监管补丁,有助于堵塞监管漏洞,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全面性、权威性,优化校外培训治理的效能,增强“双减”政策的执行公信力。
各地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瞄准教育部发布的七类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举一反三地加强线上线下执法,不断丰富监管手段,提升甄别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健全治理机制,积极摸排问题线索,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设立举报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举报“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形成高压监管态势。对顶风作案、违规从事“隐形变异培训”的机构或教师,要依法依纪找准罚则,该罚款的罚款,该停业的停业,该吊销的吊销,并从市场准入、职业准入、资格资质等方面予以限制,建立校外培训“黑名单”制度,对“隐形变异培训”的参与者进行污点标记,实施联合惩戒,让其付出失信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