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妮 易骏
摘 要 在劳動教育的实施中,家庭是重要场所和基础,学校是活动主阵地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性质、目标和内容、实施的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笔者以探索学校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策略为立足点,分析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价值,结合课例说明三种课程模型及应注意的关系,帮助教师建构服务性劳动教育体系以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实现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服务性劳动教育 常态化实施 活动模型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及目标作出了具体化的要求,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方面[1]。在此,服务性劳动教育具有“真实性”,即要求学生从个人“真实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情境中,在服务性岗位上亲身经历“真实的”服务过程,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 “真实的”问题,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意识。
以学校为服务性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开辟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渠道,采用学科渗透式、项目式学习、联结综合实践活动等三种模型,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有机效应最大化,为推进小学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一、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三种活动模型
1.多学科渗透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型
在多学科渗透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型中,服务性劳动教育将其理念和活动环节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每个学科都以自己的独特性为服务性劳动教育分担育人责任,运用自己的学科力量使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目标得以实现。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为案例渗透服务性劳动教育。首先,教师借助《五店市讲解员》的参赛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讲解员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接着,引导学生梳理出 “确定主题—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按顺序列提纲—撰写讲解词—讨论修改—最后定稿”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撰写讲解词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我是学校讲解员》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校地理位置、面积范围、发展历史和现状、主体建筑特点、校园特色景观等撰写讲解词,进行小组合作讲解。
通过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习得服务知识与技能,走上真正的服务岗位。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什么学科的渗透活动,都要避免为了“服务”而“服务”。
2.项目式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模型
与上述学科渗透式模型截然不同的是,项目式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型是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独立课程。在建构课程体系时,首先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或热点话题作为服务性劳动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充分调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分析并解决这一问题,并完成该服务项目的体验与研究。
例如围绕“家乡被污染的河流”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首先应建构项目式服务性劳动教育“学科图表”(见表1)。本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分别依托几大学科开展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考察河流的污染情况,小组合作探究,制定保护河流的方案,从中获得相关的体验和认识;科学课程可以组织学生从河流中获取污水样本,分析样本和证实结论;语文学科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研究报告,并向相关的污染控制部门提供研究结果,还可以学习撰写宣传语、倡议书,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发布和宣传自己的研究结果;美术课可以将设计的保护河流方案制作成手抄报、宣传海报等,并在学校、社区、家乡等进行宣传与应用;信息技术课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新闻或宣传视频等,并运用信息技术软件或程序加以剪辑美化,增强节目的视觉呈现力,通过公众平台唤醒民众,争取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并持续观察相关部门保护河流、治理污染的效果……
服务性劳动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利他性和服务性,即需要学生做出相应的服务行动,因此,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如果河流被污染的原因之一是垃圾污染,那就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安全的工具去清理河岸的垃圾。如果有其他重污染原因,切不可冒然行动。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使劳动服务的过程、结果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相辅相成,推进学生的道德认知、理智成长以及服务技能的学习。
3.联结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模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其中,社会服务的活动方式与服务性劳动教育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要素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推荐主题中属于社会服务活动的就有21项,从小学、初中至高中,主题从自我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逐渐延伸到社会服务[3],这些主题自然而然构成学校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会服务与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联结,既势在必行又水到渠成。
笔者以学校常态化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红领巾爱心义卖会”为例,具体介绍如何联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开展活动。以下,将从“服务活动六要素”具体来说明该模型的实施过程与策略。
(1)需求调查是服务活动的前提
红领巾爱心义卖会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常态化服务主题活动,它相对简单,容易操作,学生在活动中能丰富自己的体验。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前要进行爱心需求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受助需求。一次,学生们想利用自己创作的石头画进行义卖,本人就带领学生到市“青年爱心公益联盟”去进行采访调查,了解到当月份有个受助对象,是位家境贫困的脑瘫孩童,学生确定了义卖主题“石艺品爱心义卖会”,并决定将义卖所得捐赠于这位孩童。
(2)制订计划是服务活动的关键
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决定着服务过程的质量,要通盘考虑服务活动前后的各种要素。可根据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制定不同的服务活动计划,但一般服务活动包括服务对象及其需要、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需要运用的资源和前期准备、活动时间和地点安排、反思方式、展示和交流方式等。制定计划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一,学生是服务活动的主体,必须人人参与服务需求调查和协商讨论的过程,以及整个服务计划的制定;其二,教师是服务活动的指导者,服务过程离不开教师参与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活动计划表以及小组分工安排表。比如“石艺品爱心义卖会”的小组分工,教师引导全班协商共分六个服务组,包括宣传组、销售组、后勤组、财务组、纪律组以及记者组,并按学生特长及工作量的考量进行具体的分工,做到“人人有岗位”,给参加服务活动的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3)学习技能是服务活动的基础
在进入服务行动之前必须让学生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除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准备外,更具价值的是学习相关的服务技能,包括相关的服务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使用工具等方面的专门培训;活动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沟通礼节等方面的培训。比如“石艺品爱心义卖会”中,教师要详细地指导宣传组写申请书、倡议书和制作宣传海报,向学校申请活动,向群众宣传活动;指导后勤组制作爱心箱、布置会场;指导销售组销售技巧;指导财务组进行市场调查,给义卖品定价;指导纪律组维持现场秩序等。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服务技能,才能保证服务劳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4)参与劳动是服务活动的重点
参与劳动是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一个环节,真实呈现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鲜活交互关系。活动中可以根据每个年段每个班级的情况,在校园、公园、社区等场所经常性地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进行义卖会活动要充分注重参与过程和感悟体验,让所有的学生在服务中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共享服务他人的幸福感。
(5)反思经历是服务活动的提升
反思渗透于服务活动的全过程,是服务性劳动过程非常重要的构成性特征。反思是一种发现自我与社会联系的探索,有两种形式与意义:一是对自我存在于服务空间场景的反思,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意识。本次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义卖活动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我为这次义卖活动做了些什么?”等,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前见,也推动着学生思考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从而获得新转变和成长。二是对于服务学习过程的反思,它可以改进和完善服务活动的过程,促进服务学习始终良好持续地进行。反思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无论哪种形式的反思,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审视学生服务行动的思维盲区和行动缺点,检讨他们的成败得失,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查漏補缺,明确今后的探究方向,从而提升学生探索和理解自身的公民角色感和社会责任感。
(6)分享经验是服务活动的传递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享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它意味着展示、庆祝和邀请。分享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报告、日记、图片、视频等。教师创造分享平台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成就,这体现了对学生服务劳动成果的认可和尊重,将会激励和鼓舞学生参与服务劳动的无限热情,而其他参与者也能通过分享获得服务劳动的间接经验和启发。分享服务劳动的经历,就是在分享学生从中获得的价值观、责任意识以及为他人提供服务之后的自豪感,也将在自已心中植入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种子,同时将爱的力量传递给他人。
二、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保障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具有组织性和非组织性的特征。前者体现在服务的对象及目的、计划及过程、时间及地点、安全及事项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指导和设计;后者则体现在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的过程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因此,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过程务必以“三个到位”为保障。
1.计划部署到位:遵循不同学段递进发展规律
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均存在着阶段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因此,教师需要遵循不同学段的发展规律,针对可在各个学段持续开展的一些典型主题,设计不同学段的服务性劳动教育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发“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系列时,对低、中、高不同的年龄段做出递进式的培养能力目标和要求。这些主题活动虽然都是关爱服务类活动,但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与需求,进行适当的衔接与统筹设计[4]。
2.监管指导到位:坚持教育内容“四驾齐驱”
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包含着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在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起到监管、追踪、指导的作用,坚持教育内容“四驾齐驱”,让服务性劳动教育真正扎根沃土,积攒能量。例如,“关爱老人”服务性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社区或村里的孤寡老人一般的服务需求,比如行动不便难以打扫卫生、个人存在健康保健问题,如高血压、高血糖等,形成要服务老人的“劳动观念”。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关爱老人”服务计划,制定服务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服务内容。如果学生计划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宣讲高血压预防与应急知识,那么就得引导学生去习得并掌握这方面的“劳动能力”。在服务活动过程中,要及时作好活动记录,如出现新的问题或其他意料之外的状况,要继续咨询了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从而达到服务质量的最优化,这一系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服务劳动中良好的“精神、习惯和品质”。
3.总结评价到位:注重案例的积累与反思
劳动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推进是劳动素养培养的有力保障。在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经典案例、教学方法与实践途径,是宝贵的教育实践经验,学校要从顶层进行整理、分类,并将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分享,从而更好地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同时要注重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评价,尽量少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多运用质性评价手段,如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定法以及个体报告。每个教育活动教师都可依据不同的内容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活动实施情况评价表,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活动过程以及产生的活动效果,按照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此掌握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在评价主体上,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小组合作规范的习惯,并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服务性劳动教育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起而行之”。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学科背景、学校资源、社会现状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探究、解决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发展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这样,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意义才能实现,学生的“服务”劳动才具有相应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 青海教育,2020(0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3][4] 刘玲.中小学如何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社会服务”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Z1):64-6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