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看到教育部新发布的通知了吗?为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在12个省市区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简单的寒暄后,北京亦庄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亦庄二小)校长沈玉新聊起了她对“双减”政策下小学育人方向的思考,“普通高中、特色高中、职业高中,怎样让孩子们未来从容面对多元化的选择,是留给教育工作者的待解题。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在小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准备的人生才不会手忙脚乱,‘双减正好是一个契机。”
作为一所以清末私塾为前身的小学,亦庄二小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与新时代同行,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是沈玉新肩头的重担。有思考力的行者,能把握學校前行的方向,为学校的发展铺就一条灿烂的通道。沈玉新总是亲切地称呼学生为“我的孩子们”,心里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她为亦庄二小及孩子们做好了成长的规划。
聚焦双减,校内教育提质增效
早上八点二十开始第一堂课,下午五点半放学,“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将近十个小时,怎样利用好时间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沈玉新一直在反思与追问中前行。在她看来,“双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可为空间,教师需要将关注的焦点从成绩转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减负不减质,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点亮他们的人生梦想。
教育家叶圣陶有言:“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和技能更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关键力量——习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习得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养成的良好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亦庄二小尤为关注习惯的养成,携手家长共育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书香弥漫校园;合理安排户外运动时间,让体育精神伴随成长;武装头脑与强身健体并行,让校园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乐园。
“书面作业减少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减轻了,等升入初高中、面临升学考试时怎么办?”家长的焦虑也是学校思考的重点。小学是学生求学历程中的奠基阶段,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着这样的理念,亦庄二小将课前预习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有自学、有思考,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升听课效率;也教会学生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归纳知识,做好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在沈玉新看来,这是给家长的“定心丸”,尽管作业量减少,学生的学习能力却在提高。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和规划时间的能力,即使没有家庭作业,他们也能自觉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填补空白。成长的内驱力是终身学习的良方,也是学校育人的关键。
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家长的接送难题,如何利用好课后服务提升育人质量,学校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可以按照喜好自由选择的“课程超市”,如艺术、科技、体育、实践等,在兴趣的牵引下,让学生按需选择、痛快地玩、自由地学。“始于兴趣,成于坚持,忠于热爱,这样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幸福的。”沈玉新这样看待多元兴趣对成长的重要性,“双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充裕时间,我希望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孩子们做好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的夯实,让他们面对未来学业路上的分叉口不迷茫。”
没有对教育理念的长篇大论,沈玉新是个有教育梦想的实干派。她带领着这所和她一样纯粹与朴实的学校,怀着“用有价值的事情充实学生的在校生活”的初心,期待着遇见的每个鲜活生命都长成他应有的模样,做最好的自己。
全人教育视角下构建课程体系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梦想,这份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将鼓舞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乘风而进、破浪前行。为培养追梦人,亦庄二小确立了“为人生梦想而奔”的办学理念,并在其引领下提出了“多彩教育”的办学特色,开发多彩课程、营造多彩生活、浸润多彩生命。以培养完整而全面发展的学子为目标,在全人教育视角下,学校探索出“课程引路,活动搭台”的育人新模式。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育人先育德,用课程夯实德育,是亦庄二小的特色之一。学校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且形式化的德育模式,梳理了六年的德育培养目标,建立了分龄的体系化课程,将立德树人的大课写在校园教育中。一至六年级分别以入学礼、入队礼、志愿礼、成长礼、军营礼、毕业礼,培养学生乐学善思、自我管理、勇敢担当、懂得感恩等品质,树立家国情怀及人生理想。精心设计的前课、中课及后课,兼顾互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性,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参与中升华思想,树立人生信仰。
当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级的增高,暴露出更多健康问题。对此,亦庄二小体育教师张金元也提出:“学生热衷于电子产品,家长担心较高强度的运动让孩子过于疲惫,导致小学生的体能状况有所下降。育智先育体,孩子体能的发展需要家校双重关注。”对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组教师们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是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课程内容,低年级以游戏为主,高年级以球类为主;二是寓教于乐,组织小型比赛,增强竞技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运动的热情需要呵护。面对天赋不一的学生,教师们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给予辅助、调整难度,让体能稍弱的学生也能从每次的“完成”中找到成就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
花跳队是学校的王牌社团,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作为负责人,张金元见证了这项团体运动给学生带来的改变,从枯燥的基本功到玩出花样,再到短时间内完成赛前准备,韧劲、耐力、团队精神缺一不可。花跳队曾为赴清华大学参加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而刻苦训练至凌晨,小队员们毫无怨言。张金元也抓住到高校参赛的契机,让学生们感受知名学府的氛围,鼓励他们树立奋斗目标。
课堂搬到户外,教育融于实践,是学生爱上学习的“魔法”。校园的角落,两个男孩专注地观察着地上的昆虫,时不时地相互讨论,这种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得益于科学教师王增军“课堂没有围墙”的理念。他认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能使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得求知的动力。在讲植物单元时,王增军让学生亲自调查校园里植物的种类、名称和生长情况。学生们分组自由探索,通过对讲机向教师汇报位置及观察情况;利用手机App“花伴侣”,认识陌生的植物;在集体交流中掌握相关知识。“这比我站在讲台上讲,让他们记住效果好得多,户外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面对知识盲区,他们主动查资料,同步提升了观察、动手、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王增军如是说。
为丰富假期生活,学校联合社区开展了“奔向月球,实现梦想”活动,组织亦庄二小学子及社区孩子们制作月球车模型,在动手动脑中,让他们感受航天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每年一届的科技节,是学生们最期待的节日,学校以科普宣传和科普实践活动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体验、创新、成长的舞台,点亮他们的“奇思妙想”。例如,以纸为主题规划若干小型活动,让学生设计服装并展示、进行变废为宝的发明等,从中体会科技改变生活。另外,学校还设置了科技体验展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在沈玉新心中,学校是学生真实绽放、快乐成长的空间,在校度过的每个节日都要有意义。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亦庄二小开发了系统的节日课程。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这是他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感受文化差异的机会。春节的“年味课程”根据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涵盖了寄祝福、谈属相、品美食、赏民俗、晒账单、用红包等丰富内容。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不同,学生们假期感受家乡文化,以报告或图片的形式记录下自己体验的活动、家乡的美食,开学后进行分享交流。晒账单及压岁钱合理利用的活动,结合了数学统计、分析等知识,也是对学生的财商教育。元旦的“传统文化嘉年华”、元宵节的“元宵喜乐会”、儿童节的“六一嘉年华”等,学校本着把快乐还给学生的原则,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生成长
完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完整的学生,师生是相互依赖的生命,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源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还来自自身的充实与成长。同学共长,是亦庄二小对师生的期待。
精锐的教师队伍能推进育人质量的跨越式發展。学校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以班主任队伍为抓手。作为重要的基层管理者,班主任是引领和见证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学校组建了班主任研究工作室,以“专家领、自主研”的形式培养乐教善教的教师。一方面,根据班主任迫切想要学习的内容邀请北京教科院专家入校指导,教师带着问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断打磨个人的教学技巧并进行智慧共享。培训内容从教师、从课堂中来,其成果又应用于教学,有效教研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学校组织了工作研讨会,供班主任展开主题式交流,如一年级新生的习惯养成、班级管理方法等,教师们在互研互学中共识共进。
其次,面向全体教师,依托北京市教科研“一三一五”项目,学校带动其他兄弟校共同进步。以“走出去”的形式,带领教师们走进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集中培训,更新教育理念;组织全区范围内跨校的学科大会,共研学科教学。依托教科研项目,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执教能力。
教师的生活不只在讲台,也有诗和远方。沈玉新认为,教师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职业生涯会更幸福,也能将幸福感传递给学生。学校的“青年驿站”是教师们的“加油站”,大家自发组织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聚在一起做美食,分享生活中的欢喜与烦恼……繁忙的工作之余,“青年驿站”成了他们纾解情绪、学习交流的平台,无形中也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发着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着育人质量的提升。
“办教育不能浮躁,也无须太花哨。‘双减之下,不能只做出样子,要真正地把学生负担减下去,把育人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获得加上来。”沈玉新已经规划好学校未来前进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宽松、丰富、绿色的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生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