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梅香浸染的南京城,如一部史书,纸上写不尽灯火繁华,笔下道不完世事沧桑。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不单充满古风古韵、人文情怀,也是教育圣地。在这块现代幼儿教育的发源地之上,南京幼教人怀揣教育热情,探索着“幼有善育”的路径。
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以下简称梅幼)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带着“如何培养完整儿童”的思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梅幼立足传统文化,以课程为抓手,用开放的视野培育能应对未来挑战的新时代儿童。
坚守传统文化教育的初心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厚度。传统文化是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成长在这座文化名城的孩子关注和喜爱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园长秦红和教师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路走来,从民间艺术到民间文化,梅幼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在吸纳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观照优秀的、适合幼儿的民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育人活力。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秦红带领教师们最初以民间艺术的独特之美打动幼儿,将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泥塑、剪纸、民间游戏、童谣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艺术之美。在国家级重点课题“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梅幼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研究,提炼出“让民间艺术流淌在幼儿指间”的理念,其教育实践获得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随着探索的深入,秦红将研究视野从民间艺术拓展到民间文化,以其为主线建构起园本课程,开发了一系列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幼儿做花灯、包粽子、编织五彩丝带,亲自动手创造生活中的美。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下,开发民间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幼儿园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教师主导、幼儿配合“演出”,让传统文化教育最终沦为“形式主义”和“秀场”,幼儿受益少,教师负担重。对此,秦红有两件法宝——生活视角与儿童导向。“与生活相融合”是梅幼幼儿活动的前提,以扎染为例,幼儿完成作品不是为了“交差”,师幼会一起讨论如何让作品发挥最大的价值。当幼儿看到图书区的靠垫、娃娃家的桌布和窗帘都是自己的杰作,充满了成就感,创造力也被点燃。他们会主动发掘生活中的需要,并运用民间艺术进行创作。“以儿童为主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秦红深谙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园在技能掌握要求上做“减法”,也在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时加以改造,使之更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学习特点。
从“好玩”到“玩好”,梅幼让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不断在课程中纳入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以文学作品、童谣欣赏、成语故事等载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和合课程赋能全面发展
和合思想是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它强调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不同事物共存、交融及共同发展的途径,这与梅幼的教育主张不谋而合。以其为指导,梅幼探索和合课程时兼顾了幼儿园、家庭、社会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需求,致力于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与家庭、社区携手共育身心和谐的完整儿童,确立了家庭与社区生活、南京地域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世界多元文化四条课程资源线索。
落实于实践,和合课程一方面考虑到社会文化资源与儿童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资源上尝试了中外整合。以剪纸为例,将传统的金陵剪纸与印度立体剪纸、马蒂斯抽象剪纸艺术等相融合,用文化的交融开阔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以课程为载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在剪纸时边创作边自由讲述,教师协助他们把故事记录下来,与作品一起粘贴在图纸上,形成剪纸故事书。剪纸与语言活动的融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也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在秦红看来,和合课程的不断生长与家长有分不开的关系。为了让家长从幼儿教育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它的育人功能,幼儿园决定推倒“围墙”,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主题设计,通过亲眼所见、与幼儿共同体验来了解民间文化。皮影戏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家长对此了解甚少,对幼儿园皮影戏活动有些担心,认为自己都没有看过,小孩子更加无从下手。受邀入园参与活动后,家长发现“影子”可以是彩色的;幼儿藏在幕后用肢体变化可以演绎国外的影子戏;皮影戏配合光影游戏,就是一场科学探究。看似简单的活动兼顾了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及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对梅幼的课程有了更多了解和信任,形成了家园互助共享的实践共同体。
让教师先当学生
梅幼倡导“教师和儿童同生共长”的理念,通过文化润泽、审美熏陶、情感培育等,让民间文化和幼儿教育之间实现关系的深度构建,同时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为他们提供持续、广泛的学习机会。秦红提出:“教师要做有准备的人。”以艺术活动为例,教师不仅要提供环境和材料,还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先当学生”,亲身体验、直接感知。为此,梅幼成立了面向教师的“皮影艺术”“南京白局”“民间游戏”等社团,邀请民间艺术家及高校专家入园培训教师。例如,制作绒花盘扣,教师要先了解材质及制作方法;讲解金陵文化,教师要先学习每条河流、每座城门的历史,了解它们的艺术特质。梅幼尤为看重和专家的深入交流,探讨艺术、文化与幼儿教育间的关系及如何开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教育。秦红曾想寻找一位教师为本园教师做歌唱辅导,她希望能让教师感受歌唱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教师来说,先天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和情感投入,只要有自信,想象着你的孩子在听、想象着周遭环境都在与你共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曲。”梅幼最终选定了一位对艺术和歌唱有独到见解的教师。秦红笃定,一位倾注想象与情感于教育的教师更能走进幼儿的内心。
带教师“走出去”、定期开展文化之旅是梅幼的传统。为了开展“雨花石”活动,教师走进雨花石產地、地质博物馆、雨花石展览馆等,通过实践感知、听专家讲解,了解雨花石花纹形成的“秘密”,欣赏雨花石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认知和审美。教师的身体和心灵在路上,提升修养和涵养,使课程更有生命活力,让和合课程持续生长。
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合课程培养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习惯,提升了他们的问题研究和反思能力。“教师能够解读幼儿,才能真正看见幼儿,支持幼儿以认知求真、以意志求善、以情感求美,成长为有中华之情、有创新之能、有接纳之胸怀的时代新人。”秦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