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勇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近年来在我国掀起一股热潮。随着赛事影响的扩大和参赛学生的增多,社会上逐渐衍生出一条围绕学科奥赛的利益链条,一些人以奥赛为营生,博取荣誉,谋取利益。
一是学生,他们是利益链条的主体,既是学科奥赛的获益方,也是奥赛利益链上的最底端。中国家长和学生有着谜一样的名校信仰,而在保送等升学优惠政策下,学科奥赛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绕过高考鏖战、敲开名校大门的可能。因此,参与学科奥赛的,除了一些真正对某些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还有不少怀着投机之心的学生。鉴于学科奥赛难度较高,不少学生剑走偏锋,将其他学科的学习暂且放到一边,集中精力攻读某一学科,成为专业的学科奥赛者,他们被戏称为“脱产学生”。这分明就是一场赌博,每年都有赌输了的学生,但成功者的光辉可以掩盖一切。
二是奥赛教练员,他们是奥赛链条上的获益者。一些學生告别课堂,开始归途不明的学科奥赛之路,离不开奥赛教练员的鼓动、说服。一旦学生在学科奥赛上取得成绩,教练就会收获各种荣誉和奖励,在职称评聘上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不仅如此,他们将来在奥赛培训市场上的价码也会水涨船高,甚至会吸引一线城市名校抛来橄榄枝。因此,教练员为学科奥赛鼓与呼,甚至沦为掮客,游走在奥赛的灰色地带,一点都不奇怪。
三是学校领导,他们将学科奥赛视为学校博取声名的一个重要手段。奥赛培训是一件烧钱的事情,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有些学校甚至专门成立了负责学科奥赛的部门,为此不惜挤占其他学科或部门的编制。在全力投入下,的确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通过奥赛逆袭,一跃成为全国名校。但学校这种不惜一切培养个别学生的行为,无疑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伤害。而且,其不顾教育规律、漠视学生长远利益的作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严重影响中学生成长。如今,学科奥赛已成为校园内一道带着伤疤的风景。
四是社会培训机构,他们从学科奥赛上嗅到了巨大的商业利益,纷纷投身于奥赛培训之中,进一步助长了奥赛热。2019年《北京日报》就曾报道过一则“千名中学生大年初五涌进京郊酒店,每人7天花5000元参加竞赛培训”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奥赛培训的深度、广度和利益之大。目前,针对不同层次的奥赛已经形成了培训产业,线上线下结合,商业化运作。有时为了躲避监管,培训机构甚至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五是一流名校,他们提供的升学优惠,让参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学生日渐增多,奥赛因此高烧不退。目前,“强基计划”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学生的重要途径,而奥赛获奖是“强基计划”的敲门砖。如今,第一批参加奥赛的学生已经或将要退休,不知道这些人对科学的贡献几何,出了多少专家,涌现多少大师,至今还有几人坚持相关学科研究。但我想,单凭奥赛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撑起中国科学的天空。
另外,奥赛的利益链条上也少不了一些大学教师,这些人或参加过奥赛命题,或专攻此道,凭借兜售奥赛知识赚得盆满钵满。有关奥赛的各种内幕或泄题事件,恐怕也与其中一些人不无关系。
学科奥赛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不少问题:背离初衷、目的不纯、严重干扰中学办学……这其中离不开各奥赛利益攸关方的推波助澜。野蛮生长的学科奥赛,该有人管管了。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