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能陪出什么样的孩子

2021-11-30 18:29苏北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自理家庭家长

苏北

乡村早有陪读之风,近年来竟呈愈演愈烈之势。家长们刚将孩子带进幼儿园,就瞄准城镇优质学校,家境富裕的买房,囊中羞涩的租房,一送入小学门槛,就毅然踏上漫漫的陪读之旅。初中陪读的更多,到了高中冲刺阶段达到峰值。大学里的陪读也有看涨的苗头。

许多地方正在“教育改革”的名义下将优质教育资源急剧向城镇集中。家长们送子进城,是顺应时势之举。孩子年幼,生活尚难自理,家长暂且陪读,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像现在这样一陪就陪到大学,真是闻所未闻。这能陪出什么样的孩子?

舆论早有警示,“巨婴”的出现亟待关注

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的心思,集中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要做儿女的“守护神”,排除一切干扰,减轻一切负担,保障孩子心无旁骛地投入课业提升成绩。每天的饮食穿戴,日常的洒扫庭除,本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启蒙课程,都已为父母一手包办。校园中的劳动课程,田野上的农事教育,社会上的勤工俭学,本是孩子培养劳动意识、增长劳动技能、认知劳动价值的大好机会,也遭遇了一些家长的漠视。在他们心里,只要孩子能学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就必定有个好前程。现实则未必如其所愿。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孩子是怎么成长的?古人倡扬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校园里的学习是一本书,实践中的磨炼、生活中的摔打同样是一本书,哪一本书都不能错失。不让孩子们从实践的磨炼中去增强本领、提升能力,不让孩子在生活的摔打中涵养信念、砥砺精神,那就是拒绝孩子的成长,就是毁弃孩子的未来。父母再美好的期望,也很可能付诸东流之水。

专家亦有告诫,教育必须纠偏“半人”现象

孩子的生命成长需要的是“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知识学习,专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更重要的还有创新发展思维、团队合作意识、社会情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习。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中,我们努力践行的还是“半人教育”,人文教育方面还多处于空白地带,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单向度、封闭性的成长茧房。这种偏向不仅体现在学校、在课堂,也体现在家庭、在陪读。

心灵的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社会情感学习是门一生的功课。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在学校专业、系统的社会情感教育,而且在家庭环境,在父母教养观念的拓新、亲子互动方式的转换和孩子耳濡目染的润泽。时下的过度陪读,家长恰恰是放弃了应担的教育责任,萎缩了孩子应有的习得能力。

也有一些家长担心,会不会陪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陪读只是一个表象,让人担忧的是倾覆中的亲子关系。不少孩子将父母的付出视为“应该”,自私自利之心日增,感恩孝敬之情日减,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日渐蔓延。

时下,中国家庭中“老养小”的“啃老”现象已不鲜见。过度陪读是另一种“啃老”,当然,这里“啃”的不仅仅是长辈的钱财。据了解,乡村陪读生中不乏贫困家庭。笔者熟悉的一所中学高中部有一贫困生,无法自理生活,还嫌弃食堂饭菜质量,逼得孤身一人在家的80多岁奶奶来校租房陪读。有学者感叹,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将因此而不断流失。

孩子在家庭中不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走上社会也很难学会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问题反映在孩子,责任还在父母的教育。他们将家庭遭遇的经济收入的困窘、养儿育女的艰辛、生活经历的波折,都竭力向孩子遮掩起来,把真实、严酷的生活过滤成纯净、鲜亮的色泽,装扮成轻松、完美的模样。如此这般,怎么去生发、养成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感恩文化?曾听老家的朋友讲述一事:乡间有一名女孩已30多岁,在读博士后,还要求母親只身前往全面照料生活起居。其父拖着残疾的身体独自在家艰难度日,一再后悔:当初要是就念个本科多好!

当下的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未来的人生不确定性放大,新可能性增多。被家长们一再宠着的孩子们如何自处,如何出彩?陪读的家长们还请三思,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猜你喜欢
自理家庭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我会“自理”啦
恋练有词
基于实践平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喵星人”占领名画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