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春
[摘 要] 中職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是中职护理教育的一个共性问题,根源在于中职护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实践教学不足的弊端。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三项教学创新:学校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中职护理;教学创新;护理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078-04
一、中职护理传统教学的弊端及成因
(一)护理技能大赛反映的突出问题
2020年11月,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的“2020年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师生职业能力大赛暨2020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选拔赛”(以下简称“护理技能大赛”)在我校进行,大赛主要包括心肺复苏、静脉输液两项技能比武。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淳安和建德六个区县的中职类学校共选派了18名护理专业学生参加了竞赛。大赛的模拟病例为60岁女性患者,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和头孢菌素过敏史,住院过程中突然出现晕厥、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要求参赛学生对模拟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并遵医嘱为患者静脉输液。竞赛扣分情况(部分)见文末表1。
对表1的分析发现,由护理技能大赛折射出的四大问题扣分人数均超过一半,特别是无菌观念方面扣分占比达到83.3%,主要表现在消毒皮肤时直径未达5 cm、扎止血带跨越无菌区域(见图1、图2)、消毒瓶塞至瓶颈跨越无菌区域(见图3、图4)。而静脉输液所调滴速与病情不符,实际调节滴数与报告滴速不一致,未询问过敏史等问题,均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不够。当模拟患者出现晕厥,选手为其检查呼吸、脉搏时过度暴露患者胸部(见图5、图6),协助病人头偏向一侧时动作粗鲁(见图7、图8),心肺复苏成功后整理床单位时未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等,均反映出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不足。此次护理技能大赛的问题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客观反映了杭州市属六所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课堂知识未能很好地内化并运用,学、用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认为,其深层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不足所致。
(二)中职护理实践教学不足的成因分析
多年来,国内中职护理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是在吸收了包括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三明治”教学模式和美国“合作教育”等一系列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2+1”培养模式,分为集中学习阶段(两年)和临床实习阶段(8~10个月)。集中学习时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等实践性教学为辅;临床实习阶段则是到医院跟岗实习,在医院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采用校、院合作模式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职护理类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教学水平与学生生源层次偏低,因此,传统的“2+1”培养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资源存在瓶颈问题。首先是校内实训成效不足。目前,多数中职护理学校设有模拟病房或仿真医院,但每个学校的实训条件差别较大,有些过于老旧,空间狭小,用物不全,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且由于面对的是模拟病人,学生不能准确评估患者的需求,故难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护患之间的人文关怀。其次,师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多数中职护理学生的成绩评价仍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分数仅占10%~30%。最后是学生的实习质量欠佳。以我校为例,护理/助产专业第三学年的临床实习安排见表2所示。
由于学校没有附属教学医院,院、校之间管理衔接不够缜密,医院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实习大纲进行调整,有些人手紧缺的科室会延长实习时间,有些科室并没有实习计划(如体检中心、分诊处等),但医院会安排学生去“帮忙”,也就缩减了在计划科室的实习时间,影响了实习质量。同时,由于院、校之间没有统一的带教聘任与考核机制,学校对实习医院的带教考核难以落实,导致出现诸多的带教问题,如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不够、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不够、出科考核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出科把关不严等。
2.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队伍存在制约因素。中职护理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杭州市属中职类护理学校大多没有附属的教学医院,教师临床实践的机会很少,且部分教师入职时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护理工作经验几乎为零,导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以我校为例,目前16位专业课教师中只有7位具备一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占比43.8%;具备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者5位,占比31.3%。另外,因为职称晋升困难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我校25位一线教师中具有高级讲师资格者两位(数学、英语各一位),16位专业课教师中还没有高级讲师。职称晋升艰难导致教师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工作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创新热情不高,知识更新亦明显滞后。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当前主要创新及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出炉,如翻转课堂教学法、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对提高学生的实训成绩和理论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构建教学、生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利用其丰富性、趣味性和针对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但“百闻不如一见”,理论课程再怎么立体,如果没有经常性的动手练习,还是难以完成知识的重构。行动导向法和项目教学法则是通过设置一种类似于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具备情境教学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运用好这些方法要有两方面的前提:一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其教学设计能有效地展现护理专业的特点;二是学校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能支持教学项目的开展。然而,由于教师的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这些新式教法通常只是在公开课展示时采用,对日常教学帮助不大。从近年来的护理技能大赛分析,尽管在传统教学模式内尝试了一些创新,赛前训练中也反复地进行情景模拟,但是学生实操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
二、实踐教学创新之于中职护理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44条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基于中职护理教育现用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的三项教学创新,即学校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求大范围、深层次地加强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一)创新学校资源是首要任务
发达国家在各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通过工作实践和组织管理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德国的护士学校必须挂靠一所或多所医院。目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为校、院合作模式,而中职护理类学校不被社会所重视,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本文对我校2021届169名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题为“你认为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问卷调查,调查选项包括实习时间和周期的安排、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医院带教教师的指导、实习成绩的评定等共十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影响实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可见,学校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硬件与软件水平,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平台。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重心
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主要包括认识(俗称“见习”)、跟岗和顶岗三种实习形式。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大多没有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学生对医院工作和护理岗位没有深入的认识。在第三学年,没有经过认识实习阶段的学生直接进入跟岗实习,导致实习初期适应不良,跟岗时间延长,顶岗实习难以实现。因此,针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心所在。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护理教学质量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而我们的护理教师队伍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对护士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给中职护理教育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为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为培养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建设一支中职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三、加强中职护理实践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借鉴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经验,创新护理学校资源
20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体制改革,不同层次的医学高等院校或综合性高等院校因临床教学需要纷纷创建附属医院,并成为影响临床医学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护理学校可以借鉴这方面的创新,发挥主动性,积极推动当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突破体制束缚,加强实习基地硬件和软件建设。
1.变身为临床医院的附属学校。可以参考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当地医疗机构与学校紧密合作,将中职护理学校作为一家或数家医疗机构的附属学校,创建学、训、研一体的实习基地,为师生搭建更高的实训平台。依托临床医院,通过大范围、深层次实施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医院,更快贴近岗位,为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2.在学校举办基层临床医院。可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在当地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协助下,在学校内营造一个典型的基层临床医院模式,即校内医院。例如,可以将学校附近的社区卫生机构引进中职护理学校,建立校内医院。这样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校教学与医院实习有机地结合,促进学校和医院“双元”育人,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引入全周期实习和导师制,创新护理教学模式
1.分次分段安排实习。将8~10个月的实习期分次分段安排在每个学期。一是可以让学生尽早去医院“眼见为实”,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二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临床实践,“边学边做”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三是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任务驱动”彰显预习之高效。具体安排:第一学年进行认识实习,以帮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认可并热爱护理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第二学年分次跟岗实习,尽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第三学年进入毕业实习,能熟练地适应护士角色,并尝试顶岗实习,为医院培养更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2.尝试导师负责制。医院实习需要各科室轮转,流动性很大,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建议医院为学生确定导师,用谈话、写实习日记、与各科室带教老师沟通等手段跟踪其实习动态。学校安排专职老师到医院督导,医院有专职人员分管实习,定期召开实习座谈会,及时反馈改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
(三)加强校院“双师型”联姻,创新护理师资力量
护理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必然对护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高水平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能承载新时代中职护理教育的使命。
1.严把教师招聘关口。根据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职教20条”)第十二条规定,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队伍。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所以,本文建议提高中职护理专业课教师准入门槛,强调临床工作经验,引进优秀的医务人员来校任教,从根源上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2.畅通教师实践通道。国家“十四五”发展纲要着重提出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故中职护理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医院脱产进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掌握护理前沿知识,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做到与时俱进,去腐陈新。
3.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切实按照“职教20条”要求,畅通高层次技术人才兼职从教渠道,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可以借鉴德国或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学校与医院的人事瓶颈,实行两地流动管理,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借此,教师便有了更直接、高效的实践通道,同时还可以担任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要改变中职护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创新,思路就是对学校资源、教学模式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改革,以强化实践为重点,真正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新时代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承发.传统与现代教學模式在中职教学效果中对比研究:以外科护理教学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3):118-119.
[2]高靓,于珍.聚焦高素质打造职教“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9-10-18(6).
[3]冯琪.四部门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N].新京报,2019-10-17(3).
[4]赵美娜.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与改进措施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18.
[5]李纯荣.中职卫生类专业实习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6]黄立娜.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8.
[7]赵蓉.中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8.
[8]吕海燕.卫生学校护生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9]陈亚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33):27.
[10]居珈璇.以“三元文化”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文化育人的有机衔接[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2):27-30.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