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教学改革探析*

2021-11-30 12:25范廷玉王兴明于孝坤
广州化工 2021年22期
关键词:学时环境影响研究生

范廷玉,王 顺,王兴明,于孝坤,文 豪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继续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双一流”的推动建设也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硕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如何让课程能够满足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对于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要求,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关键。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组从“立德树人”出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注重课程系统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工程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职业资格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环境类高层次专门人才。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教学内容

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中的专业课,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满足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需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相对稳定性,教学内容设置要求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对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其内容应反映本领域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二是对课程体系起到具备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支撑。围绕这两个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包括三个模块(图1):

1.1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12学时)

该部分具有前沿性和基础性特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基础理论:不同类型污染物在水、气、土、固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原理(物料与能量衡算,分离、生物反应等);(2)前沿动态: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环境政策等。

具体学时与内容设置如下: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与管理体系(2学时)。

(2)我国环境政策(4学时)。

(3)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物质与能量守恒、吸附、吸收、沉降、膜分离、生物反应)(2学时)。

(4)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4学时):水体污染与自净(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质量与大气污染、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声环境与物理性污染控制。

其中课程思政重点内容蕴含在我国环境政策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重金属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等,让研究生从思想上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学习该课程和从事专业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1.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2学时)

该部分内容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学科方向:水环境与水资源、土壤污染、固体废物资源化、矿山生态环境等,紧紧围绕环境问题的识别、现状评价、影响预测、污染防治,学会正确应用导则与标准,识别不同要素的环境影响,系统培养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工程分析(2学时);

(2)工作等级划分、评价范围与标准(2学时);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学时);

(4)环境影响预测(2学时);

(5)环境保护措施(2学时);

(6)风险分析、损益分析与公众参与(2学时)。

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包括;系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廉洁自律,做到恪尽职守的前提的是具有宽广扎实的业务基础,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理。

1.3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12学时,6类案例,每类案例2学时)

基于一、二两部分教学内容,从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案例分析考试中筛选案例,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法的理解,并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实用性和研究生自身需求,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一下六类案例分析:冶金机电类、轻工纺织类、水利水电类、采掘类、社会区域类和交通运输类。

图1 课程教学内容Fig.1 Teaching contents

2 知识与能力结合,优化教学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面向研究生,应当以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重点[3-4],同时兼顾研究生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本科院校,尽可能采用研究性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研究性课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范围广,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强,无法做到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讲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同时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尤为重要,以最优的方式将系统、前沿、实践的教学内容展现,引导学生高效、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后思考中,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提升科学思维与科研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图2)如下:

(1)线上与线下结合。由于学生中约20%-40%属于跨专业,本科期间未学过环境类基础与专业课程,但课程总学时仅为36学时,基本理论部分内容为6学时,如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内容,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作为线上资源,让学生在课余自学,课堂上教师将涉及的所有的理论进行整理与巩固,让学生进行对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漏补缺。

(2)讲授与任务驱动结合。针对环保政策、导则与标准等内容,采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传插讲授政策的由来,导则与标准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这样在学生预习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点评,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例如:在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防治部分,从我国2013年的雾霾事件入手,引出国家在立法层面的措施,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随后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总结归纳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防治标准,不同标准之间的适用范围,比如准确使用《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前提是明确锅炉与炉窑之间的差别,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及时给与点评与纠正,让学生能够高效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点。

(3)案例与翻转课堂结合。环境影响技术方法和案例两个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并正确使用技术方法是关键。该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课程组教师主持参与的环评项目、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案例等进行精心筛选,列入课程教学案例,在案例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环评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影响评价等不同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翻转课堂,通过给出案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3-4个完整的环评报告书,从头至尾,将环评各个技术章节进行详细讲解,每个章节中使用了多少个技术方法,同类的经典技术方法还有哪些进行引申讲解;在此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给出6-8个简洁版案例题干,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上集中讨论分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环境评价实践能力,也为毕业后考取职业资格、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 课程教学方法Fig.2 Teaching methods

3 过程与结果结合,改革考核评价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测评,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5]。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量身定制,课程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三个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测验、报告、案例分析、分组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方法的掌握与案例分析能力。测验采用线上题库形式,用于对基本污染迁移转化理论的考核,占比10%;环保政策部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占比10%;环评技术方法部分,通过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各部分的技术方法,占比10%;环评案例部分,通过翻转课堂,分组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占比20%;期末则采用闭卷形式,给出4个案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各个案例中的问题,占比50%;总体平时成绩占比50%,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期末成绩占50%,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与方法的灵活使用,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锻炼环评的实践能力。

4 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内容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程兼具广度与深度课程,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能够迅速全面的了解环境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框架,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学生能够感性、深刻的理解环评中的重点与难点,且课程组教师领域交叉,开拓了学生视野,不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归纳总结、分析讨论的能力,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时环境影响研究生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养殖的环境影响
洙赵新河扩大治理环境影响分析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