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霞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血管介入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临床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而且可以重复检查,具有迅速、实时的监测患者病情的优点,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本次研究选取60例临床患者对治疗前后介入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分析。
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手术之前介入128层螺旋CT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另外选取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手术之后介入128层螺旋CT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入选所有患者全部进行DSA检查。入选患者全部存在足部溃疡、乏力、下肢疼痛、下肢肿胀等临床表现。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患者在床位上仰卧,下肢固定。使用间接CT血管成像从患者头部开始向下扫描,所用CT型号为Optima CT660 128层螺旋CT。在患者的肘前部位静脉出应用高压注射器在33.0 mL频率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液体为碘海醇,注射量为100~120 mL,探测器准直16×1.5 mm,螺距为1.0,机架旋转0.5 s/转,扫描视野范围为35~44 cm。扫描条件: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20~300 mA。从患者的第3腰椎上元开始扫描,直至脚踝,如果患者可能存在下腔静脉病变,则扫描需要从膈顶开始,直至脚踝,利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划定跟踪患者下腔静脉趋于,在阈值达到100 HU的时候自动触发扫描,如果延迟时间达到180 s,说明患者下腔静脉密度没有达到此值,则需要手动触发扫描。
其中疑似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6例,应用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造影患者下肢静脉,延迟28 s开始进行胸部扫描,从主动脉开始扫描,直至膈顶,探测器准直16×0.75 mm,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80 mA。完成胸部扫描之后根据上述方法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下肢静脉。
重建层厚为0.75~1.5 mm,重建间隔为0.4~1.0 mm。进行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处理。
患者做完CT检查间隔3天可以使用DSA进行检查,首先检查患者下肢,检查顺序为顺行性造影。患者仰卧在床上,扎入止血带,位置为患者一侧的小腿中下部位,使用浓度为40%的碘海醇1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一侧足背进行静脉注射,注射的频率为1.0 mL/s。另外30例患者经过腘静脉或者股静脉穿刺髂股静脉IVDSA,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治疗;其中进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和球囊扩张的患者共有7例,2例患者存在治疗禁忌证;因为其他原因不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5例,为进行穿刺髂股静脉IVDSA。临床诊断过程中肺动脉栓塞范围较大的患者共有6例,进行肺动脉DSA检查和溶栓。
30例手术之后介入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全部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其中进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和球囊扩张的患者共13例。在患者手术介入2 d~16个月之内进行检查;进行髂骨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7例,其中同时检查患者下腔静脉内滤器和髂骨静脉的患者共8例。
入选患者可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三种类型: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临床声像图表现为:(1)患者深静脉出现病变的管腔当中存在实质性回声,全部占据或者部分占据患者血管腔。(2)急性期内患者的血管管腔增宽非常名前,在形成血栓的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天之内实质性回声表现较低,形成血栓1周之后会实质性回声情况越来越强,其中部分患者急性期会出现血栓在血管之内上下搏动情况。慢性期血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相比于从前患者的血管更细,管壁越来越厚,而且会出现较强的实质性回声。(3)探头加压之后不可以压瘪静脉管腔。(4)患者吸气或者是Valsalva试验静脉管腔变化不够明显,患者静脉不存在波动情况,静脉瓣运动不够正常。(5)CT血管成像表现:如果患者为完全栓塞,则病变位置远近端探查不到彩色信号;如果患者为部分栓塞,则可以显示出患者血栓中间或者血栓边缘存在点状或者条状的血流信号。注意事项:如果超声诊断患者为急性期血栓,特别是患者血栓为自由漂浮状态,则必须非常小心,防止其他操作导致血栓脱落。使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体内,并且吸出血栓。经过治疗之后临床声像表现为:急性血栓患者发病时间短,血管全部通顺;慢性血栓患者发病时间较长,血管部分堵塞,但是能够见到建立侧支循环。
DSA不能显示出血管之外的病变情况,但是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出下肢静脉瓣和静脉血流情况的相关功能以及形态。
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指患者血液在患者深静脉处出现不正常的凝结,下肢比较常见[2-3]。当前,中国下肢静脉血栓研究资料尚不完全,缺少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是根据临床接收病人情况来看具有上升的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由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肺动脉栓塞高达90%[4-5]。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致病原因为患者血液高凝、静脉内壁受损或者静脉内部血流速度较慢。患者出现炎症、外伤或者经过手术之后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患者血管内血小板成堆黏集,局部血流动力学出现了变化,最后形成血栓。部分慢性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血液黏稠度比正常人高,而且血液流动比较缓慢,抵抗力比较低,所以极易出现感染情况,临床给予患者静脉药物治疗会导致患者静脉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终出现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预后比较差,其中导致患者出现致病性肺栓塞的概率约为22%~29%,出现长期遗留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概率约为50%。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主要将CT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病变,在动脉诊断中应用频率较低。下肢静脉应用CT血管成像检查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检查方式。前者与DSA检查方式类似,但是没有DSA有检查优势,临床应用频率较低;与后者相比,前者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和静脉炎,并且不会出现对比剂边流假象。静脉检查中应用CT血管成像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静脉团注入对比剂之后经过循环到达下肢的时候浓度已经很淡了,而且软组织欠佳。CT技术不断进步提升临床分辨器官和组织的密度,使用对比剂剂量较低,临床成像结果比较满意。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治疗包括:经过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如果患者合并髂静脉压迫或者血管狭窄等综合征则可以使用支架置入术或者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必须介入影像学进行复查,一般介入DSA进行足背静脉穿刺,穿刺方法为顺行性造影,如果必须,需要进行导管法静脉造影。一般这种操作比较简单,与CT血管成像对比使用剂量比较少,而且射线量也比较小,临床费用低廉,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之后介入CT血管成像检查在临床比较少见,虽然介入CT血管成像安全性比较高,但是患者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统计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1)损伤患者血管、血管部分破裂或者全部破裂;(2)患者其他位置出现血肿情况;(3)患者体内静脉、滤器等支架位置和形态出现差异;(4)复发。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显示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和并发症发展程度,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之后介入CT血管成像存在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机械性梗阻原因,能够有效判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范围和位置,相比于常规DSA检查符合率更高,在手术之前介入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