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管川江(通讯作者)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4000)
痛风是高尿酸血症的俗称,别名历节风或痛风石。该病属于单钠尿盐酸沉积造成的异源性疾病,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患者体内尿酸盐沉积于关节以及周围组织而引发的疾病,尿酸盐反复沉积会导致患者局部组织出现异物反应,而形成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主要病理表现”[1],它的形成与尿酸排泄减少或嘌呤代谢紊乱造成的高尿酸血症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引发的节内尿酸盐结晶沉积等,都是痛风的主要临床特点,通常情况下,症状易于复发且容易合并肾脏慢性损伤,也有发生关节畸形、尿路结石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合并肾结石或肾脏间质性改变等症状的患者约占80%以上[2-3]。在以往的治疗实践中,医生们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明确患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然后才可选择后续治疗方案[4]。本研究旨在探讨Revolution能谱CT成像在痛风患者诊断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医疗同行提供借鉴。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0例痛风患者的个体资料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患者的病理学检查均符合痛风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7例,占总数的56.66%(17/30),女性为13例, 占总数的43.33%(13/30),患者年龄在51~86岁之间,平均年龄(68.4±4.7)岁。纳入标准:全部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机体功能均属正常、经医务人员确认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入院后的患者被确认没有生命危险并具备耐受此次实验的条件。排除标准:妊娠期内的患者、有其他禁忌证或实验禁忌因素的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接受后续随访调查和不具有随访耐受性的患者,均被排除在外。全部患者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个体状况良好,个人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有较好的可比性。
采用Revolution能谱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GSI-Helical电压(80 kVp/140 kVp),螺距设置为0.992:1,探测器准直为80×0.626 mm,视野为15~30 cm,扫描、间隔层厚均设置为5 mm,重建层厚为1.25 mm。完成扫查后,结果上传至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处理,由我院资深影像学检查医师对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对比全部患者的诊断结果。
选择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Revolution能谱CT成像扫查,全部患者均确诊为痛风,与之前所设定的例数相比,没有差异,准确率100%。结果显示,Revolution能谱CT对于患者的病症诊断类型有准确的诊断结果,可有效明确患者的征象表现类型,在明确患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方面诊断结果良好。在本研究中,跖指关节患者、踝关节患者、膝关节患者依次为18、9、3,无多处关节受累患者。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或血尿酸增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组织受损疾病的总称[5]。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的原因很多,比如高嘌呤、高蛋白饮食、饮酒等,而引起痛风病发与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则是血尿酸浓度升高。如果不能对痛风患者进行积极正确的救治,则有可能导致晚期的关节和肾脏受到破坏、甚至发生肾结石等病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6]。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各种疾病也在不断加剧。有研究显示,在我国国内痛风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并且发病的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7]。
通常情况下,痛风在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高尿酸期、急性关节炎期、发作期、慢性关节炎期4个阶段[8]。无症状高尿酸期就是人体的尿酸浓度增高,但并没有出现临床上一些关节炎症状;急性关节炎期的患者会出现关节部位明显的疼痛,有的会感觉疼痛非常难受,就连睡觉都觉得十分困难。因为痛风发生的部位是大脚趾或脚背、脚踝、膝盖、手肘等关节部位,因此,这个阶段的痛风会进入人体的多处关节;发作期是指有的患者的发作时间比较短或者自然消失,但绝大部分患者会在1年内继续发作,多倾向于关节性的发作,发作周期长病情严重,也有发烧的情况发生;慢性关节炎期患者体内尿酸在人体已经结晶形成了痛风,且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很高,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到人体的血管和肾,导致血管堵塞或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肾病也会更加严重,治愈难度很大[9]。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逐步提高,影像学检查应用于痛风患者的检查诊断,令不少痛风患者受益匪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10]。但是,以往的临床经验多是依靠血尿酸测定、病史表现对痛风进行诊断,缺乏特异性,加上尿酸需多次重复检测,给临床诊断带来诸多不便。虽然在很长时间以来,“偏振光显微镜检查与痛风结节活检都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11],但该项检查的缺陷也是存在的,比如侵入性、创伤性、操作者的技术性等,还容易受到结晶数量与穿刺部位的影响,较容易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Revolution能谱 CT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传统诊断中存在的老问题,受到了医疗界同仁以及很多痛风患者的青睐。罗绪云研究认为:“与MRI比较,Revolution能谱 CT具有多关节VR、MPR、定量测定痛风结晶的大小,同时可在缓解期将痛风石清晰显示”[12]。
本研究显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跖趾关节,这与袁仲强、吕红英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受累部位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地域以及患者的个体因素有一定的关联[14]。
综上所述,在痛风疾病的诊断中采用Revolution能谱CT成像,对明确患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状况有明显的帮助,能够通过不同的图像成像结果明确患者的受累部位,是临床痛风无创性诊断的有效方案,建议在临床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