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国
(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与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发展经费通常来源于财政拨款,在预算管理中若事业单位采取传统化管理模式,在限制公共资源效益的同时也不利于单位社会价值的发挥,增加了资金违规使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率,给区域稳定性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将其合理化应用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不仅有利于整合内部资源,与此同时在规范单位财务管理、确保事业单位做好廉政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保证事业单位社会价值最大化发挥的有效渠道。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体系作为全面推动管理工作的依据,体系不健全不仅导致了内部财务混乱现象频发,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财政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财务预算管理本质上来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工作高效化开展的重要保障,可由于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大多是一些纲领性指导文字,未就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规范,在遇到管理问题时部门间推脱现象较为严重,管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处理,再者在预算制度制定过程中,部分业务人员未能全面参与方案的编制,在后期制度执行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抑或是对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预算制度流于形式。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执行率低也是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换言之事业单位为改善当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提高预算管理执行率现已迫在眉睫。在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往往过于关注于工作编制,却忽视了对管理过程的把控,久而久之在导致资金违规占用不良问题频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除此之外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事业单位设立了预算审批机制,但机制主要用以粗略分析上阶段预算管理工作反馈数据,审批程序的简化和审批流程的缩减,在影响预算执行效率的同时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后期预算执行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管理方式简单化在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成效的同时,也不利于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现阶段部分事业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习惯性使用固定预算、增量预算法等传统预算管理方式,即通过参考上阶段资金收入与支出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数据信息失真问题在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内容极易出现较大偏差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单位各项运营活动的高效化开展。除此之外单一化预算管理方式的实施,在影响预算预测作用发挥的同时,也导致预算制度的目标脱离了单位经营计划,各项管理问题的频发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为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首要任务,只有确保体系构建的完善度和科学性,才能在确保后期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同时,提高管理成效。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构建过程中,事业单位需将预算管理工作从财务工作中剖离出来,通过挑选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较高的管理者组成专门预算管理部门,深入学习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由此在全面提高他们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视度的前提下能全员参与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避免细节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不仅要制定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用以检查预算执行的状况,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完善时,还要充分结合国家下发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和政策,由此在规范和约束管理工作事项的基础上,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预算管理执行率低,也是影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来讲为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以及优化设计预算执行流程现已迫在眉睫。在事业单位战略规划指导下,虽然近年来事业单位制定了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可由于资金使用流程的审批与下发过程的繁冗性,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提升预算执行效率,事业单位除了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外,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预算方案编制的审核流程以及范预算执行程,在杜绝执行预算随意调整预算、变更预算行为再出现的前提下,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以此来全面提高预算执行工作效率。
概括而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在推动区域稳定性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由于在管理中体系不健全、方式简单化以及执行效率低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始终过于低迷化,在新市场经济常态下为全面提升单位社会效能,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以及强化预算管理执行效率,现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