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桂花树下》二度创作风格简析

2021-11-30 03:16赵丽娜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桂花树海峡两岸演唱者

赵丽娜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前言

歌曲《桂花树下》是一首清新又不失深情婉约的民族声乐作品,歌词部分对仗工整,句与句之间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用桂花这一象征思念之情的形象把人们带入更深层面的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相见这一主题,用徘徊和守望引出心愿与对话,以问桂花指代对亲人的问候引起对两岸统一愿望的表达,叙述自然,感情真挚,通过演唱者的技巧把握和二度创作,使歌曲得到完美呈现,也为人民演唱词曲提供一点思路。

一、《桂花树下》创作风格分析

(一)词曲作家简介

《桂花树下》创作并首唱于2010 年,由王磊作词,徐沛东作曲。词作者王磊,中国新锐地年轻军旅词作家。代表作品:《心若无疆,爱也无疆》《北京欢迎你—福娃形象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女孩,不哭》。徐沛东,著名作曲家,1954 年生于大连市,1985 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作曲、指挥。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副院长等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歌曲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不能这样活》《乡音乡情》《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踏歌起舞》《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我像雪花天上来》等。

(二)歌词特点分析

自古以来,桂花以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的特点,被称为“仙友”;桂花又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开花时浓香致远,香气清浓两兼,清可荡涤,浓可致远,被人称为“金秋骄子”。八月金桂开,桂开幸福来,每年中秋月明桂花盛开,甜甜的桂花香味,搭着溶溶月色,最能激发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歌曲《桂花树下》展示了桂花飘香时节人们的思念之情,引出对渴望回归的台湾人民对大陆亲人的深切思念。

歌曲以桂花树下为题,把代表着思念之情的桂花与海峡两岸何时重逢的美好夙愿联系起来,把作品的意境传递得更加深远,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海峡两岸早日重逢的殷切期望。[1]歌词中的“相思、牵挂、真情、问候”都让人感受到作家真挚的思念之情,而“长长岁月冰封不了情感,等待已久思念仍悄悄发芽”,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渴盼相逢的迫切愿望,和愿借桂花进行海峡两岸对话的赤子情怀。歌曲立意深远,对海峡两岸人民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第一部分有二段歌词,第一段歌词“今夜我徘徊在桂花树下,相思如同那一树美丽的桂花……静静飘洒。”表现演唱者在桂花树下独自徘徊,点点香浓的桂花仿佛思念的丝线,缠绕着月光任思绪飘向远方,从而引出第二段演唱者守望在桂花树下,满腔的真情催开纯洁的桂花,在绽开的桂花芳华之中融进自己对亲人的轻轻问候,把渴望两岸统一的心愿向听众表达出来。

作品第二部分歌词“长长岁月,冰封不了情感……彼此用温馨对话”,表现虽然两岸人民等待已久的统一仍未完全实现,但是情感和思念的种子仍然悄悄地发芽生长,虽然远隔重洋,但是心有彼此的双方在浪漫的等候过程中依然可以在温馨的气氛下进行两岸对话,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作品最后一部分歌词“我想问一问啊桂花,何时才能与你相约啊……让这真爱如歌飘过那咫尺天涯”,是在等待中以对话的语气问桂花这个媒介,何时才能相约,何时才能重逢,让桂花的花香为思念之痛疗伤,让真心相爱的两岸人民跨越浅浅海峡早日重逢。歌词意境深远,感人肺腑,为作曲家创造了无数产生灵感和激情的可能。

二、《桂花树下》二度创作风格分析

(一)演唱技巧分析

这首作品的首唱是陈笠笠,在“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代表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参赛,并荣获该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铜奖。陈笠笠于1999 至2004 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2007年至今,于海政文工团任专业独唱演员。2003 年曾参加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银奖;2004 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职业组铜奖;2006 年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民族组银奖;2007 年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等。她的声音音色甜美细腻,音乐表现力强,善于表现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舞台形象较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唱法女高音演唱家。

这首歌曲采用#F 大调,音域为#c1—#f2,适合民族唱法女高音声部中级程度选用。由于作品对情感的高要求,从而使看似简单的作品变得不易把握和表现,它既可被中级程度演唱者选用,也可作为高级程度演唱者的保留曲目,歌曲可塑性较强,要想唱出特色,就必须在气息控制和文学修养上提高自己。

要想达到演唱感人至深的良好效果,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案头工作,它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了解词曲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和创作习惯可谓至关重要,通过第一部分的歌词分析可知词作者感情细腻,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桂花,充满了感情,而曲作者在歌词的基础上运用分段创作的形式,把动机相同的两部分结合在一起,使得听众感受到细腻和温馨的演唱氛围,便于人们接受并喜爱。

其次就是气息的调整,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案头工作可知,作品需要缓慢而又集中的呼吸感觉,让每个字都能在横膈膜气息的支持下缓慢吐气发声,强调字随气走,气动声出的气息流动感,使气息像抽丝剥茧的感觉一样流出腔体,绝对不能让气息流出过多,会破坏平静温暖的整体氛围,即使在高潮句部分也要控制好气息的流出量,不能过早过快的加入更多的气息量,否则声音听起来会很突然,给人不统一的感觉。

最后是关于共鸣腔体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歌曲的演唱意境也同样决定这首歌曲对头腔的共鸣运用要多于胸腔,头腔共鸣色彩更加细腻明亮,使声音能够控制并保持在头腔通道中,贴住眉心支点,使鼻咽腔能够得到稳定,但是不能采用鼻音,否则会造成演唱过程中通道越来越窄的问题,一旦通道变窄就会造成气息的封闭和紧、憋等不良现象,可谓连锁反应。另外,在高潮乐句两处“我想问一问……”演唱时还要注意在保持好眉心支点和鼻咽腔共鸣的同时,还要充分打开口咽腔和喉咽腔,使声音得到充分的全身共鸣状态,把气息和共鸣腔体充分连接起来,使声音更加富有感染力,也使自己关于《桂花树下》这首优美动人的声乐作品的演唱更具特点,深刻展示海峡两岸人民盼望早日相聚的急切心情与美好愿望,把这种感情用娓娓道来的歌声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情感处理分析

全曲三大部分共分为五个小的乐段,歌曲旋律清新淡雅,感人至深,歌曲第一部分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歌词要表达的意境,用叙述的感觉演唱出来,前两个乐段音乐的旋律动机相同,都是对真情思念的婉转叙述;第三个小乐段运用不同的动机,抒发了长长岁月不会冰封情感,等待已久的思念悄悄发芽这一主题思想;最后两个动机相同的乐段,以问句的形式,把祖国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借着拟人化的桂花传递出来。[2]音域跨度不大,多处于中声区,音程也多为二度和三度级进,速度柔缓,节奏从头至尾均保持一致,从表面上看似乎难度不大,然而真正演唱时就会发现,它对气息,尤其是换气气口的要求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就会使情感表达发生断裂,应特别注意。[3]如“相思如同那一树美丽的桂花”就要在“美”字前换气,“随月光静静飘洒”就要在“飘”字前换气,其余几小段亦是如此。

演唱时要注意咬字吐字温柔而清晰,运用慢吸慢呼的气息控制方法和软起音的歌唱发音形式来演唱,采用正确的吸气方法把喉头松开安放到位,顺着吸气向下的方向把气息支点放在小腹后腰的支持力量上,同时启动呼气收缩力,在丹田部位形成弹性的对抗力量,并在此支点上激起发声,想象声音顺着吸气感觉滑落在呼吸支点上,使气息柔和得仿佛抚摸声门一般,也使声音仿佛触摸到人的灵魂一样,充分表现出作品柔美、抒情、连贯、委婉和舒展的音乐特点。[4]作品采用了发花辙的押韵形式,采用的押韵词语分别有“树下、桂花、牵挂、飘洒、芳华、表达、发芽、对话、海峡、天涯”,通过这些押韵的词语就可以看出歌曲的表达情感指向,有经验的演唱者通过这些押韵词即可感受到句与句连接过程中的声音调整是有一定难度的,[5]要想始终保持统一的演唱状态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根据宽韵母窄唱的原则,对咬字吐字、发音和共鸣状态进行科学调整,使腔体协调运作,发出明亮、集中、圆润、通畅,富于色彩和力度的声音来,以求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桂花树下》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及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我们获得了作品进行案头工作的一系列先决条件,作品的歌词缠绵温馨,意境深远,演唱技巧方面要求气息如丝如缕,共鸣腔体稳定清晰,声音自然抒情,情感处理方面更是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理解力,能够做到咬字字头清晰,字腹完整正确,收声时字尾准确,完美地表现作品。同时,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演唱这首歌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桂花树海峡两岸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桂花树的诺言
桂花树
桂花树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