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东宁市文化馆,黑龙江 东宁 157299)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发声原理,通过练声曲的训练提高歌唱者在歌唱中的演唱技巧,来充分挖掘歌唱者的艺术潜力,以增强歌唱者在演唱时的音乐表现力,对提高舞台艺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字正腔圆”指歌唱字头的正确和字身的饱满。歌唱的字头即为子音,基形成字音的关键因素。汉字的发音是由子音(辅音)和母音(元音)共同组成的,一般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不同的字头在不同的子音引导下形成,而元音只是起到对由子音形成的字头的字音支持和延续作用。如果字头没咬正,紧随其后的字身就必然会被误导而发出错误的字音,而当歌唱的子音状态正确时,紧随其后的母音就会在此基础上得到理想的发挥。因此,“字正腔圆”用现代的声乐观点理解,应是指正确的子音与母音的完美。
“字真意切”指字音的清晰和字义的分明。一般说话时较少存在字音不清和字义不明的问题,因为说话时的咬字吐字动作与气息运动力度是相互匹配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说话的发声状态。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则由于歌唱气息的力度要大大强于说话时的气息力度,如果咬字吐字仍然处于说话时的状态,则必然与歌唱气息的运动状态不相匹配,并导致歌唱字音变形。因此,要想使歌唱做到“字真义切”,就应在加强歌唱气息的同时,加大喉、咽、口、齿、唇、舌等胶字吐字器官的运动幅度和运动力度,以与歌唱的气息状态相匹配。
“腔”指歌唱的字腹。在歌唱时,腔应随字走,即以字行腔。但同时,歌唱的声韵也是在歌唱的字腹部分得到表现的。因此,在歌唱中应注意处理好字头与字腹的关系,字头是点状的,而字腹则是线状的,歌唱发声时字腹的前部必须与字头紧密结合,以形成正确的字音,但字腹的其他部位则根据音乐的风格需要,对声韵的延续状态加以各种艺术处理,以表现其形式美。
“声情并茂”反映了歌唱声音与歌唱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歌唱中并非声越多越好,也并非情越切越好,而应是声与情的协调。因此,我们应将“声情并茂”理解为声音和情感的“协调”。
为了达到声音和情感协调的目的,可分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即首先从“以情带声”做起。在“以情带声”的歌唱状态中.情是主动的,声则处于被动,似乎有悖于“声情并茂”的原则。但由于“以情带声”强调了情和声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加强情与声的协调性.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实践证明,当歌唱状态进入“以情带声”的情境之中时,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声情并茂”的审美规范。
情理交融是指歌唱声音与情感理性的结合。强调音乐的理性,是儒文化的美学特征.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唱论的美学基础。
情和理似乎是相互对立的,情是人性的本质暴露,理则受道德规范的束 博。但从对立统的辩证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情和理是能够协调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应是在理性基础上产生的情,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即证明了“情理交融”美学规范的科学性。在歌唱实践中,声音应是对情感的理性表现,而不是毫无节制的滥用声音。
长音是指一个音相对稳定地拖长,这种持续音便称为长音。长音在民族唱法中出现较多演唱需要掌握均匀、稳定的持续性长音的发音技巧。练习长音可从哼鸣“n”人手,然后再用各个母音做开口练习。注意放下气息,声音始终依附在气息之上,声音要做到平稳、自然均匀、连贯。
直音是种没有波动音的直线声音。在气息支持下声带无明是波动,便会 发出一种平直的声音。直音的发声同其他技巧样需要较强的气息控制。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大多运用直音演唱,尤其在长音或强音上更是多用直音。包括”脑后摘筋“在内诸多技巧中都普遍运用直音发声,直到民族唱法提倡洋为中用后,波动音才逐渐被运用到民族唱法中来。例如河南民歌(编花篮)的结尾部分,要运用原生态唱法中的直音来演唱,形腔中的装饰音是河南语言的表现特征,要着意去体会.
民族唱法允许也应当适当地使用波动音,但要注意控制声音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在民族唱法中波动音不是主流,而在传统民族唱法中主要运用直音来演唱。因为直音缺音,缺乏音色对比,所以声音显得单调而单薄。要让声音饱满、音色丰富,最好的办法演唱中加人波动音。当然,民族唱法运用的是小的波动音.大的波动音会影响演唱音色的表达,会影响演唱的亲切感,还会影响到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演唱风格。
目前,在我国民族歌唱家中已有人使用大的波动音演唱,还有人演唱的波动音频率超快或频率偏慢,使声音“抖”或“摇”。这种现象应及时纠正,若继续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到作品和演唱的民族风格。
圆连音是一种圆滑、连贯的发声方式,它要求演唱中的每个音之间都要连接得圆滑连贯、准确清晰,它是歌唱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民族唱法演唱中最为重要的技巧。
练习圆连音,必须保持发声器官肌肉群的松弛,使其柔软,并找到正确的共鸣位置,用温柔的气息缓慢地向口腔、咽腔、鼻腔送去。当唱完个音转入另一个音时,尾音要继续带到其后的音中去,待后面的音起唱时这个音的尾音才予结束。练习时,还应注意气息连贯通畅,音色圆润统一;注意每音发音感觉一致,声音上下贯通。
民族演唱一旦掌握了圆连音唱法,歌唱的行腔会更加顺畅,优美连绵的音乐线条会使演唱更加富有乐感、富有民族韵味。
滑音是声音在高低音之间的上滑动的技巧动作。它大致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长滑音、短滑音。
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会比较多地运用各种滑音及其技巧,使用滑音能使民族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多彩而独具魅力。
断腔是一种断开、停顿的演唱技法。从古至今,我国北方的民歌,戏曲武口斯断腔闻名。断腔可分为重断腔和轻断腔。
断腔是民族唱法中比较重要的 种演唱技巧。因为歌曲的旋律、风格向情绪的不同。断腔的表现手法也就有所不同。断腔有的需重唱,有的需轻唱:有的断腔不停气,有的断腔另换气。
断腔者重于描写,常出现在村句与拖腔之中,因此,断腔的练唱要做到短促、顿开、结实。练习时需注意歌曲地方语言的字音以及衬字特点,注意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把断腔唱得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断腔处要有明显的心理活动的内涵依托,如歌曲(江河水)中开头散板一句的“水”字为断腔。
吸气是演唱前一瞬间的动作,所以吸气量一定要控制好,必须吸得恰合当和充分,这样才能从容不迫、流畅自如。为了保证在演明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更加巧妙地获得良好的气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吸气要平稳柔和,使胸部整体地自然扩张,同时也要注音不要有人为的强制性力量,也不要让双肩随着吸气的同时向上耸起。
第二,吸气量要根据歌曲的情绪要求和乐句的长短来决定。吸气过少,又会使声音缺乏支持力;吸气过多,会造成紧张和僵硬,使声音控制上失去灵活性。
第三,吸气时,气息要吸在胸腔的下部,使气息处在一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气息过浅会导致胸式呼吸法,使声音听起来空洞、发虚;而气息过深则会导致腹式呼吸法,声音则会沉闷、不自然。
第四,吸气时要口鼻并用。单纯依靠鼻子吸气,气息吸得虽然很深,但是速度却会相对较慢,需要快吸气时就会来不及,并且单纯用鼻子吸气,对初学者来说容易犯软腭下塌的毛病而产生鼻音。如果只用口来吸气,速度上虽然占优势,气息却比之前浅了许多,也缺少了气息的支持。
第五,吸气时要注意身体的姿态,应该保持一种相对放松的自然直立状态。吸气还要注意适度,以满足歌唱时所需的量为宜。若吸得过满,会导致歌唱器官的紧张,影响正常音质;若吸得不足,则不足以支配歌唱的需要。
在歌唱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吸入气息后,若不控制好气息的呼出,则会产生徒劳无功的效果。为了在演唱时让气息呼出得比较顺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领。
第一,要注意生活中的自然呼吸与歌唱时有控制的呼吸二者的区别。演唱者为了达到优美、匀称以及持久的歌唱声音,就必须学会平稳.持续、有节制有规律地控制气息。
第二,在呼气的时候,必须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仍然需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为歌唱准备的有效气息流。
第三,是否能够对气息有正确控制与保持是呼气的关键。与此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有尺度。力量过大,就会将气息压在下面,导致气息不能够顺畅地呼出:反之力量过小,呼吸就保持不住,气息也便很快地消耗掉,从而没有了支持,声音就会缺少穿透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歌唱中,保持气息和呼气是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自然呼吸中只有吸、呼两个动作过程,中间无须特意地去保持气息。吸气后保持胸部及胸部以上各发声、共鸣部位放松,横膈肌、两肋、腰围、小腹有定的张力,感觉气息在体内站定暂不呼出。
呼气的过程便是发声的过程。在演唱过程中,吸入的气要在一瞬间控制起来,然后立即转化成呼气状态(准备发声的气息状态)。呼气时胸肋部分尽量保持住吸完气时的状态,然后小腹有控制地托住叹下来的气,使腹腔内的器官慢慢地逐渐向上,横膈膜也慢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气息平稳、均匀呼出,即演唱的过程。被控制的气应该是丰满的,同时控制气息时,人的感觉应该是轻松自如的,不要过分用力,否则会产生因气息紧张而使声音发僵、发紧、不流畅,甚至造成声音摇晃。尤其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或音区较高的地方,控制好呼吸尤为重要。
总之,在歌唱艺术生涯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不难,而难的是如何有感情的演唱一首作品,并将这种感情传达给每个听众,通过这种情感表达去打动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必须具有正确的声音、娴熟的歌唱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可以真正地称得上是歌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