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1-30 03:16田义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学分职业技能

田义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太仓 215400)

一、“1+X”证书制度的内在价值

所谓“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深度结合,旨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严峻考验,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科学引导下,在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中大面积应用是当前首要解决的任务。同时,“1+X”证书制度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缺失及创新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1+X”证书制度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发展,“1+X”证书制度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优化渠道。众所周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进而达到目标。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雷同,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教学,导致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迫切需求。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型复合人才,这也与“1+X”证书制度有关要求高度统一。

(二)“1+X”证书制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实行“1+X”证书制度时,应重点聚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充分确保学生的实践成效及专业素养。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1+X”证书制度在融入过程中会面临多方面阻力,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逐渐凸出,与“1+X”证书制度对应,形成了“重学历证书、轻专业技能证书”的不良情况。众所周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设置就是满足行业实践人才不足的发展现状,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基地形式单一、教学方式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使得人才培养进程较为缓慢。加之实践教学质量不能够得到充足保障,学生实操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差,更未适应校外实习岗位。

(三)“1+X”证书制度全面促进了产教融合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达成

经过长期发展及探索,“1+X”证书制度逐渐被企业认可,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了产教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更为校企开展合作搭建了“桥梁”,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价值目标。对于产教融合而言,就是以学生创新就业创业为根本任务,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1+X”证书制度的职业技能优势。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历史机遇和严峻考验并存,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方针及“1+X”证书制度落实方面不到位,机制成效不明显,使得“产”和“教”严重脱节、教育输入端和社会发展输出端渠道不畅通,使得行业的相关企业不愿意参与到共同培养人才机制过程中。另外,“1+X”证书制度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1+X”证书制度能够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技能与学生职业发展保持协调发展,确保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断参与到实践教学全过程,比如教学设计、实践平台及实训评价等。

二、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分银行平台

学分银行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1+X 制度顺利实行的有效基础,1+X 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通过自身爱好与学习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一种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也可进行课证互通(即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课程赋予一定的学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赋予一定的学分,同等学分是进行课证互通的基础。学分银行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本质是基于学分制而制定的一种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制度[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融入了学分银行为理念,设计课证互通等相关制度,对学生的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荣誉证书等所学成果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登记、存储和转换,并计入学分银行的学生个人账号中,激发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为开展课证融通、校内外实践环节成绩互认等工作提供平台基础。

(二)构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1+X 证书制度下,企业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校企双方以1+X 证书制度理念为引领,建立用人单位与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开展联合授课、实践指导和质量评价,实现毕业生与准员工的无缝对接。1+X 证书制度不仅仅是学校工作,更是校企双方的共同责任,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必须有企业的参与,目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公布的授权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基本都是企业[2]。作为参与者,企业一方面为1+X 证书的考取提供设备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再者,企业还需对教师进行考核师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与智能制造领军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校企优秀人才团队互聘、优势资源共享和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采取2+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以学校培养为主,第三年以企业实践培养为主,牢牢抓住毕业设计这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实施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共同制订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培养岗位目标,校企共同打造具有企业文化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固基础、强核心、保拓展”的三阶段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课程内容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课程体系改革是推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结合1+X 证书制度需要,重视课证融通,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积极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固基础、强核心、保拓展”的三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到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当中,固基础——牢牢巩固《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强核心——强化《机械加工工艺》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保拓展——保证《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的知识量[3]。积极推动企业参与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标准进教材、工匠进课堂和大师在线互动等多种方式,将1+X 证书标准等相关内容完全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现培训与上课的有机衔接和课堂与工厂的快速转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实现课证融通。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建筑结构课程的有效发展,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较少、教学时间不足等问题,使教学质量提升。首先需要重视在线教学体系的构建,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归纳总结一些技能点、知识点,围绕这些技能点知识点设计微课制作视频,并且将其发送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能够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次,需要强化案例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当中掺杂一些实践内容,恰到好处地加入工程案例,可以使学生准确的了解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政、行、企、校”四方协作育人

积极对接智能制造和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以1+X 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为基础,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数控加工、智能控制和精密检测等功能,“政、行、企、校”等四方共同建成高水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和技术研发团队,积极开展新产品试制、工艺技术革新、高精度产品检测等技术合作工作。结合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需要,通过政校合作、行校合作、企校合作、校校合作和“政行企校”合作等方式,整合教学、科研、生产和人才等资源,构建满足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高端育人平台,实现含金量高和社会认同度高的“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需求[4]。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保证按照1+X证书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前提下,着力营造企业工厂环境,使学生在1+X 证书培训过程中体验到上班的氛围,开展真实性生产项目的实践教学和企业6S 管理模式,助力智能制造和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业拔尖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1+X 证书”制度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针,“1+X 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标准化专业的学科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院校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应以“1+X 证书”制度为指导,将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融入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学分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学分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