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内型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2021-11-30 18:35孟超何盈盈张秀秀葛华平苗平李娜王艳婷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足踝切口下肢

孟超,何盈盈,张秀秀,葛华平,苗平,李娜,王艳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 手足显微外科,天津 300381)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损伤,以青壮年伤者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约70%病例为关节内型骨折。对于存在骨折断端移位的关节内型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关节内型跟骨骨折的复杂性、跟骨解剖形状的不规则性以及足踝部皮肤缺少充足的软组织保护,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关节僵硬发生率较高[1-3]。2006年10月-2019年2月我科对154例关节内型跟骨骨折围手术期贯彻加快康复理念,采用针对性、个性化的综合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4例,男122例,女32例;年龄22~57岁;平均43.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均为垂直暴力所致。Sanders分型:Ⅱ型76例,Ⅲ型68例,Ⅳ型10例。伤后4~12 d接受手术治疗,平均6.8 d,采用跟骨外侧扩大切口102例,跟骨外侧微创切口52例。有98例患者接受植骨治疗,其中自体髂骨移植26例,同种异体骨移植72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跟骨富含松质骨,骨折断端出血常较多,又由于足踝部缺少软组织的保护,所以伤后足踝部常出现严重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术前护理的重点是控制足踝部肿胀,加强软组织保护,促进肿胀消退,缩短等待手术时间,消除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具体措施如下:⑴伤足软组织评估及护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同时查房,了解跟骨骨折移位情况、跟骨CT Sanders分型,评估患者足踝部软组织损伤及肿胀情况。对于伤后急诊入院的患者常规给予抬高伤肢、足踝部持续冰敷24 h,控制骨折断端出血,同时应用静脉泵,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滴注甘露醇或七叶皂甙钠行消肿治疗。对于伤足严重肿胀的患者,需动态观察伤足末梢血运变化,谨防患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对于出现张力性水疱的患者,需在无菌原则保护下进行水疱抽吸,并用泡沫敷料覆盖创面。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有抗炎、消肿、改善局部血供的作用,患者入院后常规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伤足,每次30 min,每日2次,以促进水疱吸收及痂皮愈合,缩短患者等待手术时间;⑵健康宣教: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可引起小血管痉挛,导致血管栓塞[4-5],术后切口皮缘坏死,影响骨折愈合,所以围手术期禁烟非常重要,需严格宣教。跟骨骨折是下肢手术,围手术期需要一定时间卧床,所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责任护士应为患者普及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原因、严重后果以及自我预防方法;⑶心理护理:患者受伤入院后对手术治疗有恐惧心理,目前网络发达,患者在互联网上能很方便查询到关于跟骨骨折一些严重并发症病例,导致患者对骨折愈后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患者这些不良心理活动,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学历、生活经历以及家庭情况,找一个轻松话题切入,以拉家常的交流方式跟患者沟通,逐步取得患者信任后,由浅入深为患者普及跟骨骨折目前的主流治疗手段、骨折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术后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等知识;同时将我科治疗此类骨折的经验及治疗手段、成功病例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跟患者分享,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活动。

2.2 术后护理

⑴术后一般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常规将患肢放置在布朗架上,为避免跟骨结节处皮肤长时间受压,形成压疮,在跟骨结节处垫水胶体敷料以保护跟骨结节处皮肤。引流管的放置保持在切口内较低位置,并保持切口引流通畅,记录24 h引流量,方便医生查询,当24 h引流量少于50 mL时方可拔除引流管;⑵术后切口观察及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责任护士需与管床医生进行床旁交班,了解手术切口部位、类型,引流管放置位置、是否进行植骨、植骨材料来源等内容。并根据上述内容制定详实的个性化术后护理计划和监测项目。术后早期需动态观察手术切口皮缘血运变化、肿胀程度、切口渗液情况。当发现切口皮缘出现颜色改变、肿胀加重以及异常渗出时,及时报告管床医生,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切口皮缘坏死、创面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⑶术后疼痛管理: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常伴有剧烈疼痛,疼痛刺激可使机体释放许多损伤因子,使小血管强烈收缩,影响切口边缘皮肤血运,同时也可以加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遵循个性化原则,通过不同途径给药方式、不同类型药物组合,采用多模式及超前镇痛模式镇痛,可增强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单一应用大剂量镇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6-8];⑷饮食护理:术后早期患者需卧床,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此期需多进食一些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术后中、晚期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则需多摄入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钙类食物以利于骨折的愈合。

2.3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1~2 d,嘱患者在病床上行主动足趾伸屈活动以及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拔除切口引流管后指导患者在病床上模拟骑单车运动、直腿抬高运动。术后7~10 d患足肿胀消退,切口初步愈合后,嘱患者床旁进行踢腿活动,50次/组,4组/d。术后6~8周行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断端对位及愈合情况后,行患足内、外翻功能训练,避免出现跟距关节僵硬。训练方法是主、被动活动相结合,我们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器材,将两块光滑的木板钉成倒V形,顶角为45°左右,将患足放置在木板两边,训练患足的内外翻功能。术后12~14周骨折愈合后鼓励患者弃拐逐步负重行走,注意开始行走时应穿鞋底较厚、稍硬的鞋子在平路上行走,待患足逐步愈合后才可进行日常负重劳动。

3 结果

本组154例中140例切口一期愈合,14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其中9例切口出现皮缘红肿、渗液,经加强切口清洁换药、预防切口感染等处理,切口顺利愈合。3例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出现切口持续渗液,行拆除切口部分缝线引流,加强创面清洁换药处理效果不佳,改行创面持续负压吸引后切口愈合。2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创面彻底扩创,取出钢板、更换为克氏针固定,局部带蒂皮瓣转移覆盖后创面愈合。值得注意的是140例切口中有6例外侧扩大切口拐角处皮缘出现暗紫现象,经拆除切口部分缝线减张、水胶体敷料覆盖、高压氧治疗后皮缘血供障碍解除,顺利愈合。经过18~30个月随访,本组154例患者踝关节及足趾伸屈功能均恢复正常。距下关节内、外翻活动范围均有不同程度障碍,内翻活动度为5°~26°,外翻活动度为6°~27°,但均能满足日常生活劳动要求。

4 讨论

跟骨是构成足内侧弹性纵弓及外侧支持纵弓重要结构,对足部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的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时跟骨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是一个六面体,有四个关节面,治疗较为复杂,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有较高发生率。通过对跟骨关节内型骨折患者采用个性化、专科化的综合护理,术前注重伤足皮肤软组织情况评估,控制骨折断端出血,多种促进软组织肿胀消退方法联合应用,缩短患者等待手术时间。术后根据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类型,引流管放置位置、是否进行植骨、植骨材料来源等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监测项目。动态观察切口情况变化,警惕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排斥反应[9-10],对于切口出现异常变化的病例尽早给予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的发生率。术后康复训练根据术后病程的进展分步进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目的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下肢肌肉萎缩,促进伤足肿胀消退。术后中、晚期则以避免足踝部关节僵直,恢复伤足负重行走功能为主要目的。

总之,对于关节内型跟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个性化、系统化、专科化综合护理,可减少骨折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伤足愈合质量,提高患者骨折术后满意度。

猜你喜欢
足踝切口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崴脚”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