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雪,龚金玲(通讯作者)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 重庆 400000)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为外伤、经皮穿刺后血液经动脉壁裂口流至血管周围组织,形成某个或多个腔隙,并使收缩期动脉血液经载瘤动脉、瘤腔通道流至瘤腔内,并于舒张期回流至动脉内的情况[1]。近年来,随着临床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增多,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若未予以及时治疗,可使患者出现组织坏死、血栓栓塞、破裂出血等情况,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有数据显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病率约在8.0%,以往临床经外科修复术予以治疗,其效果较好,但具有一定创伤性,并不利于患者恢复,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3]。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与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已被广泛用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主要以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33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为例,分析超声引导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注射凝血酶治疗的效果,以供参考,现做如下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患者为我院诊治的33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最大、最小分别为80岁、31岁,平均年龄(55.73±4.31)岁;8例颅内动脉造影后出现,25例经皮颅内或颈部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直径最长、最短分别为6.8 cm、2.0 cm,平均直径(3.25±1.43)cm;17例伴高血压,14例伴糖尿病,10例伴高血压和糖尿病。
超声诊断标准:经超声对患者瘤体大小、形态、内部血流等予以观察,并分析瘤体、股动脉、股静脉间关系,对股动脉、股静脉畅通情况予以评估,若经超声可见穿刺处有囊性、囊实性包块,包块内存在红蓝间隔湍流血流信号,包块一侧存在通道、股动脉相交情况,可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与超声检查确诊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疾病;认知障碍;精神异常;免疫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全等患者。
1.2.1 所需超声仪器 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GE公司提供,型号分别为:LOGIQE9、VIVIDE9及Voluson S8Pro。高频探头频率在6~13 MHz,凸阵探头频率在3~5 MHz。
1.2.2 治疗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即:使患者呈平卧位,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于穿刺处放置高频探头或凸阵探头等,对超声仪予以调节,以清晰呈现假性动脉瘤情况,包括所处部位、体积及数量等。明确并测量破口部位大小,对破口、留体内血流情况予以观察,并行血流频谱特征、血流速度记录。之后予以患者常规消毒铺巾,经超声探头阴道对进针路线予以明确,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连接好三通管、凝血酶注射器,经氯化钠溶液稀释30~50 U/mL凝血酶冻干粉备用。于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确保生理盐水注射器负压稳定,将16 G针经皮穿刺至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腔中,期间应确保针尖原理瘤颈部,一般宜保持在瘤腔远端边缘。待回抽出血液后,推注0.1~1 mL生理盐水,以确定针尖处于瘤腔内,并防止针尖内血液凝固。之后,行假性动脉瘤近心端加压处理,以最大程度进行瘤颈部血流信号阻断,并经彩超明确瘤体内不存在血流信号后,将凝血酶冻干粉稀释液缓慢注入瘤体腔内,待瘤体腔、瘤颈部无回声,注射位实性低回声,持续3~5 min后,慢慢将近心端压力予以释放,并再次经超声对瘤体内血流情况予以观察,并探查股动脉、股静脉血流变化情况。若治疗成功,须行局部消毒,并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若治疗未成功,须再次行凝血酶溶液注射至血栓形成、留体内血流信号消除为止。本次治疗所有患者均行12 h制动,并分别于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行超声复查,以确定未有复发或是其他问题,若有异常再予以对症治疗。
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成功与否及术后并发症、凝血酶使用量等进行分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成功评估标准为:注射按压结束后,经超声可见瘤体内存在实性回声充填,内部血流信号彻底消除,局部听诊血管杂音消除。
本次研究的33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注射凝血酶剂量最大、最小分别为500 U、120 U,平均为(365±106)U,按压时间最长、最短分别为10 min、5 min,平均按压时间为(7.22±1.06)min。其中,一次性栓塞成功患者30例(90.91%),其余3例患者因瘤体较大,行一次注射凝血酶及按压治疗后,经超声可见留体内存有红蓝间隔血流信号,后行第2次注射凝血酶,注射量210 U,并行10 min按压,最终栓塞成功。本次治疗总成功率为100.00%。
治疗后经超声复查,33例患者瘤体内均未有显著血流信号,患者股动脉、股静脉、足背动脉管腔未有血流阻塞情况,未有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与严重过敏、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腔内检查与治疗患者人数在不断攀升,同时受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影响,经股动脉穿刺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AP)多为经股动脉穿刺后致使动脉壁局部受损无法愈合,股动脉内血液经其形成的局部破裂口往返于血管内外,致使周围纤维组织包裹损伤的动脉血管外血液进而形成的囊性、搏动性血肿[4]。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不稳定型,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患者则会因继续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而无法彻底自愈。而若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无法自愈,则可因瘤体不断增大出现局部血管、神经受压、破裂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因脱落而使远端肢体栓塞,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针对性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一旦确诊患者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应予以及时治疗,以免并发症发生。
以往临床多予以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外科修补术治疗,但其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不利于患者恢复,部分患者甚至可因大出血、感染等死亡,因此临床仅针对具有活动性出血、神经受压、局部感染或远端肢体缺血患者采取此种术式。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在假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因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将假性动脉瘤与破裂血管间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并可将瘤体所处位置、大小及破裂口大小、破口与瘤体内血流情况等清晰显示出来,因此其具有极佳诊断性。基于此,经超声引导下行人工压迫法替代外科修补术成了临床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术式,其具有一定安全性,但对于行抗凝、抗血小板或肥胖患者来说,其效果较差;此外,经超声引导须行较长时间人工血管压迫,不仅医生可能会出现疲劳情况,也易增加患者疼痛感。近年来,临床经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凝血酶可有效治疗假性动脉瘤,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文研究显示,本次研究的33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患者30例(90.91%),其余3例患者因瘤体较大行第2次注射凝血酶,最终栓塞成功。治疗后经超声复查,患者瘤体内均未有显著血流信号,患者股动脉、股静脉、足背动脉管腔未有血流阻塞情况,未有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与严重过敏、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机制为:经凝血酶的正反馈与凝血因子活化凝血酶原,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使假性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以此将瘤颈堵塞,从而持续阻滞动脉破溃外溢血液,起到栓塞效果。此外,凝血酶注射治疗不会对机体全身凝血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安全性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超声引导下治疗时,应经超声对穿刺、注射凝血酶溶液情况予以动态监测,并确保适宜深度,保证针尖处于瘤体中央,行凝血酶注射时应尽可能压闭瘤颈部,并行低浓度凝血酶注射治疗,一般宜采取分次缓慢注射治疗,以防急性外周动脉栓塞。同时,因该治疗尚未明确瘤体大小、瘤颈长度与宽度适应证等,剂量、浓度也无统一标准,还有待临床予以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高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效果。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注射凝血酶治疗效果确切,其操作便捷、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低,可行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