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旭,何绍飞,王凌浩,李 颖,王 飞
(云南红河蒙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 蒙自 661199)
脑梗死发病率不断增加,容易对人们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实施一项快捷、高效的诊断方式十分重要。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以往CT由于Z轴覆盖范围十分窄,导致脑灌注成像无法对整个脑组织进行覆盖,导致病变显示不全,而实施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能避免上述不足情况,具有160 mm Z轴覆盖范围,通过对球管旋转一周能覆盖整个脑组织,灌注成像一般使用对比剂,获取平扫容积图像,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1]。因此,本次研究对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的优势进行分析,见下文。
选取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月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6.21±1.27)岁;男60例、女40例;对照组: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6.17±1.29)岁;男61例、女39例;基本资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2)头昏、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
对照组实施:常规螺旋CT扫描方式。采用本院的64排螺旋CT,一次覆盖范围40 mm,采用动态螺旋扫描方式,扫描条件和观察组相同[3]。
观察组实施: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方式。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仪(佳能320),实施容积扫描方式,扫描层厚0.5 mm、通过患者肘静脉将碘克沙醇对比剂50 mL,后采用20 mL生理盐水进行注射,注射流率为5~6 mL/s,注射对比剂延迟7 s,实施动态容积扫描,扫描参数:管电流300 mA、管电压80 kV,11~28 s采取动脉期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1.8 s;在35~60 s采取静脉间隔扫描,间隔时间1.9~3 s,上述扫描过程均持续60 s左右,能利于对比剂通过患者颅内血管床全过程,动态扫描获得容积数据19个、一共6 080帧图像[4]。
图像处理:将容积数据导入专门软件包后实施处理,对于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需要手动选择,通过分析软件从而获取兴趣区动态时间、密度曲线,使用计算机伪彩处理后,得到全脑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各个参数的灌注图。
灌注参数分析:对于灌注图像由两名神经影像学诊断医生进行分析,采用对比方式,对比灌注图像,周边低灌注区域为缺血半暗带。
两组图像质量评定、扫描方案辐射剂量比较。
采用SPSS 24.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s)表示。定性数据用“χ2”核实以率(%)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则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平均DLP(1 429.91±156.71)mGy·cm、平均ED(3.29±0.31)mSV和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分析扫描方案辐射剂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DLP/mGy·cm 平均ED/mSV观察组 100 1 429.91±156.71 3.29±0.31对照组 100 4 413.01±256.17 10.16±0.51 t 99.3368 115.1091 P 0.0000 0.0000
CT扫描对于颅脑病变诊断十分重要,CT扫描过程中需要应用X射线成像,在扫描过程中存在一定危害,在不影响诊断情况下,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受到的辐射,能将检查效果显著提高[5]。医学研究显示,若射线量较高,容易损伤患者的眼晶体,导致活动性白内障,而多部位、大剂量的CT检查,容易导致患者敏感器官癌变情况增加,为了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一般使用减小曝光管电流、增大扫描螺距等方式,但是上述方式容易使带状图像质量降低。
在诊断过程中,具有多种方式,例如双源CT、血管造影、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等,其中双源CT扫描范围从患者颅底直至颅顶,头先进,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层厚5 mm、矩阵512×512、层间距为3 mm,而在辐射剂量方面和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相比,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实施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该项诊断方式具有宽达160 mm探测器,采取容积扫描,显著提高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Z轴方向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通过一次曝光能完整对患者全颅内进行成像,能避免由于移动导致的伪影,具有辐射低、范围大、快速等优势。该项扫描方式能清晰显示血流情况,将图像质量显著提高,还能使辐射剂量降低。在临床中,将发病时间在6 h内的脑梗死作为超急性期脑梗死,在早期脑梗死CT值变化较小、诊断敏感度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实施常规CT诊断,一般需要24 h才能对低密度病灶进行显示[6]。研究显示,多数脑梗死患者自身的灌注状态改变和形态学改变较早,采取脑CT灌注呈现后,在发病40 min后能对病灶进行显示,能对于病灶的部位、病灶缺血范围清晰显示,对于早期脑梗死诊断较为重要[1]。通过采用该项方式,在检查过程中采用一次对比剂注射,能将CTA、全脑灌注图像、CT容积平扫获取,能对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明确了解,能便捷、快速为诊断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信息,早期明确诊断,利于患者后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7-9]。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DLP(1 429.91±156.71)mGy.cm、平均ED(3.29±0.31)mSV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脑梗死患者中实施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具有剂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