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的语言变异*

2021-11-30 04:15董秀英
关键词:焦点变异状语

董秀英

(河南大学 文学院/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1)

一、引 言

《今日说法》节目采取“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样式,在观众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被称为“中国人的法律午餐”。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作为一个严肃的法制栏目之所以获取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标题的精心设计。目前关于《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格的运用①参见李德龙《〈今日说法〉节目标题的制作思维与语言特色》,《新闻界》,2008年第4期,第153-154页;杨青山《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例谈〈今日说法〉的拟题艺术》,《阅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第48-49页;杨迎春《全媒体时代电视法制节目的标题制作——以今日说法为例》,《今传媒》,2016年第7期,第30-31页。。修辞格是语言变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语言变异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对常规语言规则的突破和创新,都是语言变异。

徐杰、覃业位认为“‘语言特区’指的是可以有条件突破语言规律约束的语言运用的特定领域,主要包括诗歌文体、标题口号和网络平台三大类型,不同语言特区突破语言规律的表现和动因不同”[1]。《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属于标题口号类语言特区,是语言创新演变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运用语言特区、语言变异等相关理论研究《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变异的类型和动因。

二、《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变异的类型

根据《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突破的是语法规则还是语义搭配规则,其语言变异可分为语法变异和语义变异两种类型。

(一)语法变异

1.语法规则变异

语法规则变异指标题语言突破了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约束,例如: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在+NP”既可以位于动词之前,如“在教室上课”,也可以位于其后,如“放在桌子上”,前者一般分析为状语,后者分析为补语。覃业位指出,“当动词为及物动词或动作类不及物动词时,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补语是动作参与者受动作影响所居的处所”[2]。《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有些位于动词后的“在+NP”表达的却是动作发生的处所,与补语的语义不匹配,同时与状语位于动词前的位置也不匹配。例如:

迷失在十字路口(20150110②语料后括号内标注的是节目播出日期,下文与此相同,不再一一注释。)、出没在铁道线上(20190110)、丢失在洛阳的家(20150718)、消失在现场(20190531)、迷失在路上(20111025)、迷失在霓虹灯下(20190525)、服刑,在高墙之外(20130311)等。

那么,上述标题中的介词短语“在+NP”是补语还是状语呢?我们认为应该分析为状语。其理由如下:

首先,上述标题中的介词短语“在+NP”从语义上来看都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如“迷失在十字路口”中“十字路口”是“迷失”的处所,而非动作参与者迷失后到达的处所,与状语的语义性质一致。

其次,从形式上看,动词后的“在+NP”均可移到动词前,而语义不变,如:迷失在十字路口→在十字路口迷失;等等。

另外,作补语的“在+NP”中的介词“在”跟前面的动词融合度较高,主要表现是,往往可以在介词“在”和宾语“NP”中间插入体助词“了”,例如:“放在桌子上”可变换为:“放在了桌子上”,而上述标题中介词“在”后往往不能插入“了”,或者句法上可以插入“了”,但插入后语义变成了动作参与者受动作影响所居的处所,跟节目内容表达的动作发生的处所语义不符。例如:迷失在十字路口→*迷失在了十字路口;服刑,在高墙之外→*服刑,在了高墙之外;等等。

综上所述,上述标题中的“在+NP”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均不同于补语,而与状语相同,所以,我们将其看作是状语的后置,突破了状语前置于动词的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属于语法规则变异。

2.语法功能变异

语法功能变异指标题语言突破了其在一般语体中的功能。如粘着结构一般指不能单独成句的结构,但有些粘着结构却常常单独用于标题中。“能单独做标题并不等于能单独成句,但另一方面,由于标题作为一种实际使用的语言片段,不同其他词语发生语法关系,是独立自主的,是相对自由的。这些在非标题中粘着的语法结构,却可以自由地独立地用做标题,由粘着转向自由,实现了不自由的自由。”[3]粘着结构做标题突破了其在一般语体中不能独用的功能,我们将其称为语法功能变异。《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的语法功能变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方位短语

方位短语在形式上多使用合成方位词“之后、之前”等,语义上表示时间。例如:

“少女被强奸”之后(20140818)、老人自杀之后(20121129)、房价涨十倍之后(20150929)、殉情之后(20120107)、闪婚之后(20171011)、黎明之前(20131227)、少女醉酒之后(20120824)、救美之后(20120313)追杀之后(20111129)、孩子失踪之后(20110929)、女教师醉酒之后(20110816)等。

(2)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多是“为”,语义上表示行为的目的。例如:

为了百姓的平安(20130307)、为了一个女孩的尊严(20150419)、为了你的生命(20120703)、只为一个真相(20150531)等。

(3)从句

从句多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条件。例如:

当爱已成往事(20140214)、当“梦想”来敲门(20120813)、当噩梦再次降临(20141028)、当钢筋穿过头颅(20140903)、当城管遇上小贩(20110526)、如果爱(20130129)等。

上述结构的共同点是具有粘着性,入句时一般位于句首。表达事件发生的时间、目的、条件等,都是事件的背景信息,语义上往往是不完整的,给人以说半截话的感觉。

(二)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主要表现为词语的搭配变异。宋玉柱曾指出:“说到词语的搭配问题,恐怕要分清三种情况:一种是语法选择上的搭配,一种是约定俗成的搭配,还有一种是事理上的搭配。”[4]所以,搭配既是一个语法问题,也是一个语义问题。冯广艺认为:“人们故意偏离语言结构的常规而采用的组合方法就是语义结构的‘超常组合’,这种超常组合突破了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限制关系,而采取一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组织起来的语词的变异形式。”[5]我们将突破语义规则或常规事理的句法成分之间的搭配称为语义变异。

“篇名倾向于大量使用具有指称性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因为名词性词组的称名性较强。”[6]《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也不例外,以名词性词组为主,所以,其搭配变异也多为名词加名词的联合结构和定中结构,少数为主谓结构。

1.联合结构变异

冯广艺将词性不同或者不相近和意义类属不同的词的联合称为联合结构的变异①参见冯广艺《联合结构的变异运用——以老舍作品语言为例》,《修辞学习》,1997年第1期,第12页。。本文讨论的联合结构变异仅指后者是语境使其具有了临时相关性。主要是两项联合,例如:

28根项链和1条鱼(20141112)、“小偷”与长刀(20120508)、速度与危情(20150527)、阴谋与爱情(20131226)、舞蹈家和她的流浪猫(20120108)、一张裸照和六万张身份证(20111015)、两名少年一座城(20140809)、一个古董五个贼(20130425)、三个孩子一个黑夜(20110806)等。

少数是三项联合的,例如:

女人啤酒和匕首(20130605)、美女美酒和美梦(20120924)等。

上述联合结构中联合项的意义类属不同,例如“28根项链和1条鱼”中“项链”属于首饰类,“鱼”属于动物或食物类;“‘小偷’与长刀”中“小偷”属于人类,“长刀”属于武器类;“女人啤酒和匕首”中“女人”属于人类,“啤酒”属于食物类,“匕首”属于武器类等。异类联合结构的联合项多是语境中临时搭配在一起的,语义距离比较远,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联合项之间一般要添加标记词“和”或“与”,体现了语言形式距离和概念距离之间的象似性。不加标记词“和”或者“与”的,如“两名少年一座城(20140809)、一个古董五个贼(20130425)、三个孩子一个黑夜(20110806)”等,一般是两个数量短语的联合。类属不同的事物在具体语境中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把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提取出来做标题,符合标题的称名性要求,但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离开语境其实是难以判断的。

2.定中结构变异

常规定中结构的定语是对中心语所指对象的性质、状态、领属、数量等进行限制或描写的,如果偏离了这一限制,就会形成搭配变异。冯广艺指出:“修辞格的产生是建立在‘常规’的变异上的。”[7]所以,修辞格也是一种语言变异。《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定中结构变异有些是运用了比拟、矛盾等修辞格。

运用比拟修辞格的定中结构的定语显然不是中心语的属性,比如,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例如:

开口的情人梅(20140111)、哭泣的银赛华(20131219)、会说话的脚印(20130414)、伤心的爱心(20130910)、伤心的字典(20130426)、被唤醒的指纹(20140523)、愤怒的工地(20151130)等。

用描写甲事物的词语来描写乙事物。例如:

会飞的婴儿(20130719)、不翼而飞的赎金(20140714)、会游泳的塑料袋(20130810)、烧伤的童年(20130701)、撞散的亲情(20131007)、滴血的红豆杉(20140527)、黑色星期一(20110921)等。

至于一个事物为什么会具有人或者他物的属性,节目内容会给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矛盾修辞格的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语意义相反或至少有一个义素相反。例如:

最熟悉的陌生人(20130110)、真实的谎言(20130304)、危险的安全账户(20150319)、不保险的保单(20130909)、不顺心的顺风车(20150506)、无法团圆的团聚(20120327)等。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观察同一个事物,视点不同结果就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具有这种矛盾性,当矛盾的双方并置在定语和中心语位置上,并将观察的视点隐含时,就会形成定中矛盾结构。”[8]比如“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对一个人两种身份的感受,作为恋人是熟悉的,作为骗子是陌生的,类似的如“真实的谎言”;有的是表面和实质的对立,如“危险的安全账户”,诈骗分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实际上是其实施诈骗的手段,并不安全,类似的如“不保险的保单”等;有的是事件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如“不顺心的顺风车”,本来是搭顺风车的,结果途中发生车祸,产生了一系列不顺心的事,类似的如“无法团圆的团聚”等。

还有一类定中结构变异虽然没有使用修辞格,但其语义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者常理,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固有模式”(stereotype)也叫“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政治评论家Lippmann在《大众舆论》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性看法。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亲身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使用一个简化的认识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这个方法就是定势。”[9]《今日说法》节目叙述的多是人们预料之外的非正常事件,不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正常期望,标题是内容的浓缩,所以其标题语义往往违背社会固有模式。例如:

三个人的结婚证(20130712)、两个丈夫(20190917)、蹲着走路的女孩(20140609)、复活的嫌疑人(20121227)、红的雪(20130829)、未婚妈妈(20110824)、一张通往死亡的车票(20130520)、来自女儿的谋杀(20130926)、被丢弃的百万黄金(20140227)等。

“三个人的结婚证”和“两个丈夫”就违背了“现代中国是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固有模式,同样“蹲着走路的女孩”违背了“人是直立行走的”社会固有模式;“复活的嫌疑人”违背了“人死不能复生”的社会固有模式;“红的雪”违背了“雪是白色的”社会固有模式;“未婚妈妈”,违背了“结了婚才能生孩子,成为妈妈”的社会固有模式,并且“未婚”和常理上的“妈妈”语义矛盾;上述其他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也都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所以往往令人产生疑惑,如车票是通往某个目的地的,哪有通往死亡的车票?女儿应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呢?黄金是贵重金属,人们应当珍惜,怎么会将价值连城的百万黄金丢弃呢?等等。

3.主谓结构变异

主语和谓语的组配不符合客观现实或者常理,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例如:

母爱有毒(20130513)、天上掉下一面墙(20130107)、天上掉下一个贼(20131114)、“亡夫”归来(20140101)等。

或者主语和谓语语义矛盾,例如:

小案不小(20190811)、保险柜为何不保险(20101124)、公车私用(20120412)等。

三、《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变异的动因

无论是语法变异还是语义变异,其突破语言规律的根本动因都是受语用的驱动,为了创设悬念或者突出焦点。

(一)创设悬念

标题是篇章内容的浓缩,形式上比较简短,《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也不例外,为了求简,一般会隐含一部分内容,使用不同于常规语言的变异形式。如粘着结构做标题只标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等,隐含了事件内容;再比如语义类属不同的词语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语境或者叙述的事件中有一定联系,如“28根项链和1条鱼”中犯罪嫌疑人将抢来的28根项链放在了鱼肚子里,最后从一条鱼入手破了这起抢劫案,但这种联系,标题中是看不到的;不符合现实理据的定语和中心语或者主语和谓语之所以能组配在一起,也隐含了部分内容,如定中矛盾结构隐含了观察的视点,比拟结构隐含了本体和拟体的相似点,等等。从语义上看,隐含内容的不确定性会给观众带来疑惑,造成悬念,如粘着结构隐含的事件内容是什么?语义类属不同的联合项之间到底有何联系?不符合现实理据的定语和中心语或者主语和谓语为什么能够组配在一起?等问题都会唤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探知欲望,以取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实现标题和观众的最大关联。所以,创设悬念是《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变异的主要动因,而创设悬念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语义上的隐含。但隐含什么内容是有限度的,即在节目内容可以激活的范围内。否则,只能给人以文不对题,故弄玄虚之感。节目或者语境使不相关、不合理的搭配变得临时相关、合理了。

(二)突出焦点

“VP+在+NP”状语后置类标题突破了状语前置于动词的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可以产生一种形义不对称的新奇感,显得很另类,这无疑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语用上,后置的状语是要突出的焦点。“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以[+突出][+对比]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焦点可以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自然焦点是以小句的其余部分为背景,具有[+突出][-对比]特征,在汉语中,没有对比性焦点存在的前提下,句子末尾通常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所在。”[10]

“VP+在+NP”类标题中的“在+NP”表达的是状语的语法意义,即动作发生的处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状语应该位于动词之前,即常规语序为“在+NP+VP”,所以标题“VP+在+NP”中的“在+NP”应该是后置状语,由动词前移过来的。那么,移位的动因是什么呢?显然是语用上的,即焦点表达的需要。刘丹青指出:“焦点移位,是指常规不在此位,为了成为焦点而移至此位。汉语自然焦点的句末成分限于句法常规语序所允许的成分,是在几种常规语序之间的优先取舍,不是真正的焦点移位,汉语是否有真正的焦点移位,需要调查。”[11]我们认为,《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的“VP+在+NP”类结构就是焦点移位,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动作发生处所的状语常规位置是动词之前,之所以移到动词之后,是因为动词之后的位置在标题的末尾,大致相当于句尾,是自然焦点所在的位置,所以,成为焦点成分,强调动作发生的处所是其移位的动因。

标题不同于一般语体,要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常常选择非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语法形式和语义搭配等方面进行创新,但其创新是有限度的,跨语言来看,处所状语位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不同语言参数的差异,现代汉语普通话选择位于动词之前,英语则选择位于动词之后,例如: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我们经常在操场打篮球)。所以,标题中的状语后移只不过是对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规则的突破,但仍在人类语言能力所允准的范围之内。

无论是粘着结构给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是状语后置结构强调的事件发生的处所,抑或是怪异的搭配形式中出现的人或物都是主持人引导观众层层揭开事件真相的关键。所以,《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并非一味的为求新求异而哗众取宠,而是紧扣节目内容,乍一看标题出乎意料,看完节目后又觉得合情合理,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独具匠心。

四、结 论

《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的语言变异有语法变异、语义变异两种类型。语法变异指的是标题语言突破了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一般语体中的语法功能;语义变异指不符合客观现实或常规事理的句法成分之间的搭配。

任何变异都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限度的,“在+VP”状语后置类标题只是违反了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而在英语等语言中则是合法的基本语序,所以,并没有违背普遍语法原则。语法功能变异和语义变异都可以看做语义上隐含了部分内容,但隐含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节目补出来,从而使标题的巧妙设计和节目的内容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标题是节目内容的浓缩,由于《今日说法》节目播出的事件大都是离奇的案件,所以语义变异的标题更常见。

《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语言变异的根本动因是受语用的驱动,或者通过新奇的语言形式隐含部分语义内容来设置悬念,或者突出焦点,从而吸引观众一探究竟,产生欲罢不能之感,实现标题与观众的最大关联,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焦点变异状语
焦点
变异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状语从句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