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以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改造工程为例

2021-11-30 23:32:54陈惠华
花卉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带滨河佛山

陈惠华

(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3)

0 引言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始终是支撑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灵魂,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1]。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越趋频繁,园林景观也随之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在外来及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如何灵活运用地域文化元素,从地域文化及地区特征角度出发,深刻挖掘地域文化与滨河景观营造相结合的特殊价值,充分体现地域传统元素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中国园林设计师的重要课题。

1 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地域文化对滨河景观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滨河区属于一个沉淀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地方,在滨河区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更能充分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

城市肌理、公共空间、建筑造型、传统艺术品、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是滨河景观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地域文化对滨河景观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建成环境和场所之中,滨河景观设计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和尊重地域文化才能产生强烈的表现力,才是经得起长期考验的设计,才能使人们对滨河区域场所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对传统文化置之不顾,一定会造成传统场所感的失落。然而在滨河景观改造设计中尊重地域文化并不等于拘泥于传统,需要加强与时代空间的结合,以传统而现代的手法,创造出新颖同时包含传统内涵的滨河景观。

1.2 滨河景观的发展反作用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属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子系统,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繁衍、繁盛以及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等的更高追求,不断积累、创造、发展,逐步形成的特色民族文化精神的实质体现,是中华文明中创造力、文化精神与道德传承的载体。文化的发展有自生性,也有外部条件映射而发展的,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不免会受到冲击。滨河景观在长期漫长的发展中,除了自身固有的文化以外,还会由于人的参与和现代活动的融入过程中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元素,这些新的历史文化因素日积越累,不断融入已有的地域文化中,从而形成相应的新的文化,又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并在新旧历史文化因素更迭循环过程中不断向前良性发展。

2 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状问题

随着佛山“山—城—田—海”多维度的整体景观格局发展建设,岭南地域特色也在景观中不断渗透与散布,见证和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要素,但是很多的资源和文化要素在滨河区域建设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失了地域文化特色。下面总结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景观现状的各方面的评价与分析,总结问题如下:

2.1 景观资源未能形成体系,缺乏统筹与协调

从佛山·新城滨河景观整体景观层面现状来看,其景观空间资源缺乏统筹与协调,绿化层次凌乱,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绿化空间感受,尤其滨河绿带内建筑及构筑物缺乏文化特色,一些功能性构筑过于裸露于浏览步道中,沿天虹路已完成施工景观带与滨河带间分隔明显,难以形成整体的游园空间,分别限制和影响了滨河区域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品质,慢行体验感较差。同时,滨河两岸景观缺乏交流,内部资源众多但分布散乱,大多数的资源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视觉联系与交通联系方面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均有待提升。

2.2 时代特色与风貌退化,当地文化的特殊性被抛弃

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区域处于佛山新城CBD 核心区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属于重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市民活动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新建筑的建设,丰富的周边用地要求场地能满足大量综合人群的使用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充分了解,忽视观念,设计主题含糊,如绿荫大道硬地面积过大且缺乏主题特色,在功能、风格等方面相互矛盾,整体不统一。另外,滨江空间现状绿化空间较为均质,缺乏节点和变化,尤其滨河绿带入口缺乏清晰引导性的入口节点设置。

3 滨河景观地域特色改造思路与策略实践

3.1 项目概况

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佛山新城核心区域,邻近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新闻中心以及文化综合体,占地总面积54hm2。随着新城的建设、周边人口的增加,为满足户外公共空间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城市环境的质量不断提升。因此,本项目定位于市民休闲体验、参与交往活动的滨水绿地,营造多功能复合、空间共享的绿色基础设施,让其成为佛山的城市艺术,展现城市生活与地域文化。

3.2 设计改造理念

佛山·新城滨河景观绿带以“潮汐”为设计理念,打造了一条涟漪造型的绿道流线贯穿于项目的始终,营造城市空间与滨河景观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并将绿带中的各景观节点空间有机串联起来。配套花园塑山上的木栈道灵活飘逸于山林之间,各观景木飘台就像潮汐中驳岸的渔舟,体现浓郁的本土渔文化,并给人带来“归家”的休闲体验,为市民提供温馨恬静的休憩生活空间。

3.3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从具体空间形式上可体现为从“面——线——点”,即“系统——河流——节点”进行整体改造,立足场地,让滨河美景跨越河堤限制,向绿地空间渗透,让城市活动更丰富交织,并向水边亲近。面,指的是区段划分和主题分区;线,在空间尺度层面指的是各系统的规划,各个系统分别是围绕河道线性展开的;在滨水空间上指的是河流沿线的空间,如驳岸、滨水道、绿道等;点,指的是分布在整个滨水带上的景观节点,如特色文化展廊、体育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

3.4 设计改造策略

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改造设计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建成有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版画廊,古朴的剪纸文化廊,结合彩色满洲窗元素打造的大型观演广场,并融入了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赛中以佛山传统文化为主题的12 件精品,以此增强公园文化内涵。下面从面(系统)、线(河流)、点(节点)三个层面具体分析项目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4 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4.1 景观改造的总体系统设计策略

本项目改造策略是立足悠久的佛山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城市休闲、主题文化引入到滨河系统整体改造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区景观系统。

设计景观结构改造为“1 条绿色廊道,3 个特色景观分区,多个主题空间节点”。“1 条绿色廊道”是指“潮汐”造型营造的游园生态廊道景观轴线,将三个景观分区及主要节点有机维系成我们滨河绿带的特色景观系统;“3 个特色分区”指滨河绿带西段以阳光草坪、观演广场、密林绿荫带营造成开阔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区,中段以微地形分隔的节点空间,结合本文文化元素,营造本文文化展示区,东面区段的体育健康文化展示景观区;“多个主题空间节点”包括石湾陶瓷文化广场、体育主题公园雕塑展示绿带、特色健康步道、木版门画文化展廊、阳光草坪、龙舟主题雕塑、节点观景平台等。

4.2 景观改造的分区设计策略

4.2.1 开阔活动区

滨河开阔活动区通过在带状的滨河空间中布置了丰富的小场地,如开阔的阳光草坪、与林木环境融于一体的观演广场、大面积的密林绿荫带。同时结合文化进行场地设计,与文化景观区形成视觉上良好的统一与衔接,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与全年龄段人群的景观活动需求,让游客们充分享受休闲、娱乐、休憩、健身等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4.2.2 本土文化展示区

本土文化展示区通过绿带中微地形的灵活运用,整体上注重衔接滨河景观与特色的建筑风貌,形成空间感受各异的节点景观空间,主要满足人群集散休闲和文化展示功能,向市民及游客充分展示富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于各景观空间中通过构筑物、景观小品、特色铺装等手法,对石湾陶瓷、木板门画等本土特色文化进行生动展示。如泳场游客中心的设计很好地将青砖、满洲窗岭南文化元素融入了现代服务建筑中,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4.2.3 体育健康文化展示区

呼应世纪体育馆的主题,将绿荫大道营造成体育文化展廊,并结合林荫下的健康步道、太极健身雕塑等的设施,形成体育健康文化的展示片区。

4.3 基于主题景观节点改造策略

本项目根据场地周围现状文化资源的分布,设计范围内设计了多个文化主题节点来表现,不同的节点有不同主题区分。如在文化主题的景观改造上,石陶瓷文化广场根据场地本身的历史特点,提炼成设计元素和符号,从铺装、景墙、景观灯、座椅、构筑物、市政设施上反映;木板门面文化展廊通过以现代金属材质及淳朴生态的原木材质件与传统木板年画结合,分别展示了由佛山冯氏世家手工绘制的16 幅木版年画。穿梭其中,令人犹如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欣赏古代佛山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

5 结语

在实际的园林及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加园林及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发扬的作用。滨河区域与城市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形成息息相关,为顺应文化自信与树立城市特色形象的时代要求,设计师在滨河景观的设计中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以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绿带滨河佛山
首尔绿带政策效力评价与建设启示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英国绿带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20
福州市主干道分车绿带对骑行通勤者暴露于细颗粒物的影响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36
佛山瑞光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08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4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