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研究

2021-11-30 21:21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机制学科

李 宁 刘 斌

(1.天津商业大学 研究生处;2.天津商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134)

0 引言

学科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学科建设在新时期高校内涵式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按照经济发展和学科自身建设逻辑,若干学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建立学科群成为当下政府、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1]。由教育部、财政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发挥其自身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与特点,积极培育学科增长点、充分挖掘学术生产的新途径、不断拓展资源聚集的新载体、着力构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新架构。

本文通过梳理学科群与产业链的内涵以及二者对接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分析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地方高校学科群的现实需要、建设原则、思路与建设策略,旨在巩固和加强主干学科、辐射和带动支撑学科,从而提高地方高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1 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的内涵特质

产业链与学科群本身是两个单独的概念,二者如何融合发展?要厘清学科群的内涵与类型,产业链的内涵与延伸,以及二者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效果,进而提出地方高校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模式。

1.1 学科群的内涵与类型

针对学科群的内涵,主要围绕定义、类型、形成过程展开研究。从定义的角度,学科群是围绕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将相同学科有序结合或跨门类学科集合而成的学科群体。从类型的角度,学科群分为三种类型:分支学科群、相关学科群、交叉学科群。分支学科群从属于同一母体学科,并从中逐渐派生发展;相关学科群分属于不同学科,并由相邻或相近学科结合产生;交叉学科群是由跨学科组织形成[2]。从形成过程的角度,分为构成框架、发展脉络、形成阶段几个层面,构成框架是“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发展脉络是单一学科-学科系-学科群,形成阶段是从专业到学科、学科到学科群和学科群到优势学科群。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学科群的形成过程呈递进式,是若干学科之间产生的依赖、促进、移植等互动行为,并在思维、技术和方法实现有效协同[3]。

1.2 产业链的内涵与延伸

产业链中各链条之间存在技术经济关联,正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内在关联要求,以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或组织为节点,围绕核心技术与产品而建立的链条式结构。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服务,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反馈和技术支持,这实质是一种市场价值交换关系。由大量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同类企业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以大企业作为关键节点与核心环节,各种配套企业、销售、服务环节均围绕大企业展开服务。产业链上原材料、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企业对应着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沿产业链方向衔接催生了技术创新链[4]。

1.3 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引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提供智力支撑。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通过产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助推地方产业升级再造,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5]。

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使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并实现共赢,是地方高校提高学科影响力、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科群是地方高校知识创新、孕育人才、产出成果、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学科群内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产业发展不断输送知识更新、人才梯队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等智力要素。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产品创新需要借助于学科群输送的知识与技术,并为学科群发展提供资金、公共服务保障等财力要素。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学科群既能体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又能在创新中求得差异化发展,产业链与学科群的融合具有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6]。

1.4 地方高校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有其固有的特点,同时也具备政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其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特色化发展模式、集群化发展模式、协同化发展模式。特色化发展模式是由相近学科组成并聚焦重点学科发展,以凝练学科优势为重点,以实现特色化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集群化发展模式是由传统学科的延伸或不同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弱势学科为重点,以实现学科生态体系、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协同化发展模式是以协同进行产学研合作为重点,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校科研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为目标的发展模式[7]。

2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

从研究成果的视角,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发展,可以增强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和服务面向,立足于学科内涵式建设。从转化机制的视角,通过完善转移转化机制,对标于科技成果转化。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视角,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于复合型高端人才输出。

2.1 增强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围绕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应突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政产学研结合模式及经科教联动机制,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内容包括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团队、平台基地建设等,通过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模式,实现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和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学科群建设既受到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影响又反作用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对接产业链的学科群,教学和科研聚焦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领域,与企业合作共同攻关大型综合性项目,输出跨学科的知识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学科形成区域科研创新的新方向,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聚焦于区域产业结构重构的新领域,增强于高水平成果产出的新要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2.2 调整学科结构和服务面向,立足于学科内涵式建设

学科内涵式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重要环节,包括学科结构优化和学科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是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适当提高第二产业的份额,逐渐压缩第一产业的份额。伴随产业的调整,学科服务面向也随之调整,适当压缩原服务于第一产业的学科规模,逐步提升服务于第二产业的学科水平,重点投放服务于第三产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面对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竞争与角逐,通过对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若干高水平学科群也是当前发展趋势。学科群内各学科的非均衡地位与资源配置情况,应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协调组织、评价机制,打造若干功能强大的高水平学科群[8]。

2.3 完善转移转化机制,对标于科技成果转化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学科群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政产学研用”是产业链与学科群融合的主要模式,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成果高效率产业化。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缺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的现状,因此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群应对标于科技成果转化。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学科群建设应注重高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校际之间学科的联合以及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学科群充分挖掘各方相关资源,致力解决科研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推进原创科研成果、创新性成果产出,完善转移转化机制,加速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9]。

2.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于复合型高端人才输出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坡垒,建立学科群,正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路径。高等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从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如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与方法、管理与保障机制等[10]。

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学科群的组建,其重要的输出成果就是人才的输出。基于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师资和团队、教育与实验平台、技术与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组建而成的学科群,更加聚焦于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

3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原则与思路

3.1 建设原则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学科群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多元、有机融合、重点支持、强化特色、创新引领原则。

(1)需求导向。针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科技创新中重大需求,充分利用学科群自身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重点解决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科学技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

(2)开放多元。学科群在组建过程中充分挖掘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形成多元式、开放性、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3)有机融合。学科群内各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合作,创建各学科之间资源共享、创新要素共探的融合机制,以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重点支持。地方院校由于办学资源以及财政支持的有限性,学科间的发展也是非均衡的。因此针对学科群内具有优势的主干学科应给予重点支持,并正确处理好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之间分层次建设的关系。

(5)强化特色。学科群建设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接产业链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

(6)创新引领。学科群需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了提升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创新能力,采取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式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行业的自主创新、科技进步。

3.2 建设思路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学科群建设应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核心,全面推进一流学科为目标,建立一套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1)培养产业化的学科人才。学科群建设突破原有学科的单一性,以综合多元性的学科优势来培养学生。学科群拥有合理的师资结构、完备的课程设置、共享的资源条件体系,通过渗透与交叉融合的知识、拓宽产业领域实践经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以服务于产业学科人才培养。

(2)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学科群组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趋势,凝练学科方向,建立分层次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第一层次是主干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分方向带头人;第二层次是支撑学科和外围学科学术骨干;第三层次是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

(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学科群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特殊性,建立合作机制、运行机制、奖励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合作机制包括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攻关项目机制等;运行机制包括决策评价机制、项目管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奖励机制包括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突出贡献奖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等。

(4)采取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学科群内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等,不同的学科群组织形式所采取的合作模式也是不同的。目前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等。

4 对接产业链发展的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策略

4.1 明确产业、行业合作对象与内容

重点选择区域内领军企业,具备实行成果转化和行业推广的能力,并且可以为学科群的发展提供资源、资金、设备等实质性投入和支持,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前沿问题。学科群组建后可以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项目、企业资助学校进行横向课题、邀请企业家进校进行学术报告、帮助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等。

4.2 优化学科群团队建设

学科群实行首席专家和若干学科方向负责人以及学科秘书组合而成的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全面负责学科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完成学科群的建设目标。学科方向负责人在本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科研能力,在首席专家的领导下负责本方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稳定的团队成员,实施高层次项目带动战略,以高层次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学科秘书以专职的方式参与学科群的学术管理和日常事务。学校应给予学科群相应的专项支持基金,用于首席专家、方向负责人、学科秘书的岗位津贴和奖励报酬。

4.3 构建学科群内联络机制

学科群以主干学科成立相应的平台与中心,该平台与中心作为学科群的内在联络中心,在学校职能处室的直接管理和领导下,理顺学科群建设中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单位之间的关系。组建学术委员会和研究团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从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确保牵头学科、牵头学校与其他参与学科和参与单位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尤其在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努力建成管理规范、分工负责、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

4.4 采取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以大项目为牵引,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从四个层次构建学科群的合作模式。一是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对学校、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为地方高校提供政资金、资源和政策保障。二是校内各相关学科的联合。由主干学科牵头,相关支撑学科组成专题研究团队,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联合培养学生。三是校际之间的学科联合。实现校际学院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课题联合申报和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四是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合。依托行业协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以科技特派员、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参与法律条例修订、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密切政产学研用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产业链机制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