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方法对了才能见效

2021-11-30 17:56:38■新
新农村(浙江)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识评语爱心

■新 月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习惯顺着人性本然的直觉,用想当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这很容易流于管教过严或过于溺爱,最后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与不和谐。

曾看过一则故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有一个读小学的孩子,每次写“奋斗”的“奋”字时,总把下部的“田”写成“臼”。他的父亲是个“鞭子主义者”,每当一发现孩子写错,就在手心狠狠打几下,让他记住教训。但打的时候孩子知错改了,到下一次仍然写错。一直打到小学毕业,这孩子还是没能把“奋”字写对。

升到初中,孩子遇到了一位有爱心的语文老师,每当发现孩子写错“奋”字,就拿出一本圣经,要孩子把手放在圣经上,告诉他犯的错是什么,要他知错忏悔。但孩子直到初中毕业,仍然把“奋”字写错。

读到高中,教他的是一位学识丰富的语文老师,发现这孩子常将“奋”字写错,有一次便在他的周记上写了一段评语:“奋”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说,“大”字下面的“隹”是“鸟”的意思,也即大鸟从田里飞起来,引申为振奋、振发之意。

看过老师的评语后,这个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将“奋”字写错。因为他每次写到“奋”字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只大鸟从“田”里飞起的画面,他牢牢记住了这点。

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三种教育方式,恰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很明显,教育不能只靠严厉的“鞭子”,否则孩子可能不仅改不了错误,还会变得叛逆;而对孩子每天爱意满满的温言细语,则可能会变成一种纵容,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一错再错。三者里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像故事里的高中老师一样,能对孩子的错误有一个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既不批评也不放纵更不打骂,而是通过对知识点的解析,给孩子讲事实、讲依据、讲道理,让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积极改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语文老师那样渊博的学识,但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通常意义上,好的教育必须刚柔相济。教育孩子可以适时适当地严格,但不可严出了“格”,变成粗暴的体罚;教育应该有爱心,但不可爱过了头,结果变成了溺爱。只有拿捏好“严格”与“爱心”的分寸,再加上循循善诱,才是理智而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继而改正错误,变得越来越优秀。

猜你喜欢
学识评语爱心
为学与做人
青春期健康(2021年6期)2021-12-04 07:01:12
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诗意的教师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10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四川文学(2020年11期)2020-02-06 01:54:52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5
爱心
晒晒我们的同学
爱心熊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6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