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婷,李卫红,宁敏,顾凤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先兆流产是自然流产的早期征兆,是指妊娠后阴道少量流血、阵发性腰酸腹痛,无妊娠物排出的一种临床疾病[1]。经常规治疗后症状改善,一般可继续妊娠至分娩;若症状加重,可加大不良妊娠风险[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先兆流产发病率为15%~40%[3],先兆流产时期是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时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提高保胎成功率[2]。现代医学认为,先兆流产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异常等[4],其治疗手段较为单一,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补充孕激素、人绒毛促性腺激素,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易造成耐受性、产生不良反应(如易致胚胎发育畸形、胚胎稽留等)[5]。中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各代医家治疗先兆流产的思想及侧重点不同,方理方药也各有特色,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6]。现就中医辨证治疗先兆流产的概况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提供治疗经验。
祖国医学并无“先兆流产”这一病名,可归属为“胎漏”“胎动不安”。历年来,众医家多认为先兆流产与虚、热、瘀相关,具体分为4种类型:肾虚型、气血虚型、血热型、血瘀型。
1.1肾虚型 国医大师夏桂成认为,先天禀赋影响女子受孕及胎元发育,孕后肾精阴血下聚于胞宫内,血海不能充盈,冲任虚损无法养胎,主要证候为阴道流血,色黯淡,腰胀腹坠,眼发黑,小便清长,舌淡黯苔白,脉沉滑弱[7]。肾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之本,即为人在出生前的根本;肾主生殖,为生命之源。尤昭玲教授认为,肾精是人出生前的重要物质,肾精充盈旺盛,冲任固摄,营血充盈,胎元强壮,自能安胎[8]。由此可见,肾气充实,胞宫才有精血来滋养胎元,就不会出现陨胎[9]。正如《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里所提及:“女之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赖也。”精气是生命的本源,肾精的强壮决定了女子受孕及胎元生长情况。
1.2气血虚型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蔡小荪认为,女子平素气血虚弱,受孕以后胞宫得不到气血滋养,则无法载胎养胎,主要证候为阴道流血,色淡质稀,小腹绵痛,易疲乏,面色萎黄或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10]。《校注妇人良方》云:“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其胎终不能成也。”女子受孕后,气血下聚养胎元,灌溉不周,致母体气血缺乏,无力受承胎儿的生长及发育,气血相互滋生调和,使冲任胞宫得脉络畅达,脏腑平和,化源得以滋养胎元,则胎元坚固[11]。褚玉霞教授认为,气血能载胎养胎,气血失调,任冲二脉不能给予灌注和补充,胎元不固,从而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12]。
1.3血热型 全国名老中医裘笑梅认为,女子孕后阴血下聚养胎致母体生内热,迫使血热扰动胎气,主要证候为阴道出血偏多,色鲜红质稠,午后烦热,手足心易汗,小便赤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13]。陈木扇女科重点强调“胎火”,陈氏认为男女两精适时媾和乃成胎元,相火扑动,血不能藏,热扰冲任血海,血海不宁而迫于躁动,引发胎火,热祛血安,方能安胎[14]。《格致余论·胎自堕论》曰:“劳怒伤情,内火便动,亦能堕胎,推其原本,皆因于热”。现代妇女事业压力大,时常熬夜,或喜食辛辣,体内郁热,孕后气血下聚冲任以养胎,其他各处阴血不足,体内阴阳不平衡,导致体内阳气过旺,热邪直犯冲任胞宫,水不能制约火,产生热邪扰动胎元,则胎动不安[15]。
1.4血瘀型 何氏女科何嘉琳认为,妇人孕后气血失于调和,血不归经留于脉外,孕早期多属肾虚夹瘀,且“久漏必留瘀”,主要证候为时有阴道出血,色黯红,腹刺痛,面色晦暗有斑,或胞宫积血,舌暗淡有瘀斑,脉滑弦涩[16]。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里提及“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瘕不去故也。”女子素有癥瘕,瘀血积滞占据胞宫,导致血脉运行不通畅,精血不能归经濡养胎元,血溢脉外,故阴道内少量流血[17]。岭南罗氏妇科认为,母体瘀血停滞,阻碍新血的生成,导致气血升降失常,精气无处滋养胎元,故胎元失摄,瘀血祛新血生,胞络通畅,气血运行有力,瘀祛则胎自安[18]。
2.1补肾填精,固冲安胎 韩延华教授认为,肾藏精化血是人体的本源,若化生之源头匮乏,冲任不固,便出现胎动不安,其擅用加味补肾安胎饮[白术、艾叶、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益智仁、杜仲、阿胶(烊化)、桑寄生、人参、续断]以益肾摄精,调节冲任,并提出“治病与安胎共举”[19]。肾藏精乃气血之根,精与血互为依存、相互滋生,龙小平[20]认为肾虚是先兆流产的根本,其以寿胎丸为基础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患者,以达补肾固冲安胎之功,使肾气盛,气血旺,胎元有源得以滋养,治疗2周后肾虚症状消失,糖类抗原125水平下降,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雌二醇水平升高,且保胎的结局良好,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0.7%(55/60)。中医认为,肾系于胞,子之所系,肾气不足,不能封藏,导致胎元不固,故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固冲安胎。张文华[21]以补肾养血方对48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连续治疗21 d,成功率为95.83%,其可有效调节性激素、血清细胞分子、血液流变学,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高小明等[22]运用补肾固冲安胎方联合西药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单纯西药组,每组43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而单纯西药组仅为76.7%,且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血清内分泌激素、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细胞因子情况及足月妊娠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肾-天癸-冲任-胞宫”这一生殖轴说明了肾为先天之本,为天癸如期而至、冲任胞宫调和之基础,肾藏精主生殖,为胎元生长发育之本,肾精盈亏可直接影响到胎儿在胞宫内的稳固,肾气充实则冲任气血调和,有源头滋养顾护胎元,保证胎元健固于胞宫内。
2.2补气养血,固冲安胎 全国名老中医张良英认为,女子以气血为本,孕后胎儿缺乏母体气血滋养,导致发育不良萎缩而坠,故用保胎方[女贞子、甘草、海螵蛸、黄芪、熟地黄、山茱萸、续断、党参、桑寄生、山药、菟丝子、白术、阿胶(烊化)]益气补脾,补后天以养先天,补血养血以安胎[23]。中医认为,胞宫维系胎儿,当由气血以载之、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后天均充足方能载胎养胎。韩梅敏[24]以举元煎为基础加味而成补气养血安胎方,用其联合西药治疗气血虚弱型先兆流产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29/30),且在提高血清雌二醇、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动脉血流指数、改善胎盘血流灌注状态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郑鸿飞和王益群[25]认为,胎儿在胞宫内生长靠母体气血维系,而先兆流产主要因母体平素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孕后胎儿更需气血维系,血海空虚、冲任脉络失养,致使胎元无以气血滋养;他们以固元益气汤联合黄体酮对气血虚弱型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治疗后总有效率可达95.0%(38/40),且能明显提高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水平。《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寒所苦,则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先兆流产患者多是由于先后天虚衰,气血亏虚,胞宫失于气血的滋润濡养,导致胎动不安、胎漏。张慧雯和乔成平[26]在常规西医保胎药物的基础上运用胎元饮对先兆流产患者进行治疗,该方具有益气养血、固冲安胎之功,治疗两周后对比入院前后中医证候变化发现,其有效率达98%(43/44),且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显著降低。
2.3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中医妇科世家庞清治认为“产前一盆火”,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导致母体机体阴血偏虚,血热内生,血热妄行则动胎,庞清治教授创立了“庞氏安胎止血汤”(黄芩、金银花、知母、蒲公英、墨旱莲、荷叶、藕节、白芍、山茱萸、升麻、白术、紫苏梗、甘草)以凉血滋阴、清热安胎[27]。宋艳文等[28]认为,现代女性易致情志失调,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之品致使火热内生,火热迫血妄行,血络外溢,损伤胎元,引发胎漏、胎动不安,他们运用悦胎汤治疗血热型先兆流产患者,以达凉血止血、固肾安胎之功,并明显改善血清雌二醇、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及中医证候。《景岳全书·妇人规》里提及“妊娠忽然下血,其证有四:或因火热迫血妄行……凡此皆动血之最也”。郭兰英和南俊国[29]采用保阴煎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血热型先兆流产患者,保阴煎出自《景岳全书》,取其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之义,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4%(38/39),阴道流血明显减少且流血停止时间缩短,同时也提高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孕酮水平。孕期阴阳调和是妊娠成功的关键,阴水充足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滋水养阴则体内虚火自灭,清热泻火故达到阴平阳秘,使胎元处于平和状态。吕荣晴和吕荣华[30]采用清热固肾法(仙鹤草、党参、墨旱莲、山药、续断、黄柏、白术、芍药、菟丝子、熟地、桑寄生、黄芪)对血热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治疗,7 d后发现患者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西药组[84.00%(42/50)比68.00%(34/50)],且在缓解腹痛、止血以及提高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组。
2.4活血化瘀,固肾安胎 国医大师班秀文认为,先兆流产病机当属本虚标实,血瘀为本病之标,瘀血占用胎元发育之处所,使胎元无地容纳[31]。班秀文教授自创安胎防漏方(棉花根、菟丝子、覆盆子、炙甘草、白术、熟地、白芍、党参、杜仲),配以壮药田七、扶芳藤等治疗瘀血内阻先兆流产患者,化瘀而止血以养胎[32]。卢亦彬[33]认为,先兆流产的中医病机多为肾虚夹瘀,肾虚冲任不固,血不归经,离经之血阻于胞宫,碍于新血化生,胞宫内气血失调,无以养胎,导致胎动不安,当以化瘀生新,瘀血祛则胎元安。其用自拟方祛瘀安胎汤治疗81例血瘀型先兆流产患者,另外53例对照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6.31%,对照组仅为77%;且治疗组宫内积血吸收及胚胎发育均优于对照组。沈燕慧和洪丽美[34]将98例血瘀型先兆流产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寿胎丸合失笑散治疗,治疗10 d后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为65.3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比20.41%)。《血证论》指出“离经之血虽清,鲜血亦是瘀血”,瘀血既为病理产物,也是引发出血的病因,胚胎发育靠母体气血滋养,故当以养血活血安胎。高芳萍[35]将60例血瘀型先兆流产患者分为三组各20例,中医组采用加味当归芍药散,西医组采用单纯黄体酮,中西医组采用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黄体酮,均治疗3周后发现,中医组总有效率为80%,中西医组为90%,西医组仅为70%,提示中西医治疗效果最理想。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程中,历代医家对先兆流产均有深刻研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不同治法,匠心独运,改善妊娠结局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中医药保胎治疗是中医妇科特色优势,在治疗流产方法中,不仅有内服中药,还有外用穴位贴敷、针刺疗法、中药足浴等。中医药疗法强调整体观念,在改善先兆流产症状的同时也能调节人的总体健康状态。但目前也存在不足:中西医治疗先兆流产均存在较明显缺陷,如中药疗效好,但在研究先兆流产的作用机制方面较为缺乏;西医对先兆流产的病因虽明确,但治疗方法局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学者应将中西医结合,强化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的研究,以弥补西医的不足,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