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复集·医阶辨证》学术特色钩玄*

2021-11-30 16:16陈曦张立平李董男黄玉燕郑齐汤尔群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厥阴体征病机

陈曦 张立平 李董男 黄玉燕 郑齐 汤尔群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聊复集》是清代御医汪必昌的代表著作,汪必昌是清代少有的起于民间,而后供奉内廷,且有所著述的御医[1-3]。全书分为五卷,卷二题为“医阶辨证”,主要内容是对临床常见症状与体征进行细致鉴别。作者认为,临床诊断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对医者准确地辨证施治产生影响。正如该书“序例”[4]中说:“治病,非用药之难,实为辨证之难也。”辨证确当,是精准用药的重要前提。故汪氏精思细琢,对这些内容进行精要阐述,旨在运用“简而明”“浅而易”的方式,“使学者察而精之,则临症疑似之症,即有下手处,一定不可移。”

本文以《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1)》之《聊复集》[4]为底本,对其中“医阶辨证”卷的学术特色进行提要钩玄,希冀引起读者的关注,以资利用。

1 涵括各科,条分缕析

“医阶辨证”全文约1.5万字,共139篇关于类似症状与体征鉴别的讨论。根据表述内容,按照行文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中风类中类(8论)、外感六淫类(8论)、饮食内伤类(7论)、寒热类(10论)、气机类(2论)、痰饮类(3论)、呼吸异常类(4论)、胃脘气逆类(6论)、心胃不适类(3论)、水气类(4论)、发黄类(4类)、症瘕积聚类(5类)、出血类(6论)、疼痛类(10论)、痉挛痹类(9论)、神志类(4论)、出汗类(3论)、睡眠异常类(2论)、津液失常类(1论)、二阴类(18类)、官窍类(10论)和妇人类(12论),共22个门类。最后,附以“虚证用药法”。

以中风类中类为例,共有猝中暴厥辨、暴厥五证辨、中风类中辨、口噤涎潮同异辨、诸瘖证辨、半身不遂手足不随麻木不仁痿躄軃曳辨、偏枯三证辨、僻五证辨等8论。其中“猝中暴厥辨”,汪氏对“猝中”和“暴厥”从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鉴别。“猝中”者,忽然昏倒,如被射然,故曰中。“暴厥”者,忽然昏倒,如颠蹶然,故曰厥。中,乃外来之邪而得之;厥,因里气上逆而得之。

通过对22类症状与体征的鉴别分析,汪氏旨在浅显明了地指导后学临床诊察辨证识机,精准地找出治疗入手之处。这种精细化辨证的分析和集中阐述的方式,在历代文献中较为罕见。据笔者所知,明代刘全德《考证病源》[5]、清代朱时进《一见能医》[6]和清代刘一仁《医学传心录》[7]等文献涉及症状辨析的相关内容,但从内容体量和病证数量来看,似较本书略逊一筹。通读全篇,我们也可以发现,卷名之“辨证”实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现代辨证的概念是不同的。表中“中风类中类”,古人多认为其属于“风门”,当归入“外感六淫类”,但从现代观点来看,中风病多属内因为患[8],故单列以便于说明。

2 诊察鉴别,注重细节

中医辨证,首先要具有对症状进行分析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进行辨证是难以想象的[9-10]。汪氏在论中表述关于症状与体征的鉴别,可谓细致深刻,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反映其丰富的临证经验与精深的思辨能力。

如“猝中暴厥辨”[4]依据汪氏实践经验,将猝然昏倒不知人为特征的患者,分为风中、寒中、暑中、湿中与恶中五种类型。其中,风中证候,缘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临床可见面赤身热,恶风,自汗,甚者牙关紧急,痰涎潮壅,脉浮盛,甚则沉伏。寒中证候,缘于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临床可见口噤,身强直,厥逆,恶寒,无汗,脉浮迟或沉微,多在严寒时发病。暑中证候,缘于暑多挟湿,耗气伤津,临床可见面垢,冷汗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满,脉虚大或弦迟,多于盛暑时发病。湿中证候,缘于湿为阴邪,粘滞重浊,内伤于脾,临床可见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脉沉缓或沉细,多为久居湿处而患。恶中证候,或缘于感受时气疫毒,多有明确的不良环境病史,临床可见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口噤或错语妄言,脉浮大而疾。由此,从临床症状的迥然差异,汪氏就将猝中之不同类型鉴别清楚。

又如,痰是中医临床常见的发病因素,对于痰的认知,历来有诸如从性质划分为寒痰、热痰、燥痰、老痰等,从病位划分为痰在经络、痰在脏腑、痰在皮里膜外等,所见不同[11-13]。汪氏以“痰生百病八证辨”[4]为题,据生痰之因将痰证分为八种类型,包括因风而生、因热而生、因湿而生、因气而生、因寒而生、因惊而生、因酒食而生以及因脾虚而生。其中,因风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肝,表现为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躁怒;瘫痪、僻、掉眩呕吐、暗风闷乱及风痫搐溺等病,多因此而作。因热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心,表现为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头风、烦躁、烂眼、怔忡、懊憹,惊悸、癫厥、喉闭咽肿、口疮舌糜、重舌木舌,耳鸣如鼓、牙痛腐烂等病,多因此而作。因湿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脾,表现为面黄,肢体沉重,嗜卧,四肢不收,腹胀而食不消;胁痛、四肢乏力及呕吐等病,多因此而作。因气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肺,表现为面白,气上喘促,悲愁不乐,洒淅寒热;头痛、眩晕、身疼、咳嗽、哮喘等病,多因此而作。因寒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肾,表现为面黑,小便急痛,足冷,心下多恐怖;骨痹、四肢疼痛、心冷痛、背冷等病,多由此而作。因惊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心与胆,表现为时发惊骇,心包络痛;惊痫、惊狂、癫痫等病,多由此而作。因酒食而生痰者,认为其病在脾胃,表现为饮酒即吐,腹满不食,口出臭气。因脾虚而生痰者,表现为纳谷不香,反胃呕吐等。通过上述据症状分类的辨析,有助于读者在临床诊治痰证时的思路更加清晰准确。

再如“呕吐哕三证辨”[4],呕是有物有声,所出是痰水;吐是有物无声,所出是食物;哕是干呕,有声无物。可谓精当详尽。

汪氏讨论类似症状或体征,基本都是按照上述体例,对其进行仔细辨别,突出辨证要点,切于临床掌握使用。

3 辨析病机,言简意赅

在“医阶辨证”中,汪氏除了对症状与体征甄别仔细之外,对于各种病、症所反映的病机也有深入浅出的认识,而且将有关病机的理解与临床表现的鉴别相融合,更好地指引读者诊察思路与方法。辨析病机抓住了疾病的枢机所在,并以此指导治疗,契合了治病求本的思想[14-15]。

一方面,相似的临床表现,其内在病机可能大相径庭。如“嘈杂懊憹烦躁三症辨”[4],三者都有类似的心下躁扰不宁的表现,而汪氏指出嘈杂的病机为肝木乘土,亦即肝胃不和而致,这种表现一旦进食就会消除;懊憹和烦躁多由邪热内陷,心火不宁而致,可以采用吐法,火郁发之,即可平复。再如,同样是腹胀之症,汪氏将其分为水、气、血、谷四种类型,认为因水而胀者,病机为水饮流溢;因气而胀者,病机为气机郁膹;因血而胀者,病机为妇人经血不行而夹水;因谷而胀者,病机为宿食存留。

另一方面,同一病症由于病位所在经络不同,病机也必然有所差异。如“头痛分经辨”[4],汪氏将头痛的部位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4个区域。太阳头痛,缘于太阳为寒水之经,主表,多为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所致;阳明头痛,缘于阳明为燥金之经,主里,多见燥热之邪为患;少阳头痛,缘于少阳为相火之经,主表里之半,多伴见寒热往来的表现;厥阴头痛,缘于厥阴为风木之经,上及巅顶入脑,多表现为阴寒之象。再如“腰痛诸症辨”,腰眼处痛,多属足少阴;腰连脊及项痛、腰痛连腿,多属足太阳;腰痛连胯,多属足少阳;腰痛连膝,多属足少阴、厥阴。

综上所述,《聊复集》之“医阶辨证”卷,诸症辨析主要来自汪氏的临床体会和思考,内容详实,便于使用,多受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程杏轩《医述》[16]多处将其引为立论依据。近代裘吉生将其编入《三三医书》[17],并撰“提要”说:“《医阶辨证》一卷,为清嘉庆御前太医汪必昌所著。凡内外证候之有病状相同而原因或异者,无不详辩明晰,临诊之机,读之堪助。”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仅对其学术特色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引起读者重视,以供临证检用参考。

猜你喜欢
厥阴体征病机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