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实现对策

2021-11-30 16:11李文江
关键词:科技成果高质量企业

李文江

(河南工业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战略。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9省区之一,如何在国家战略下异军突起,需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查找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及时提出并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近期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内容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深厚的理论内涵,对我国未来发展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依据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当理解为:一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的,二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发展手段,三是以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近期目标。

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近期目标

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近期目标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供给体系[1]。

1.2.1 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供给体系包括生产要素投入、材料投入和产出形成3个环节:第一,生产要素包括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以及包含能源、数据、信息在内的有效资源等;第二,材料投入主要是指生产需要的原辅材料、零部件、仪器设备等材料的配置;第三,产出形成是指依托投入过程的有效运作,形成上下游相协同、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合理供应链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并日益优化的消费需求。

1.2.2 高效率的供给体系

高效供给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投入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产出,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形下减少投入。实现投入产出良性互动的关键,是生产要素中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优化配置。

1.2.3 高稳定性的供给体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供给体系必须具有持续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即要求供给的产品,以满足需求为最高目标。第二,确定供给体系的风险点,必须预设风险控制措施,如替代产品的准备等。第三,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一方面,保证全国人民及时分享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成果,保护私权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确保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优化的同向发展[2]。

2 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河南在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GDP增长速度持续排在各省前列,为跨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但是,从人均指标考察,河南还相当落后。因此,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并非对发展速度的放弃,而是强调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强调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等原始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2.1 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对照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要求,河南省已经具备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经济总量稳中有升。据调查,“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先后突破4万亿元和5万亿元大关,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0美元以上。各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万亿元、6万亿元。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5万亿元以上,年增速7%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增长7.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左右。上述增速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得益于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体现在一批新兴制造业项目顺利投产,原有优势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直接推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左右。

第二,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据调查,2019年,我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停煤电机组168万千瓦,淘汰煤炭过剩产能1064万吨,实际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3%。通过12个重点产业的转型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劲,年增速达到18%,电子信息产业也达到13%左右。我省对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10个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大部分企业已经投产;对引领创新的五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超大直径硬岩盾构和燃料电池客车等,已经开始实际投产;组织产学合作,对23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技术已经成功通过中试。

第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省科研单位资产总值近83亿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53项,累计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参与或牵头负责32项,累计创办孵化企业384家,拥有省级及其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144家,累计汇聚“全职+柔性”国内领先科技人才4383名,其中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和各类杰出高层次人才73名。据调查,截至2019年末,我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0多家。全省研发投入虽然还处在较低水平,但是近3年增速迅猛,保持在15%以上,2019年达到了18.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五六个百分点,在全国增速排名中位居第9。从全国研发投入总量考察,我省跨入超500亿省份行列。另据调查,截至2020年8月31日,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218家,数量在全国排第4位,中西部第一。2019年全省新技术引进工作成绩显著,数量上达到11000多项,交易总额410多亿元,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四,农业基础日益稳定。2020年河南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为了提高单产、稳定总产,我省对590亿亩农田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农田达到了高标准要求,实现粮食总产650亿公斤,连续创历史新高。按照“四优四化”标准要求,确保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不减少,如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1。为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绿色发展,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产业园建设。据调查,目前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有4个通过国家验收,有30个通过省级验收。

第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其创新能力也同步提升。河南省科技厅网站显示,2020年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呈现3个特点:一是新兴技术领域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仅信息技术类企业就有4294家,年增长57.5%。二是更加重视研发投入。2019年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151.75亿元,占全省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总额的21.9%。三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截至2019年末,科技人员规模迅速扩大,已达14万人,占比近60%。

2.2 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挑战

2.2.1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我省专利申请和获批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突出问题。据调查,我省专利应用率长期偏低,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科技成果属于无效创新,偏离了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第二,我省研发投入需要提高。2019年,虽然从投资总量考察,我省排在全国前半部分,但从研发投入强度看,我省无论在全国排名还是中部省份排名都在后半部分,相对落后。第三,我省大多数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换代。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看,我省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一般。如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需要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

2.2.2 个别创新政策没有有效发挥作用

河南省政府虽然发布了“知识产权强省”“专利奖励办法”“产教融合办法”“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等激励创新发展的政策,但是,审视政策落地情况不难发现,个别政策没有有效发挥作用。

2.2.3 县域科技创新有待加强

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既要重视新兴行业、重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要重视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我省面临“全省不强、县域更弱”的被动局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如果县域创新能力不能迅速提高,全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成为空谈。

2.2.4 品牌建设效率有待提高

2020年11月6日上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的“贸易与商标品牌”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中华商标协会发布了首个“中国商标品牌发展指数(2020)”,意在给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各区域以商标为支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画像。“指数”测评结果显示,我国商标品牌发展现状整体良好,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我省的品牌建设、品牌效益、品牌质量、品牌政策支持和品牌潜力等综合得分71.6分,在全国排名第15位,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 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质量、效率、动力”是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要素,对其进行变革是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3.1 全面提升供给质量

供给质量包括供给要素质量、供给过程质量、供给产出质量等。质量变革的关键是落实以下“三个提升”。

3.1.1 提升生产要素投入质量

生产要素投入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投入的核心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设备、技术等内容。第一,劳动力要素,既包括外在因素又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身体要求,内在因素包括创新意识、知识素养、技能水平等。第二,资本要素,不仅包括满足生产需要的资金,而且包括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等。其供给质量不仅影响产出数量,同样影响产出质量。第三,技术要素,包括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品的品质、产量、绿色环保要求等,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但是,代表科技发展的专利,在我国和我省仍然处于“高产低能”状态,可应用性不强,这是今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3.1.2 提升中间品投入质量

中间品投入是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涉及数量、质量,而且关系技术创新程度。我国部分产品生产中,已经存在中间投入技术受阻问题,这些“卡脖子”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化,进而影响社会消费的满足程度。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度重视产业链建设,在各个生产领域都必须建立起中高端的合理产业结构,尽快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配套体系[3]。

3.1.3 提升最终产出质量

最终产出质量的高低,是对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的检验,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产出质量的标志是产品标准化,因此,我省主要行业、重点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建设,不仅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而且要积极在新兴产业实施高标准战略,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3.2 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国际上创新型国家大多将“品质、效率和创新”确定为创新发展的三要素,效率被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4]。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空间还相当大,提升产出效率将会大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能否推动效率提升,二是生产要素配置是否更加合理,尤其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配置。

3.2.1 提升技术效率

与技术效率相对应的是生产可能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确立,主要依据技术效率。技术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大具有正相关性:提高技术效率,所代表的是在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产出获得了较大的提高[5]。因此,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高技术效率。具体讲,就是提高技术的市场化和应用性,让越来越丰富的技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2.2 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必然推动效率变革。技术效率离不开要素配置,仅有技术效率而缺少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再好的技术、再高性能的设备也难以自主发挥作用。在市场手段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利益的追求可以促使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流动,促进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优先发展。影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因素,除了主要因素——市场,还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等。政府作为法律和政策的供给者,在制定法律与政策时,一定要注重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

3.3 推动以科技创新及制度创新为重点的动力变革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内涵性为主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

3.3.1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相对于资源推动发展的有限性,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而且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资源。截至2020年,我国已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存在逐年扩大之势。由此可见,我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手段,依靠创新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3.3.2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果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那么,制度创新将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健康、更持续。实现新的发展理念,离不开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依然需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优化上下工夫,使各项制度和政策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更有利于发挥创新效果,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 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路径是质量、效率和创新“三位一体”的变革。前两者是目标,即要提升质量、提高效率,后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即对策。本研究认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关键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品牌创新”。

4.1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4.1.1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需要关注4个方面,即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目标和创新成果保护。

①创新主体。虽然创新主体很多,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自然人等,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创新主体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规模以上企业,应坚定不移地走原始创新的道路,占据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委托创新、合作创新等方式,取得创新成果所有权。

②创新条件。要创新就必须聚集创新人才,具备创新投入的条件。一是大中型企业要在引进创新人才的同时,立足自身人才培育,走自主创新道路;二是中小型企业要善于借智,通过委托对口高校,解决技术难题;三是构建企业内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在明确创新任务的基础上,确立创新投入,激励创新人员的研发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创新目标。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目标不同。创新目标主要表现为两个面向:一是面向企业自身产品存在的技术短板和发展需要,设立阶段性创新目标,保障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二是为了谋求跨越式发展,面向相关领域的高端产品组织技术攻关,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④保护创新成果。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保护,保护途径主要有专利权保护和商业秘密权保护两种。

首先是专利保护。一旦科技成果形成,应该立即申请专利保护。调查中发现,我省部分企业为了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在实施专利申请之前,就面向市场公开了产品的技术方案,给申请专利埋下了隐患[6]。我国专利法保护的专利情形有3种,保护力度较大的是发明专利,因此,选择申请哪一种专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策略。对于自身的核心技术,最佳选择是申请发明专利。即使需要提前获得专利授权,也可以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待发明专利批准后,声明放弃实用新型专利,这样就可以达到最优的技术方案保护效果。

其次是商业秘密保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选择商业秘密保护技术保护研发成果的方式也比较常见,一般需要通过制定保密制度、限定保密人员、签订保密合同等,对企业的技术秘密、经营秘密进行保护。

4.1.2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主要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就同一创新客体实施的协作创新行为。我国产业和教育在技术研发上的融合就是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既包括针对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以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的形式促进企业借智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也包括大型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高端合作[7]。

为了推动协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河南省政府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及时印发了促进产教融合的意见。2015年12月,河南省科技厅发布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成为河南落实协同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如何落实协同创新,笔者认为,河南省应围绕产教融合的3种渐进模式进行推动。

①单向型融合。这一形式主要是高校发布技术成果,由企业选择。这一模式虽然表现为产教之间的初级融合,但长期存在。这一模式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应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及时全面反映高校的科技成就,供企业自主选择,通过许可使用和转让方式取得并实施。第二,开放性许可,由专利权人单方面决定面向全社会实施许可。建议公立高校所属专利全部面向本省企业实施开放式许可,并大幅降低费用标准,促进专利应用。高校的专利维护费可以由政府予以补贴。

②双向型融合。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研发。依据企业参与研发的程度,又划分为委托研发和共同研发。一方面,由企业就自身产品存在的缺陷或市场新的要求,委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技术攻关,通过签订委托研发合同,明确研发任务,由受托高校实施有目的研发活动。另一方面,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针对本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与目标高校签订合作研发协议,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在此,影响产教合作能否持续的关键是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如何确定。专利法虽然规定了委托专利的“契约优先、发明优先”原则,共有专利“共同享有”原则,但是实际执行中,产教矛盾依然存在。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如在《河南省专利管理条例》基础上,制定河南省产教合作协议指南,确保企业对合作成果的专利申请权和实施权,保障产教合作的持续性。

③一体化融合。主要指有研发意向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通过签订合作契约或共同成立一个法人研发中心,形成技术研发联盟[8]。我省应该重点支持产、学、研各方组建技术研发联盟,以“发明工厂”的形式,瞄准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支撑性产业、高成长产业、新兴产业等,尽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的技术成果,通过专利申请、专利许可、专利转让等一系列动作,使我省一批科技型企业得到技术武装。聚焦我省主要产业、相关企业的技术关键问题,有目的性地组织科技攻关,获得一批实用性强的技术成果,帮助企业在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促使其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上述协同创新的3种模式,虽然体现了融合程度由低到高的渐进性,但是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具有并存性。

4.1.3 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包括间接创新和直接创新。间接创新主要指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政策供给等。直接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围绕战略性创新项目计划进行政府资助,二是助推公立高校的创新。在此主要研究直接创新。

①以政府为主的资助项目的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河南已经取得一些经验,每年都会面向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布创新计划,形成了影响河南创新发展的一批重要成果。就此举措,我们进行了调研。围绕政府资助完成的创新成果归谁所有,政府资助的创新成果是否发挥了作用、如何评价以及涉及河南战略性科技创新的项目应该如何组织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项目计划的制定,既要重视资助的覆盖面,更要明确战略重点,导向必须十分明确。具体承办的单位,既要站在培育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的高度,充分挖掘创新潜力,又要及时评价创新成果的推广价值、实施价值。其次,政府针对新兴产业、优势领域、重点行业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应该控制成果所有权,通过许可使用,让更多的企业实施创新成果,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再次,改革政府资助技术创新的管理办法,由创新前资助变革为创新后资助,由资助创新数量变革为资助创新质量,将资助依据由科技成果变革为科技成果的实施效果,对无实施价值或实施效果低下的科技成果不予资助。

②公立高校的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高校创新的质量。

第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将科技成果纳入公立高校业绩考核指标,重点考核专利应用效果。

第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主要衡量标准之一[9]。为了提高高校的创新服务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改善政府对高校投资的方向,既要重点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又不能忽视对其他高校特色专业的支持;二要紧贴河南省科技创新计划,明确在全国处于优势的特色学科,制定建设计划和方案,打造更强更有影响的一流学科,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新兴学科专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媒体融合等,并制定培育方案,本着“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将培育计划、培育目标落实到具体高校;三要支持高校与大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高校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第三,提高我省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能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必须瞄准最迫切需要、最具带动作用、最有可能突破的重点领域、高端项目靶向发力;二是重点支持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集中人才、智力、成果产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重大科技难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三是原始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政府要持续支持,高校要把整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相结合,通过分期考核、分段总结等,扎实推进研究计划。

第四,加强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10]。一是我省高校应以本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实用创新成果;二是与科技型骨干企业合作,利用高校研发人才、设备优势及企业中试、产业化试验等条件,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三是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组建跨学校、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研发联盟,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对我省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增强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五,加强专家和研究团队建设。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师资力量。双一流高校具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应该勇于承担我省重大科研计划;特色高校需要继续发挥在行业中的优势,以特色专业、特色实验室、特色创新团队为依托,重点支撑河南特色发展。

4.2 着力实施制度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制度环境,因此,作为制度和政策的供给者,政府必须用高质量的制度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分析河南创新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需要在国家法律框架下,通过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重构,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4.2.1 创新高价值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①建立科技人才培育制度。既要根据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又要通过科学考评制度和待遇落实留住人才;既要确立科技人才在各领域的研发目标,又要提供研发所必备的条件。

②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点落实创新成果是否与企业效益产生了因果关系,不支持无效益的创新及成果,如取消专利申请奖励、取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费用补贴、将资金扶持安排在创新实现环节等。

4.2.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既要解决成果本身的“可转化”问题,也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畅通转化途径,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①全面落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早在2016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16〕3号),我省应该解放思想,积极落实。

第一,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性质和法律定位的框架下,允许高校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公司,既可以依法许可使用或转让科技成果,又可以以科技成果权入股企业[11]。第二,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允许全部留归学校,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由学校用于对研发人员的奖励和继续研发的投入。第三,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鼓励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建议在离校创业的3年时间内保留人事关系;三是允许高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聘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②通过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12月18日,经省知识产权局申请,河南省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在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基础上运营。为了配合平台运行,2019年和2020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已经在省内9所高校批准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中心。据调查,部分高校的运营管理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笔者建议由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教育厅、工信厅参与,积极整合和汇聚全省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分批次、分领域与全省科技型企业对接。一方面通过网上发布科技成果,供企业选择;另一方面,组织到各市进行科技成果展示,现场进行技术交易。

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第4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增加了第五十条、五十一条和五十二条。其核心内容:一是对专利权人自愿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并明确许可使用费支付方式、标准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实行开放许可;二是对开放式许可的专利权人的专利年费给予减免;三是开放式许可仅限于普通许可方式。为此,建议我省以公立高校为专利权人的专利,全部面向省内企业实施开放式许可,促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4.2.3 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协调作用

明确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能,在法律框架下,通过地方性法规调节产教合作中的利益关系,构建产教之间“以信誉为基础、以互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合作制度,促进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的持续性。

目前,河南产教融合中存在影响持续性合作的因素。如委托研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委托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首先依靠合同约定,合同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其权利归受托人。实践中,校企委托研发协议大多不约定未来成果的权利归属,因此,受托高校往往自然成为委托专利权人。按照专利权人享有的权利,不仅可以实施许可使用,还可以直接转让专利权,从中获得报酬。专利权行使的结果不言自明。委托研发企业支付研发费用,虽然获得了对专利成果无偿使用的权利,同时也因为专利权人行使权利给自身制造了竞争对手。合作研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我省应及时修改《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同时出台校企合作协议指南,明确产教合作中技术成果权的归属。

4.2.4 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笔者参与了我省2019年专利质押贷款奖补验收,发现上报的151家企业中,150家的专利价值评估都出自北京东鹏评估事务所,仅有1家企业的专利价值评估报告是我省沁阳市诚信担保公司出具的。可见我省当务之急是建立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建议首先明确机构条件、人员要求、执业标准,然后成立国有性质的机构,以国有带动民营,逐步形成业务竞争态势。

第二,尽快引入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责任保险制度。2020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以无锡市为试点,推出了国内首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责任险”。江苏中都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作为此合同主体,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环节提供了风险保障。此举不仅解决了商业银行在发放专利质押贷款上的后顾之忧,而且弥补了政府单一风险补偿的不足。因此,建议引入专利价值评估责任保险制度,以知识产权金融为切入点,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贷款的“河南模式”。

4.3 持续推动品牌创新

商标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尤其是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品牌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3.1 政府培育和保护

①政府培育。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把握品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贯彻品牌强省战略中,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努力实现“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第一,用好地理标志权。地理标志权是和商标权平行的权利。实施地理标志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拥有一个相对垄断性的品牌权利,有利于取得品牌竞争优势;二是打造好地理标志,有利于激发当地企业的创业激情和自豪感;三是借助地理标志,有利于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不变的地理标志有利于打造百年老字号企业。

第二,借助证明商标发展地方知名品牌。我国商标法将证明商标分为两类,即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品质证明商标[12]。证明商标从申请、取得到使用和维护,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培育和管理。一是证明商标的申请人需要具备对商品质量具有检测、监督能力的组织担任,通常需要地方政府协调确认申请人、商标控制人;二是商标使用人必须具备使用证明商标的条件,即所生产经营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可以肯定,证明商标可以整合当地的产品优势,形成品牌优势,关键是政府需要确定证明商标申请人,并督促商标权人承担品质保证责任。

第三,利用集体商标培育地方知名品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一样,都可以通过大面积、大规模使用促进其提高知名度。但集体商标一般是一个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申请,共同拥有、共同使用。因此,如果说证明商标需要政府直接培育的话,集体商标则由政府间接培育。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对于一个地方出现的跨地域公司,可以申请一个集体商标,旗下子公司、分公司统一使用,通过增大使用频率和规模,打造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商标。

②政府保护。对于商标的保护,一般选择4条途径进行保护,即行政途径、司法途径、评审保护途径和驰名商标保护途径。

4.3.2 企业培育

商标承载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商誉,很大程度上表征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优秀的企业视品牌如生命,但要持续保持知名品牌,就必须从保护商标做起。

①用产品的高品质培育知名商标。商标具备区别来源、广告宣传和品质保证三大功能,相对于企业而言,品质保证功能是关键。

消费者认牌购买体现了市场对商品品质和商家服务的认可,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如何持续取得消费者的信任,需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商品和服务本身质量不降低,售后服务到位,承诺的其他服务与实际执行一致。第二,使用同一商标的商品保持质量上的同一性,如对于不同的商标使用人,商标权人有义务监督其商品质量,防止第三人使用商标的商品出现品质问题。第三,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往往多种商品使用一个商标,给商标管理和维护带来较大难度,需要在集团内部建立质量全面监管体系,不能因为某一种商品品质出现问题而影响整个公司的形象。

②坚持长期使用并依法保护商标。在长期使用中不断凝聚商誉,赢得市场。在商标保护上,一方面,主动注册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防止他人恶意注册类似商标,并做好商标监测,发现近似商标,及时提出异议;另一方面,尽早申请驰名商标保护。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高质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