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燕,付 聪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有赖于培养崇尚节俭和绿色消费的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公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2]从根本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样有赖于培养具有节俭素质的公民。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节俭教育亟须加强。这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正确消费观,培养节俭美德,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示范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从而推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节俭教育研究的日益深入,需要立足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的现实,从“00后”大学生对节俭的认知思维及情感反映特点的实际出发,把满足大学生对节俭认知的需求、回应其对节俭情感的呼唤以及正视其节俭习惯的现状作为节俭教育的立足点,把握节俭教育的结构化逻辑,着力在认知提升、情感深化和习惯养成等方面提升节俭教育实效。
着眼于为国育才,节俭教育要通过彰明大德,而让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对节俭的高度认知。新时代大学生注定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充满挑战,容不得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不期而至的贸易摩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不提醒着我们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节俭教育要打破学生认为节约一粒粮、一滴水只是生活小事的认知,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节俭是事关民族复兴战略大局的大事情。从现实的生活大课堂出发,在现实的餐饮消费中切入对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思考,使基于日常消费反思的节俭美德培育过程,成为最贴近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让一粒粮、一滴水都能成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载体,从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国担当,在节俭教育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理想、促担当,为国育才。
着眼于为党育人,节俭教育要透过党的厚重历史让新时代大学生体会与节俭相关的丰富情感。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百年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早已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熔铸在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谱系当中。节俭,是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更是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节俭教育必须要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厚重的历史中,感知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培养爱党的情感;在党领导反腐败的伟大斗争和从严治党、反“四风”的伟大实践中,体悟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赓续党的精神血脉,培养敬党的情感;在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感召中,坚定对党的信念,培养忠诚于党的情感,把为党育人落在当下、落在实处。
着眼于立德树人,节俭教育要着力严私德,让节俭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要成为节俭美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必须首先成为节俭价值的认同者和节俭行为的践行者,必须让节俭成为其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因此,节俭教育需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节俭认知高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节俭美德培育的认知原则,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夯实道德修养的认知前提。节俭教育更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节俭行为习惯方面下功夫,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问题,解决日常消费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发挥好大学生的道德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文明新风。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新时代,随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于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受到相应的节俭教育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渴盼的正是能够说清楚“为什么”的深层次教育。因此,节俭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节俭对于个体生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满足其深层次的认知需求。
首先,满足大学生对“为什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需要保持节俭”的认知需求。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适时的节俭教育,应从个体与社会辩证关系的角度,梳理清楚个体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从学理上满足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一是要厘清节俭的“正当需要”内涵。健康有益的、适度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人的正当需要,如果为了比阔气、讲排场而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那就不是正当需要。在这样的意义上,大学生有必要树立节俭意识。二是要厘清节俭的“人生目的”内涵。节俭与消费如同硬币的两面,节俭是对不合理消费欲望的控制,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与享乐相联系。如果把消费与享乐作为人生目的,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而去诠释人生的根本意义,就会陷入享乐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在这样的意义上,大学生应主动树立节俭意识,树立正确人生目的,避免陷入享乐主义。一己之消费固然是小事,但绝不是脱离社会的抽象行为,大学生要学会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看待自身的消费行为,明白节俭是具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公德内涵的道理,逐渐在正确把握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满足大学生对“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保持节俭”的认知需求。要厘清节俭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纬度讲述节俭作为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必要性。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保持节俭应成为物质富裕时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的敬仰和尊重的表达,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和信心的表达。培养节俭美德,也是青年大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在不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中成为先锋力量的实现路径。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以俭修身、以俭兴业,既是百年党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操守。当前,“光盘行动”已从娃娃抓起,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感启蒙,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情感教化,青少年深受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红色节俭传统的教育,内心深处已具有了一定的节俭情感。大学阶段,青年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绪迅速发展,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显著增强。这就需要从节俭的向度,说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深层内涵,回应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唤,强化其对于节俭美德的情感体验,增强其节俭情感的稳定性。
首先,回应对红色节俭传统的情感呼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展现出鲜明的节俭底蕴,他们所塑造的崇高精神蕴含着厚重的节俭内涵。革命年代甘愿清贫的生活、建设年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改革年代力戒奢靡的作风,铸造了共产党人崇尚节俭的光荣传统,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精神密码,也成为青年学生内心深处对共产党人敬仰爱戴的情感渊源。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开创的生活节俭、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红色家风,成为青年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正如方志敏烈士所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4]共产党人用实践塑造了节俭的美德,正如他们坚信,清贫的生活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俭朴的生活是共产党人愉悦精神、培养革命品质的地方。一心为民的情怀、朴素节俭的高风亮节,成为青年学生真诚爱党的情感底色。因此,节俭教育要呵护好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对于红色传统所蕴含的为民情感的认同;要把握节俭教育的情感切入点,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认识高度,增强培养节俭美德的自觉意识,回应青年学生对共产党人节俭美德厚重情感的呼唤。
其次,回应对传统节俭美德的情感呼唤。青年大学生深层次的节俭情感,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认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中,节俭既是个人修养,也是国之昌者所在。古人视“俭”为德之共,视“侈”为恶之大,不论君子小人都应持守俭德。君子若能寡欲不侈、不役于物,则可以直道而行;君子若多欲不俭,则多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同样,小人若寡欲能俭,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小人若多欲不俭,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同时,古人认为,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是“天下之大贼”,因此非常警惕“用之亡度”,以避免“物力必屈”的后果,竭力倡导“强本而节用”以达到“天下不能贫”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古人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作为修身的警钟,把“不贪爱奢华,不惯习懒惰”作为教化的起点,成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些厚重的家国情怀、优秀的文化品格、传统的节俭美德,成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情感记忆。节俭教育要及时捕捉并善于回应青年学生对中华节俭文化的情感认同,让他们懂得自己应有的担当,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的盒饭有1/3被扔掉[5]。校园里舌尖浪费现象依然严重,餐饮浪费令人触目惊心,节俭美德培育任重道远。
首先,另类消费氛围不利于节俭习惯的养成。当前,我国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未形成,加剧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6]。在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氛围中,“节俭”一词似乎总是作为“光鲜亮丽”的对立面,而被视为与时尚无关。部分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碍于面子,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节俭,甚至有些人不顾自身购买能力,而盲目追求名牌来获得存在感,助推了虚荣消费和攀比风气。有调查显示,56.84%大学生使用过消费金融,其中6成以上使用过蚂蚁花呗,除此之外还有信用卡、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等[7]。这说明超前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上述另类消费行为,消解了节俭行为落实的意志力,不利于节俭习惯的养成,导致节俭美德培育“知易行难”。
其次,网购消费惯性对节俭习惯的养成形成冲击。网络购物平台因其便捷的消费方式和丰富的商品资源,已成为大学生购物的首选之地。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网络消费误区主要表现为盲目超前消费、泛化娱乐消费、崇尚符号消费和网络消费成瘾等[8]。一些商家借助明星代言和商业广告,大肆渲染时尚、潮流和名牌意识,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同时,各类手机借贷平台,也为大学生超前消费提供了便利。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沾上了“网购瘾”,把网购作为发泄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养成了习惯性消费的强迫行为,从而与节俭渐行渐远,这对大学生节俭美德的培育构成了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为大学生节俭美德培育提供了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俭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在人民生活富足的当下仍要倡导勤俭节约的问题,为大学生节俭美德培育提供了重要遵循。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过程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节俭美德,把认知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
3.1.1 明确历史方位,引领节俭认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我国的历史方位、基本国情,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节俭美德培育的战略性认识,消除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把握节俭教育的正确方向。
首先,以历史使命感厘清节俭与奋斗的关系。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9]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不是可以停在“富起来”的功劳薄上肆意享受的一代,而应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
其次,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厘清节俭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尤其是粮食安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要坚决杜绝浪费之风。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坚定爱国者,培养节俭美德,促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最后,以正确发展观厘清节俭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动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力行节俭美德。“决不能大手大脚糟蹋浪费!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10]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锲而不舍地持续奋斗和勤俭持家。
3.1.2 树立新发展理念,提升节俭认知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9]200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成就,即使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正增长,生态环境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俭教育要着力树立新发展理念,明晰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提升节俭认知水平。
首先,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观。树立新发展理念,就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只有坚持节约资源,才能落实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俭教育就是要引领大学生自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基本国策的高度看待自身的日常消费行为,提升节俭认知的高度。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提高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且要有对奢侈消费行为抵制的意识。只有坚持资源节约教育,才能促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树立新发展理念,践行绿色消费观。树立新发展理念,就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意味着衣食住行的简约适度,是不奢侈、不浪费的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以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绿色消费意味着以生态文明道德观念为前提,实施既能满足人的基本消费需要,又不危害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不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节俭教育就是要引领大学生在新发展理念的高度上,认知节俭,践行绿色消费观,推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拒绝奢华浪费,争做“绿色达人”,推动绿色低碳生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1.3 着眼高质量发展,明晰新时代节俭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1这是我们辩证把握消费与节俭关系,明晰新时代节俭内涵的理论遵循。
首先,新时代节俭是与追求美好生活相统一的节俭。基于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的多方位的需要,节俭既不单纯要求人们节衣缩食,也不反对人们提高生活水平,而是在能源资源和个人经济实力可承受范围内做到适度消费。不因爱慕虚荣讲面子而铺张浪费;不因谋求奢华讲排场而奢侈消费;不能破坏资源和生态而过度消费。我们强调勤劳奋斗,不是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并坚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其次,新时代节俭是适度消费与适度节俭相统一的节俭。基于新发展理念,辩证把握节俭与消费的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合理消费的带动作用,合理的消费是必须的。同时,适度节俭也是必需的,提倡节俭有助于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最后,新时代节俭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节俭。消费与节俭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当中,既要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适度节俭。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刺激消费并不是提倡奢侈。因为奢侈消费恰恰是与高质量发展相背离的,即便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力,我们所提倡的消费也是建立在满足人的实际需要基础上的消费,而不是以攀比、炫耀为基调的消费。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引导大学生在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幸福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发展方式,树立新时代节俭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9]183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不忘初心,把节俭朴素的精神深深熔铸在党的精神谱系当中,形成了党力戒奢靡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焕发新时代大学生发自心底的节俭情感,对于节俭美德的培育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远意义。
3.2.1 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深化爱党爱国的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11]我党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节俭问题,他们的节俭思想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1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的勤俭建国思想,始终把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3]江泽民同志提出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全国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分析当前党的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在生活富裕的今天还要践行勤俭节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14]
首先,开展党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志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若干代人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通过厚重的历史教育领悟节俭的真谛。把党史教育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勤俭节约思想贯通起来,在促进学生深切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理论的创新性的过程中,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种子,播撒进大学生的心灵,使其深刻认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党的事业、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其次,开展党史教育,淬炼大学生爱党爱国的骨气。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感受节俭情感。比如,通过重走长征路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先烈们在万水千山中的苦厄困顿,在万难千险中的坚强意志,领略共产党人巍峨的精神丰碑,从而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体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最后,开展党史教育,夯实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底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青年学生要学好党史,以足够的底气讲好“半条被子”“军需处长”等等,共产党人奉守初心、厉行节俭的红色故事,传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把爱国爱党的情感,落实在具体的节俭行为和良好的节俭习惯中去。
3.2.2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对传统节俭美德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5]培育大学生节俭美德,需要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和俭朴节约的传统美德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首先,深化对“俭以养德”传统节俭美德的情感认同。“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道德教化的重要理念,作为传统美德的节俭,其形成不是出于物资匮乏的被动节俭,而是基于道德理性的主动节俭。节俭不仅仅是节衣缩食,更是一种美德,更需要修身以阻止贪欲滋生,达到宁静致远,齐家治国。“节俭是‘节用’和‘节欲’的统一,是外在‘生活智慧’与内在‘道德智慧’的统一。”[16]节俭美德自古以来就得到无数仁人志士的推崇,一代廉吏范仲淹富不忘贫、贵而能俭,将节省下来的钱财周济乡邻,成为修齐治平的典范。讲好优秀传统节俭美德故事,唤起大学生对传统节俭美德的美好情感,激活传统节俭美德的生命力。
其次,深化对“利用厚生”传统节俭美德的情感认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家宝,物尽其用、利用厚生,是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珍视中华节俭美德传统,汲取古人反对“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的人生智慧;培养大学生内在的节制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传统节俭美德的学习,涵养节俭情感,在心灵深处唤起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认同,让节俭成为青年大学生好之、乐之的生活常态。
大学生节俭美德培育的目标,最终将落实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上。只有将节俭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培养节俭美德。2020年9月,教育部研究制定《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为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餐饮浪费问题,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养成节俭习惯,提供了行动指南。大学生节俭美德培育,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为纽带,统筹思政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课程思政等,推动形成节俭美德培育的大思政课集成效果,促使大学生将节俭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1 以全过程节俭教育统筹节俭习惯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7]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上下足功夫,把节俭教育作为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具体而生动地向同学们传递节俭价值观。
其次,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结合专业学习,有机融入节俭教育,将食物营养教育、健康饮食习惯、资源节约意识、粮食安全意识、生态安全意识、绿色发展意识等,植入学生的底层思维,引导学生在所学领域践行节俭。把节俭美德培育渗透到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节俭美德。
最后,发挥生活课堂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生活课堂,以“光盘行动”为抓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大学食堂在深入推进“光盘行动”中,应该尽量提供品种多样、适量小份、卫生可口的餐饮服务,从供应源上最大程度降低餐饮浪费的可能性;学校对用餐“光盘”的学生提供象征性奖励,以建立节俭正反馈机制;及时制止浪费饭菜的行为并查明原因,使浪费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对屡教不改者提出惩罚,向餐饮浪费坚决说“不”。
3.3.2 以节俭奖惩制度体系规范节俭习惯养成
首先,用好宣传制度。要充分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标语、海报等媒介,宣传节俭的意义和浪费的危害,时刻提醒大学生拒绝浪费,自觉养成节俭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节俭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演讲、征文、辩论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节俭的内涵,发现并批判身边的浪费现象,共同探讨培养节俭美德的措施,营造人人参与的节俭文化氛围。
其次,完善奖励制度。建立节俭先进典型表彰制度。寻找“最美节俭者”,对于那些在“爱粮节粮”“光盘行动”“节约一滴水”等实践活动中,认识觉悟高、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作为先进典型加强宣传,让他们成为制止浪费的先锋者,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并带动全体同学践行节俭,营造浓厚的节俭氛围。
最后,规范惩戒制度。加强与节俭有关的学校节俭教育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浪费行为。建立学生社团活动的规范化、节俭化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合理规划和使用物资,杜绝过度的、形式化的装饰消费;建立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大学生在用餐、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建立节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奖惩机制并实行常态化管理,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浪费行为。
总之,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节俭教育的结构化逻辑,致力于通过讲好大思政课,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节俭美德培育带来的多元挑战。要以校园消费生活场景为大课堂,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以红色传统节俭教育为核心,以优秀传统节俭文化为底蕴,以校园“光盘行动”为抓手,凸显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培育大学生的节俭美德,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