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虎
(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1]776站在个人阶级立场上对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诋毁、污蔑的声音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不绝于耳,其中最主要的攻击来自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能解释当今的世界,并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本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价值观点,厘清“过时论”的各种论调并对其进行反驳,进而明确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理论维度的具体内容,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夯实基础。
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中的个人,都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中进行思想和活动,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1]77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意识到了理论的时代性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论述。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方法,而非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不意味着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每一句话。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406把每一句话都奉为教条的做法,一定会陷入到教条主义的窠臼中:“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681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过时”这一说法非常重视。1895年3月,恩格斯指出:“这里斗争的条件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起义……现在大大过时了。”[3]517-518这表明他们早就对带有时代背景的某个观点、某个结论是否过时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4]248即使根据当时的具体实践所描绘的事实确实存在着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地方:“虽然(第四章)在原则上看,在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4]249
1885年11月,恩格斯对所谓的“过时论”进行了嘲讽:“旧的序言中究竟是哪些地方使你们巴黎公社的娇嫩耳朵听起来有伤体面。我承认,我找不出来,除非是摩尔亲自加进并特别坚持的关于公社的那一处。”[5]37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嗤之以鼻的,认为那些所谓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和幼稚的,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有时候甚至不值得去驳斥。他们非常清楚很多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论述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对于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坚定地加以捍卫,从来不曾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有过丝毫的怀疑。
伯恩施坦以原有理论过时为由,试图修正马克思主义,他说:“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词句今天已经如此过时,以致只有把专政一词的实际意义去掉并且赋予它随便削弱了的意义,才能使这一词句和现实相一致。”[6]272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党要放弃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伯恩施坦断言,德国当时的状况已经和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曾经需要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才能实现的目标,现今只要通过投票、示威游行和类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实现。在这样的理论前提和具体情况下,伯恩施坦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顺理成章”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然而问题在于,伯恩施坦并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现实和看待问题,“而是仅凭他自己狭隘的理解,便大胆地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于是只能把自己弄到荒谬的地步。”[7]44
伯恩施坦在第二国际内部属于右翼理论家,而考茨基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中派理论家。他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展开了很多批判,但考茨基的批判充满着折衷主义和不彻底性。他推说哲学不是他的专长,并在此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应该被抛弃。考茨基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么是哲学,要么是科学。哲学与科学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他在尽力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同时,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哲学。考茨基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建立在“纯粹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认定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被“应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应用科学”[8]101。他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降为一种应用科学的地位,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贬低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论述所谓“科学性”,进而又将马克思主义简单歪曲为“经济宿命论”,在此基础上为帝国主义进行辩护,对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进行攻击。正如列宁指出的:“这样一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9]654因而,这种修正主义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二战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声音甚嚣尘上,存在主义的萨特和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坚定地对这些过时论进行了批判和驳斥。
萨特在对哲学史进行认真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17世纪到20世纪之间,我只看到三个这样的时代……即笛卡尔和洛克的‘阶段’,康德和黑格尔的‘阶段’,最后是马克思的‘阶段’。”[10]7萨特在这里的结论是指在他的理论语境中值得关注的哲学思想。在萨特看来,只要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土壤——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还未把人从匮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不可被超越、不可能过时的。任何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企图,要么是回到了马克思时代以前,要么只是重复了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话而已。
海德格尔从“存在的历史意义”上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11]383在这一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达到了其他哲学理论所没有达到的深度。在另外的场合,海德格尔批判了当时的所有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现今的‘哲学’满足于跟在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这种哲学误解了这个时代的两重独特现实:经济发展与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12]53,而且只有“马克思主义懂得这双重现实”[12]53,这对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被超越的观点是有力的回击。
1992年,福山出版了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书中认为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然没有任何敌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历史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已经走向了终点。苏东剧变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失败,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面胜利,进而进入终结的一个结束点。
然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思想家却直指福山观点的荒谬本质。德里达通过大量的事实指出福山所谓终结历史的“福音”实际上是“安置在可疑的和充满悖论的根据之上”[13]75,并没有坚固的基础。而资本主义世界非但不像福山所描述的那么美好,而且是“病得非常厉害,一天不如一天了”[13]115。德里达揭示了福山所谓的“福音”是偷换了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而企图以“彻底的非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是非常荒谬的。德里达对忽视马克思的思想倾向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所以,“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13]2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可以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社会维度、历史维度等进行考察,其理论维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在对黑格尔晦涩难懂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对布鲁诺·鲍威尔、卢格、施蒂纳以及费尔巴哈这些所谓的“批判”派进行了考察,认为他们“开始一个个陷入更加糟糕的谬误中:因为鲍威尔的自我批判的精神、卢格的进步的人类精神、施蒂纳所宣扬的个体自我及其不可剥夺的所有物,甚至费尔巴哈探寻其进化过程的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类,都是些笼统归纳的抽象概念”[14]140,而问题的关键是“全部社会实践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56
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正如罗纳尔多·蒙克所言:“马克思的方法是根本的评判方法,具有固有的自我反映与自我批判能力。”[15]8也正是在这种能力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过去和现在都像它所阐释的社会一样充满活力。”[15]8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16]544这就说明,不仅在自然领域内物质决定意识,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非相反。这对历来的唯心史观是彻底的颠覆和打击,将唯心史观彻底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论述:“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7]32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虽然资本家用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工人拿到了工资而资本家获得了利润,但是,隐藏在这个假象背后的事实则是“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力的那一部分”[16]715。因为劳动力商品“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16]708,所以“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唯一阶级”[16]709。而且,“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6]724,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且也同时是资本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统一。
除了生产商品之外,马克思从“商品”这一最常见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相关理论。剩余价值就是全部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部分的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且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规律,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所以斗争的根本原因,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历史发现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发现基础之上的。正是这两大历史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可以在实践中展开的科学。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1]777,因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辩证法将一切事物放在发展的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的产生当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所替代。在生产领域,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2.1 对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性的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内在矛盾运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来越具有全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是生产资料的使用和生产过程越来越社会化,逐渐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是各企业、部门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已经不可能存在单个企业、部门就能进行生产的情况发生了;最后,社会分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资本积累的规律使得资本最终集中到少数资本家中间,他们决定着生产、交换、分配等各个领域。这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始终是盲目的,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2.2 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在劳动过程中,人使自然界发生了改变,自然成为人所需要的产品,以满足人的需要,“(生产)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18]20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产是人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种物质交换一方面使人与自然产生了对立,同时,通过生产,人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改变着自己。另一方面,资本的无限增值,不仅体现在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上,而且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掠夺中,而对自然的掠夺为资本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9]919因此,资本驱使它的所有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就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在人与土地的物质交换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裂缝”[19]919,而当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
3.2.3 对资本主义生产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且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觉得资本主义生产的荒谬逻辑暴露无遗,比如雇佣工人生产的越多,他们能够得到的反而越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逐渐提高,工人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但是相对应的,工人自己的价值却越来越低。这样的荒谬是由于资本的逻辑产生的。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非常明显,因为在异化条件下,工人厌恶劳动,只要外在的强制条件一旦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0]94同时,马克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即异化劳动也创造了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19]101这就告诉我们,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是不同的,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根源。
马克思通过异化概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奇迹,但留给工人阶级的却是赤贫;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宫殿,但留给工人阶级的却只有贫民窟;劳动为资产阶级创造了美好的世界,而工人的身体健康却受到很大伤害……这些批判一方面使得无产阶级觉醒,他们开始有组织地反抗压迫与剥削;另一方面也使资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做出政策调整,以缓和阶级矛盾。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每个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类向往的社会状态。马克思将这种人类的共同理想转化为一种可以在现实中展开的伟大实践活动,揭示了共产主义建立的科学性以及实现的必然性。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马克思被多个榜单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2008年经济危机时,《资本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脱销,2018年世界各地掀起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热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与各种思潮进行的斗争中,在回击资产阶级的各种污蔑中,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思想的交锋能力,从而增强理论自信”[21]78。今天,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样要和各种形态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在结合实际和时代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绩,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将引领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征程中取得新的胜利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