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华,张 晖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冯玉祥的思想研究,学术界已经有很多成果,但是关于其民生思想却鲜有研究。冯玉祥的民生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其实践也很有特点。研究冯玉祥的民生思想有利于更加具体地了解这个中国近代重要的人物,以及民国史上的特殊历史阶段有重要的价值。
冯玉祥的民生思想是清末民初特殊历史时期和他个人深刻感悟的产物。冯玉祥先是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后来接受基督教精神和三民主义思想。要探求冯玉祥民生思想的来源,就应该抓住传统儒家教育、基督教和三民主义这三大支流。
冯玉祥出身亦兵亦农贫苦家庭,幼时饱尝生活的艰辛,也目睹众生饥寒交迫的世相,因此,他对民众生计问题很早就有非同寻常的关注。从入私塾时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到在军营中跟随父亲的同僚贾少书学习儒家经典《四书》,儒家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重民及民本思想自然而然濡染了他,成为日后他民生思想的最初来源和基本底色。另外,冯玉祥自幼痴迷于地方村戏,村戏中表现为民请命、为民伸冤等内容的清官戏以及仗义疏财、解民倒悬的英雄戏对他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民及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体现着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和理想抱负,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动力。冯玉祥无疑属于这些仁人志士中的一员。
恩格斯在论述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的原因时指出:“基督教又通过它的创始人的牺牲,为大家渴求的、摆脱堕落世界获取内心得救、获取思想安慰,提供了人人易解的形式。”[1]1905年,冯玉祥的背部疾病在北京的教会医院治愈,治病期间,他亲眼目睹姓莫的女教士为保护教民而壮烈殉道,大为感动,遂对基督教产生了好感。基督教教义“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上帝的儿女人人平等,耶稣博爱救人……”,基督教传播科学知识、禁止妇女缠足、严禁吸食鸦片、男女平等、男女无差别接受教育等主张,深合冯玉祥的心意。后来受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干事长穆德牧师和好友刘芳的影响,他对“博爱”“利他”“民生”等基督精神有了初步了解。他认为基督教“博爱平等”的教义是进步的,“假如全国人民都如此,我们国家就有了盼望。”[2]76。1914年10月,冯玉祥正式皈依基督教,之后在军队中推广基督教,还拥有了“基督将军”的称号。
1906年,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和《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讲中,对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的阐述。在民生主义方面,他将其核心概括为“平均地权”,就是通过社会革命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国计民生问题,以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建成“社会的国家”[3]。孙中山看到了欧美各国贫富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中国此时的各阶级矛盾同样非常尖锐。面对国内民生问题,孙中山指出:“文明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4]冯玉祥在南苑练兵时期,孔庸之带了一份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给他,他读完之后说:“我说这是我们中国唯一的对症药方,必定照着遮阳板,中国才能够成为自主的现代国家,卓然独立于世界。自从读了这个,我完全成为中山先生的信徒了。”[5]2951918年,冯玉祥在攻打湘西时,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史称“武穴主和。”虽然此举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响应孙中山,但也是对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的同情,是对孙中山思想的一种认同。直皖战争爆发后,他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说:“中国已濒临危亡,真正救中国者只先生一人。百折不回,再接再厉,无论如何失败,我行我素,始终如一。此种精神,凡谋国者,当为之感奋,私衷仰慕,已非一日,今欲追随,乞多启示。”[6]孙中山对冯玉祥及其做法也非常肯定,认为冯玉祥不是一般的军阀,说冯玉祥是北方革命事业唯一适当人才。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立即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10月27日,孙中山电贺冯玉祥:“义旗事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承欲决定,拟即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在短短半月时间,冯玉祥竟4次请孙中山北上,可以看出他对于孙中山的敬仰,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其对于孙中山人格魅力及其思想的敬佩。1926年五原誓师之后,冯玉祥遂彻底接受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加入国民革命阵营。之后,尽管冯玉祥过度的实用主义导致其对孙中山系思想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但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冯玉祥的地方施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冯玉祥的民生思想比较集中的地体现在教育和农业两大方面。也可以说,这两大方面是冯玉祥民生思想的核心。
冯玉祥自幼家境贫寒,只接受过短短15个月的在校教育。随着事业的发展,冯玉祥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童年时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让冯玉祥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冯玉祥说:“后来我自己怎么样也难以克服的农民性格,都是我过去的生活遗留给我的。这种生活与环境,深切地影响到我日后的思想与情绪,影响到我日常处理事务的习惯,以及我训练军队的方法。”[5]381他说:“我们的老百姓,实在是非常可爱的,只可惜当政者昏庸无道,弄得社会贫困落后,国家地位一天天低落,人民也困苦难言,真是深可痛心。”[7]农民之所以封闭而不能进步,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接受教育。冯玉祥认识到要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就要让底层老百姓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他在思想上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实践上大力普及教育事业。
冯玉祥从小参与农事劳动,对于农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体会。他曾回忆说,人民的衣着满是补丁,褴褛不堪,连咸菜也没得吃,住的房子破旧。究其原因,是中国农业已经落后的缘故。冯玉祥认为,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土地膏腴,物产丰庶,甲于全球。如果能够在农业上加大投入、兴修水利、改进技术,中国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另外,冯玉祥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同了孙中山《建国大纲》的宏伟规划与设想之后,遂更加看重农民和农业问题。他认识到只有工业化、现代化才能真正救中国,使中国富强起来。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发展,基础得到稳固,中国的工业化才有可能性和可行性。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军队发展要靠农业,他的兵源来自于农家子弟,解决这两个极其现实的问题,离不开发展农业。
冯玉祥的民生思想,形成于他建军治军的实践过程中。冯玉祥的民生思想使他能够从容地处理好冯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为冯军赢得了地方百姓的信任。在冯玉祥的建军治军理念中,民生一直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凡冯军所到之地,冯玉祥便尽力去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从各方面尝试去改变当地社会。
1917年6月,冯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驻常德,为期两年左右,并任当地行政长官。这个时期,冯玉祥不仅加紧练兵,而且在民政方面采取了众多措施。他后先整顿吏治,为百姓兴利除弊。在民政方面,冯玉祥大力整顿金融,严禁银行滥发纸币,并限期收回已发纸币。又禁烟禁娼,在短短数月之内,没收鸦片30万两,集中加以烧毁,并设立禁烟机构。他还指挥军队整理街道,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立习艺所,植树造林等[8]37。在教育方面,冯玉祥令政府努力振兴中小学教育。凡学校,无论公私,一律补助中学经费。在常德等地城内设阅报所、图书室,“湘西教育,于以大振”。另外,冯玉祥还大力发展工艺园林,设立女子习艺所、少年习艺所,收容了无业男女数百名,并为其解决生计问题。他还命人在常德东西官堤旁,种植树木5万多株,并给德山乾明寺东侧的农事试验场筹拨经费,数至万余[8]38。冯玉祥的这些民生举措践行了他的民生思想,并且在湘西一带为冯玉祥本人及其军队赢得了良好口碑。
冯玉祥对于西北的建设不仅是对他自身地盘和西北军的利益着想,也是他对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实践。冯玉祥对于西北的开发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升任陕西督军期间(1921—1922);第二阶段是任西北边防督办期间(1924—1926)。
1921年8月27日,北京政府任命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在此之前的阎相文督陕期间,冯玉祥就为民除害,铲掉了无恶不作的地方军阀郭坚。在任上,冯玉祥从七个方面整治陕西,为民造福:第一,节约财政开支;第二,任用贤能造福地方;第三,建设市政;第四,统一军政和整顿地方武装;第五,整顿财政金融;第六,厉行禁烟;第七,实行强硬外交保护野生动物。这些措施虽然有为他军队服务的性质,但客观上,也使当地老百姓大受裨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军民矛盾和官民矛盾,促进了陕西地区的发展。
1925年1月,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同年3月,成立西北边防督办公署。通过徐谦和李大钊的关系,冯玉祥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包括军用物资、顾问专家,由此既加强了西北军,也开发了西北地区。冯玉祥此时建设西北的指导思想就以其民生思想为主旨。为了让贫农过上温饱生活,冯玉祥下令将山东的一千多户贫民移至绥远,拨款万元作为安家费,而且大力开发绥远的资源从而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他从财政拨款5万元,设立平民医院、乞丐收容所、残废栖留所、孤儿保婴院,还修建了一批公用建筑设施,如车夫休息处、蒙民招待处、公共集合场所、贫农图书馆等。教育方面,冯玉祥责令改良中小学教育,在各地设立平民学校。冯玉祥还办社会教育,建娼妓教育所,设电影院,建图书馆,举办音乐会,筹办西北印刷局和发行《西北日报》。在实业方面,冯玉祥设立皮革厂、纺毛厂、水泥厂、煤矿等。在金融方面,冯玉祥创办了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随军银行,以军人储蓄为主,随军银行还给贫农发放无息贷款。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冯玉祥整治交通秩序,禁止军队干涉铁路路政。派张秋白为张奉线督办,负责修筑张家口至库伦的铁路。派王瑚为包宁线督办,负责修筑包头至宁夏的铁路。然而,段祺瑞把持下的北京执政交通部表示没钱拨款筑路,导致这些铁路没有建成。在公路方面,冯玉祥派石友三修筑了包头至宁夏的汽车公路。此外,冯玉祥派张维玺疏通了五原和洋河,改善了水利条件,并修建了一座清河铁桥,方便了沿河两岸民众的交通[2]121。
1931年3月,冯玉祥上泰山普照寺隐居。隐居期间,他看到民众长期受到中国官吏的压榨和外国权贵的欺压,苦难深重,于是命秘书刘德纯组成一个调查组,调查普照寺周围八户佃农的生产生活情况,写成了一份综合性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农民向地主借高利贷而受剥削,仍用原始农具生产,没钱治病,死后无法埋葬,百分之九十九的佃农不识字。冯玉祥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受到贫苦生活的煎熬,作诗《打不平》来寄托忧愤:“同是人类,如何不平?税在作怪,经济万能。不准私有,必须实行。贫富消灭,皆是弟兄。”冯玉祥不仅在思想上同情民众,而且在经济来源紧张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周济贫苦人。1933年临近过年,冯玉祥派卫士给贫寒人家送去粮食蔬菜。1934年除夕,冯玉祥自掏腰包给25家贫苦人家送去年货。翌年7月黄河决堤,冯玉祥给灾民送去3600斤馍,花费2000银元。8月25日,他又派人做棉衣2000件送给难民。1935年中秋节,冯玉祥给泰安城里孤老院送出1600两月饼[2]204。在建设泰山时,冯玉祥为保护到黑龙潭取水人的安全,自己出资请铁匠在黑龙潭边上修建铁栏杆。为了方便从五贤祠到小王庄的交通,他命人修了一座桥,并亲自提名为“大众桥”[9]。他还出资在小王庄东边修筑了一个澡堂,每周开放两次,一次给官兵开放,另一次让当地老百姓免费洗澡。他还喜欢种树。他在泰山脚下栽种茶树17000余株,栽种杨树、榆树、柏树12000余株,核桃树20万株,栗子树10万余株,加以禾果1000余株,并且从烟台引进苹果树苗上万株[2]185。享誉中外,大量出口的泰安“金帅”苹果,其历史也要从冯玉祥成立果园、聘请专家、引进良种开始说起。此外,他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小王庄为中心办了15座武训小学,以解决贫苦子弟的教育问题。这些举措同样也是冯玉祥民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冯玉祥的民生思想有渊源、有来由。从贫苦童年到成为军事实力派,民生问题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不散,经过思想探索和军政实践,最终形成了冯玉祥颇具特色的民生思想。冯玉祥的民生思想虽简陋而无系统,但仍映射着那个时代志士仁人追求进步的思想之光;他的民生实践虽然并不完备和持久,但依然能够穿越时空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温暖。冯玉祥固然可以以军阀视之,但他在农业、教育上所做的努力不应以“军阀”中的贬义色彩一笔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