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杰
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高校三全育人的启示
毛文杰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个要素对于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内涵来看其重心也在于发挥高校育人系统中的一切要素的作用来育人。因此,从生命共同体理念延伸到三全育人。高校三全育人的关键就在于秉持共同体中各要素的统一来打造育人共同体,要加强高校内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转变管理思路;重视家校和校社的联系;注重精神涵养突出文化育人,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育人作用。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共同体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由此三全育人正式确立。三全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员育人即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所有人员都应该是育人的工作者,都应该扮演育人的主体;全程育人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整个学习生涯都应该是育人的组成,都始终是育人工作的对象;全方位育人即充分利用好高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载体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这主要指的是学校环境的打造,非生命的要素。随后,在2017年12月5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1]。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2]。所以,高校育人共同体的打造是新形势下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着重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加快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主要侧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是命运休戚相关的统一体。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的存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自然人类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同样对于自然,正是因为人类,自然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才被正视,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水、山、江河、树木、动植物等都是构成这一整体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自然界中的这些要素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不一,但它们是构成自然这一整体的基础,并且彼此相互制约,缺一不可[3]。所以生命得以延续,得以发展就需要协调生命共同体内的一切积极要素,使它们迸发出合力,以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进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共同体的最终指向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而关键就在于协调这个共同体内部的一切积极要素,包括生命的与非生命的,使之迸发出合力。“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所以在高校内部,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一系列生命的要素和非生命的载体都是育人的因素。因此,三全育人同样强调要发挥高校育人系统中的各要素的积极作用来促进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怎样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生命共同体理念给了我们答案,打造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对于高校,高校要想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与反馈,既能够完成对学生的立德树人工作,又能够促进教职工与学校的共同发展,那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就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即共同体意识。由此,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中必须调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一切积极要素形成合力,即形成高校育人共同体,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与要求。
那么何为高校育人共同体?首先,传统观念上对共同体的理解是,共同体有四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共同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集体或群体;二是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或一致的利益诉求或共通的情感体验;三是共同体成员之间一般具有互动关系,且遵循共同的规则或法律;四是共同体成员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活动环境[4]。从这四个特征来看,传统的共同体的理解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在共同体的构成上强调的主要是人,二是在共同体内部中也只重点强调人的作用。因此,从传统的共同体视角来理解高校育人共同体,传统的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局限表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人们仅仅把高校育人共同体看成是全体师生发挥各自的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合作、配合、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5],即把共同体的范围仅仅限制在了高校师生这一范畴,带来的必然是把育人场所局限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场域中。
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来重新诠释“高校育人共同体”,不难看出,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过程中,非生命的物质载体同样缺一不可。所以如果把高校育人共同体仅仅局限于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或者只强调高校教师的作用,这极大地限制了高校育人共同体的范围。一方面,立德树人学校是主导,但除此之外,非学校的因素,包括家庭、企业、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训基地等等都应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都应该是高校育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在高校中对育人力量进行整合,便是以行政班、教学班、社团班为基本单位,以促进个体成长为目标,实现校内外育人力量的整合,形成立德树人共同体[6]。这里强调了校内校外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能够发挥育人作用的除了教师以外,还应有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等,同时非生命要素的存在物,像校园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等等,这些也都具有育人功能。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高校育人共同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一个体,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导向和价值理念,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在一定结构下遵循一定运行机制并同社会环境关联互生的社会有机整体[7]。所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内涵诠释下的“高校育人共同体”可以概括为:在高校与社会中的一切有利于大学生思政素养与情感和归属提高的所有的有关要素的整合称为“高校育人共同体”。这样的高校育人共同体与三全育人所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相符合,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也只有把高校育人系统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即通过整合校内校外各要素形成合力,发挥出1+1>2的效果,才能稳步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
通过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高校育人共同体的新诠释,高校育人共同体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强调高校内外的统一;二是强调高校内部各要素的整合;三是强调高校内部制度的优化。因此,为更好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我们急需转变工作思路,要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内涵诠释下的新的高校育人共同体为切入点。
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一切生命的与非生命的要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以往的生态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非生命的要素,并且只注重点对点的影响与改造,忽略了整体。在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把育人只看成是教师与课堂的事,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育人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更好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
高校是三全育人的主战场,但在这个主战场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表现在育人主体单一,人员信息不通畅,部门间职责不明确,从而造成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源就是高校内部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完善。所以需要“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8]。最终在高校内部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全员育人的行动机制。在高校中,不同的人员并不存在职责的不同,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就像生命共同体内部生命与非生命的要素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虽然不一,但它们都是构成共同体的基础,缺一不可。当前,高校更重视教书育人,很少体现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而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能否帮助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于道德实践,因此要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整合教学、管理、服务三个领域各自的优势,实现取长补短。这需要我们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加强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建设。要定期对非思政课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增强其责任感和认同感,助长其人格魅力,发挥表率作用。第二,加强思政教育和学校管理队伍协同育人建设。首先,管理者要牢记“管理也要育人”,要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在管理决策制定中,管理者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更新工作理念。第三,要将育人与服务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强调服务意识。“服务育人具有贴近生活、以情动人、润物无声等显著特点,这是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9]例如,校园宿管人员平时及节日亲切的问候;校园食堂人员在打饭菜时热情的服务;校园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在学生来办理手续时微笑的神情、充满耐心的语气以及负责任且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另外,高校内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还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要把“管理思维”转变为“治理思维”。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学校效能与改进运动过分强调了校长(或领导者)的作用和自上而下的管理,这已充斥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之中。对管理主义倾向的这种过分,已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鸿沟日渐扩大”[10]。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治理强调系统内部的协调与沟通。治理是一个过程,对于高校,治理能协调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与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利于清晰且共同的目标达成,其实质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等学校各组成人员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是学校决策的一员。拿教师而言,治理能让教师切身地参与并感受到“学校改进事关重大”跟自己的利益相关,从而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把事办好。这样在落实三全育人上,大家平等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兼顾不同人员的长处,形成带有高校自己特色的三全育人方式,能更好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相反,如果只重管理,无形中会使得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大,认为上级领导只会发布工作要求,并没有考虑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这会损害有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对高校推进的三全育人工作产生排斥。所以要变“管理”为“治理”,高校要成立专门的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涵盖的人员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后勤保卫人员以及社会有关的其他人员等等,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判与分析,以更好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
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要素对维持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三全育人”一提出,人们把目光大都聚集在了高校这一场所,而忽视了从小学、中学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家校工作。从育人的场所来看,育人场所包括学校,包括社会,更包括家庭,所以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不应忽略家庭教育对学生立德的作用。大学生一方面由于其身心成熟性,另一方面由于大都是在异地上学,一年中与父母见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很少,出于这些原因很多高校都没建立稳定且长久的家校联系,常见的家校联系是辅导员由于学生突发的状况建立的,这是不可取。高校应该开展稳固的家校工作,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把学校的亮点工作及学校在办学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及时地推送给家长,让家长感觉到学校是真心实意的在为自己的孩子好,这样家长在与自己孩子平时较少的交流沟通中,家长会潜移默化的将学校的正能量,以及家长自己所接受到的社会积极的一面传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同样,我们还应注重校社联系,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是落实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联系密切的活动。所以必须发挥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加强校社联系重点在于“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多开展实践性教学,学校可以与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当地武警、公安等部门建立长久的联系,让学生多去这些地方调研、参观、见习,通过让学生深入基层,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而这一点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所欠缺的。所谓“引进来”,目前在高校内部,校领导下课堂这是高校落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硬性要求,但这往往不够,所谓“引进来”更多的应该是要注重校外名人走进课堂,政府和高校可以邀请政府官员、领域专家、企业名人等,走进高校思政课堂,让他们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的一些感人的富有正能量的故事以及他们自身的人生经历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打造,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积极向上富有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但由于大学在思想文化层面开放包容的氛围,学生会受到很多不同思想的影响,其中就不乏一些消极的思想,大学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关键,所以,高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抵制不良的思想腐蚀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积极推进高品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追求高尚的美,远离庸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1]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动高校精神文化育人,发掘和挖掘高校内部师生的优秀典型事迹,通过举办“优秀教师”“自强之星”等校园评选活动,用他们的事迹来感染广大学生。第二,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进校园,高校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其走进校园,例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编排展演以当地战争年代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话剧等。第三,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更具感染性,例如:通过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成果,加强高校与地方文化传承基地的交流,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及民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师生,从而加强文化认同感。
生命共同体理念视域下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需要高校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转变管理思路,积极发挥高校内部所有人员在育人上的积极性。把家校和校社联系作为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以往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中,高校往往只注重自身,而忽视了家庭与社会同样是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样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重精神涵养突出文化育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要通过积极向上富有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1-02-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 04.
[3]董伟,卢俊岚.论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17(12):23-28.
[4]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5]楼艳.德育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37-40.
[6]郑航.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突破学科本位瓶颈[J].中国德育,2017(12):7-8.
[7]赵耀,王建新.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建构——基于利益趋同、价值共同和行动协同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24.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2021-05-0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9]高斌,类延旭,方仲奇.新时期高校服务育人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16-18.
[10][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
[11]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60-61+68.
G416
A
1673-2219(2021)06-0074-04
2021-06-20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K19BDY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毛文杰(1994-),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