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思维特色

2021-11-30 11:49邱爱金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总书记

邱爱金, 王 岩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江苏南京 211106)

思维特色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远见性和系统性等多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文化及文艺领域,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对文艺工作作出了重要论述,成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之源”,亦是文艺工作在新时代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许多重大思想观点包含着清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他以战略思维统筹全局,以系统思维把握整体,以辩证思维明确方向,以底线思维划定红线。这四个思维既自成体系又互为支撑,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鲜明思维特色。

一、新时代文艺发展定向中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具有全球化视野且拥有统筹全局的能力,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总体趋势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无论我国处于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党都置文艺工作于重要地位,运用文艺来指引时代风尚、鼓舞人们前进、推动社会进步。协调好文艺工作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把握文艺工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增强战略定力,离不开战略思维的引领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文艺工作需探求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立足现实,回答时代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植根历史探求规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2]。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政治的媒介对经济基础形成反作用,必须在战略上进行科学谋划,把握文艺发展总体方向,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力”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论述,在创造性地继承中华文艺杰出智慧的基础之上,深谙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关于“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2]的论断,关于“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3]11的论述,关于“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3]11的论点等,无不与文艺活动内在的必然联系相契合,科学地揭示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发展、文艺创作以及文艺人才成长等客观规律及发展方向。

2.着眼世界判断大势

文艺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亦给予社会发展以必须的养分。可以说,没有文艺的战略布局,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3]2。现今,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个变局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更要求文艺工作在战略上应赢得主动,把握发展方向。但与此同时,与其它文化强国相比,我国文艺工作算不上强劲,这一现实阻碍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脚步。因此,促进文艺领域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成为文学艺术工作者们新时代的奋斗方向。备受鼓舞的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已为文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动力。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更加简单便捷,使得国际文艺竞争日趋激烈[4]。在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文艺也需参与国际化竞争。例如电影领域,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并没有打败我们的本土电影,这反倒鼓励本土电影反思自我,积极提高质量和水平。这说明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之下,我国还是有实力创作好的中国文艺作品,中国文艺在世界文艺界必然大有作为。

3.立足现实谋划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需直面的问题是,人民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于是对精神文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仅要继续解决人与物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们对当前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5]。首先,人们对高层次文艺作品的追求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站在文艺事业的战略高度来看,目前文艺领域存在着严重问题——文艺作品的创作存在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消费、嘲笑崇高、歪曲经典、颠覆历史题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文艺生产力“向前一步”,这要求我们在文艺工作管理中要有惩前毖后的战略思考和纪严于法的战略举措以及动态调整的战略方向。其次,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新时代所要承载的使命和任务。基于时代特点,结合实践要求,我们要直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找出文艺事业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倾听时代的声音、回答时代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髓,巧妙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用以最终指导文艺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

二、新时代文艺功能定位中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思维,它要求人们始终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全面把握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各方面,都体现了系统思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从来不就文艺说文艺,而是把文艺放在事业全局中去考虑,文艺、人民群众和治国理政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即文艺要在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1.文艺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

人民需要文艺去引导、塑造和鼓舞,文艺可以救援经济、可以辅翼道德,必须加紧文艺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精神层面的高需要。同时,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3]17。通过这两者之间的因果逻辑辩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人民的需求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及现实性需要作为获取正确认识的源泉的必要性[6]。社会主义文艺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与人民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创作上的成败、成就的大小就在于他与人民距离的远近,与人民关系的亲疏,对人民是否忠诚,对人民是否真爱,能否深入群众,能否把握人民的需求[7],文艺要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文艺审美的评判者,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文艺创作的来源不胜凡举,但最牢固可靠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创作与人民紧紧地维系起来,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用文艺的人民性创造了崭新的文艺理论,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实践新的发展方向,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篇章。

2.文艺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首先,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文艺工作开展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文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同时文艺作品也具有传递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在人们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文艺作品透漏的社会价值观,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貌似悠闲,但睿智的读者从中读出的却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希冀[8]。其次,文艺工作开展事关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文艺事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艺作品不但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还能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获取经济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中国文艺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逐年提高。再次,文艺工作事关社会良好道德风尚。近年来我国文艺产业发展迅速,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日渐增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特别是网络媒体繁荣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并弘扬社会正气,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3.文艺要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文艺与当今现实之间的关系。文艺能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不仅能积极地映射出时代风貌,更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文艺工作者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更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3]7。为此,必须充分认清所处的时代,把握时代内涵与精神,洞悉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看清时代发展的朝向走势,才能将时代的特色寓于作品中去。伟大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也能引导时代前行。历史上杰出的文艺作品也是不断响应着时代的号召。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施耐庵先生一支妙笔将封建社会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反映得淋漓尽致,渗透出那个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性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三、新时代文艺发展路径选择中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事物发展变化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辩证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找重点、抓重点,善于从差距中看到发展潜力,促进事物的发展。近些年来,文艺产业出现的问题同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粗放的发展方式是文艺产业长期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为文艺产业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艺领域的繁荣发展,需从文艺作品的质量开始抓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3]11。从古至今,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因其充实的内在而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凡是传世大作,必经千锤百炼,无一不是作者笃定恒心、呕心沥血的作品。当前市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创新方面还相对乏力, 具体表现为艺术精品的匮乏[9],越来越多的作品重经济效益,淡社会效益,将文艺作品的质量抛之脑后。优秀的文艺作品所产生出的社会效益,是推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文艺工作只有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才能保证文艺工作的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艺工作的社会价值。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社会价值,将文艺作品的质量放在第一要位,以期最终实现社会、商业价值的协调统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3]23。

2.坚持满足功能与引领使命相统一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愈发重视。由此,精神生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10]。但是,当前具有高度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文艺作品还不够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不能满足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强调满足功能的重要性的同时,文艺工作的引领使命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只是停留在文艺工作满足功能层面上,那么文艺创作就会没有约束,从而完成不了引领使命的作用。当前社会中道德、信用的缺失现象仍旧层出不穷,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询唤”将客体转化为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思想道德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11]。倘若没有一致的核心价值观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就会断裂,国家的思想道德基础亦会崩坏,那么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千年依旧蓬勃发展的关键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3.坚持学习借鉴与文化坚守相统一

在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继承、借鉴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展现中华审美”的重要性。否定“简单复古、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文艺传承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3]29,唯有真正做到去除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才能开创中华文艺建设的崭新局面。新时代文艺工作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会抛弃传统文艺工作中落后的、过时的和腐朽的因素,吸收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和符合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因素,从而实现文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唯物辩证法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习近平总书记从内容与形式这一对基本范畴出发,认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3]21。无论技巧有多鲜明和独特,若是无有价值的内容支撑,文艺作品就如同泡沫一样一碰就碎。

4.坚持创新创造与文艺传承相统一

创新与传承之间不是反命题,文艺作品既可以创新,可以传承,也可以两者兼并,对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必须继承和借鉴,但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12]。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和其有关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古代到现代,形式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既有影视,也有文学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它保留了哪吒的身份背景,改变了整体的故事结构,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针对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3]29。针对创新方面,文艺工作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文艺创作者应具备原创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提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3]12。

四、新时代文艺实践规范中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基准的思维方法,通常以底线即“人们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或“达到的最低目标”为逻辑起点,防止最坏结果出现为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3]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底线思维,文艺工作亦是如此,当前,文艺工作也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和触碰的底线,我们要立足于文艺工作的底线防线,将问题抓早抓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1.必须坚守社会价值底线

文艺创作永恒的价值就是通过作品这个媒介不断向社会传递“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14]。另外,文艺作品兼具生动性和可感性等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的优秀文艺作品具有正向精神引领的特殊属性,比如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讴歌战斗生活,会激发人民爱国情怀从而珍惜当下的生活。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又具有文艺传播和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功能,所以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作品生产、销售和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其商业价值,必须坚守社会价值,要在保证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因此,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被时代需要的文艺作品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进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2.必须坚守道德法治底线

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要遵守道德底线,因为文艺作品一旦脱离了道德的约束,就会对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仅靠平台的审核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将自己的创作约束在道德的红线之内。部分文艺作品仅仅追求商业价值,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文艺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020年上映的抗日题材剧《雷霆战将》因其脱离历史的剧情遭到人民大众的抵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3]10。要想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和实施社会主义文艺法律法规,这样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明的需要,又能保护市场规律和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艺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进一步激发艺术创作者的活力,最终实现文艺产业的蓬勃发展。

3.必须坚守爱国主义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文艺建设全局,从文艺工作的战略思维出发,深入探讨了文艺工作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27。自古以来,文艺创作者无不热爱自己的祖国,鲁迅弃医从文,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灵感源泉不就是对于这个祖国的爱吗?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不因个人主观意志而转移,坚守爱国底线。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严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产业态势必然更加复杂,要求我国文艺作品既能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推进我国文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创作出带有中华民族风格,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和符合时代价值的文艺产品。推动优秀文艺产品走出国门,传递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热爱和平的理念。

4.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底线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3]15。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绝不是个人主观意愿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开始积极反思、不断探索。经历了多次革命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的从希望走向了失望。直到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全新的道路,给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引领着中国文艺的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发展,我国文化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格局,文化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但是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消极、落后、颓废的元素并渗透进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3]10。这些现象对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文艺工作者就更应该适应这样的时代背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总书记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文艺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