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二小 杨 慧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由此可见,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人才回馈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式,以求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科学教育方是上策。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及其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旨在将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于教育,可运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良创新、学习动机激发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那么,如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呢?运用教育心理学就是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是混乱无序的,其中有一定的心理规律。首先就是对未知的好奇。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会被未知、未掌握的事物吸引,吸引之后就是学习。反推之,如果想要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一步就是用未知来吸引他们。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点,语文有文字、意境、精神,数学有理论、思想、力量,英语有交流、了解……不同的学科都有值得学生探究的知识,都有等待学生发现的美好。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与这一原则相悖。教师单纯教授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吸引力的。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如面对语文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背景还不够,巧用情境式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改善平铺直叙的枯燥。将一堂课设定为迷宫,通向哪儿取决于学生走哪条路。从作者出发,发散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对作者的个人评价,把“作者”这个点吃透,这条路就走通了。从背景出发,就发散到具体的写作年代,去看看那个年代发生的事,用眼和心去感悟。
再如针对数学课题,小组合作教学会让学生学习兴致高涨,积极探索数学奥秘。具体而言,即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内学生分为N个小组。
课前布置小组任务,探索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以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并将问题与答案及相关同学记录下来。疑问是开启探索的先决条件,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探究的欲望。相比于教师提问,同学之间因地位平等,降低了不少学生的怯弱感,能尽情地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表达出来。
课中,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点实行突破。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可能,班内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汇聚为无数个问题及答案,加之教师的补充,教学设计目标内容已然被全面覆盖。与教师独自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不同,这样的成果更多是来自学生,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照亮了数学课堂。
课后,同样按照小组布置课后作业,除完成基础部分任务以外,以组长为核心,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团体任务。小组成员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好伙伴,更成为生活中共同进步的好搭档。
学习习惯,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行为定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教育心理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心理层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建设进行干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无须强求学生刚进入学习环节就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养成最佳的学习习惯。
目标设定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目标过于简单,学生心理层面会松懈,觉得不用付出就能轻易取得成功,学习时就不会上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屡见不鲜;目标过于困难,学生的畏难情绪更是会影响学习行为,既然正常学习也达不成目标,不如不学。如此看来,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效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自觉向着学习目标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日常学习中,用教育心理学干预学习习惯养成,可以从预习、学习、复习三个板块入手。
1.预习时,设计预习清单,将需要提前认知的问题、知识点按照由易入难的次序解决,培养逻辑感,先吃透简单的,再解决困难的。
2.学习时,重点在于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被动学习将知识学习局限于教师所讲,只有主动学习,才能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学习的另一个关键是认真。认真听讲、认真参与学习活动、认真书写、认真思考……
3.复习阶段,为了更好地消化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应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如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点绘制成图,依照逻辑,进行复习、记忆。盲目的记背只能应付一两次考试,构建整个知识框架,以重点、难点为线索进行记忆、重现,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困难几乎是每个学生都会面对的,探索知识的旅途定然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要悦纳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对学习困难。应试教育环境下,一旦遇上学习困难,多数学生会有惧怕的情绪,害怕自己太笨,被教师责怪,不敢向教师寻求帮助,但同时又惧怕成绩因此下滑,辜负自己的努力与爸妈、教师的期待,最终自暴自弃。
教育心理学从心理层面剖析学生当下的学习想法,并遵照科学的规律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例如,考试失利后,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存在,比对问题,反思自身的不足。其次是分析问题,从问题出发寻求最优解,如存在知识点的遗忘,就加强复习环节的学习;若对知识点有疑惑,就向教师寻求帮助,或是通过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寻求帮助。最后是反复练习,解决一个问题不是终点,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式,甚至能做到预判可能出错的问题,才是目标。
再如学习动力不足,当学生进入学习的倦怠期,不要再强迫进行高强度的学习,此时应该暂缓学习步伐,甚至是停下片刻。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对于学习的目标认识不清、对于成功的憧憬不足、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突发事件等)……暂缓学习脚步,就是为了厘清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为什么排斥学习。找到主因,再据此寻求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室、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同学、父母都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对象;写日记、参与活动、唱歌表演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
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开心,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快速而准确地算出一道数学题、自信地与外国友人交谈……而只看重考试分数的世界,考试失利带来的打击同样会摧垮先前的喜悦。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习满足感的获得,一次自信发言、一场激烈辩论,无论学习顺境、逆境都不忘努力的背影,学习途中挥洒的汗水、眼泪,这都是收获,是学习才会获得的,它能填满内心,让人生在这一阶段没有缺失。
因此,教学中应该善用表扬与批评。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彩的回答竖起拇指;可以轻声批评犯错的学生,让学生认识错误、积极改正;可以开展多项活动,如知识竞赛、常识问答等,给予学生表现机会,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辩证地看待学习成绩,日常学习中,要精简考试频次,不以考试论英雄,平常考试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只要尚在学习,一两次成绩就不能定义什么。如此,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中,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反思中进步,时时刻刻获得学习满足感。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为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以在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助力学生获得学习满足感。希望本文能为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