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毛刺法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属“十二刺法”之一[1]。《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其特点是多针浅刺,即用短细的毫针快速浅刺皮部。皮部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是十二经脉气血布散于体表的部位,人体体表通过孙脉、络脉、经脉系统与脏腑相连,构成皮部-经脉-脏腑有机整体。十二皮部以十二经脉为纲,与经络、脏腑、气血密不可分,故通过毛刺皮部,开发腠理、宣泄浅表之邪,可治疗表证、新病甚至脏腑病证等。研究证明,毛刺法通过毫针浅刺作用于皮部,激发经络系统,不仅可以治疗部位较浅的疾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预防因针刺过深而加重疾病进一步发展[2]。毛刺法发展至今,因具有祛邪扶正、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缩短病程等特殊作用,在治疗带状疱疹、面肌痉挛、股外侧神经炎、雀斑、痤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笔者将毛刺法近年来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胡璐曼等[3]认为带状疱疹病机主要为气血失调,临床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和气血亏虚型。临床观察毛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主取局部阿是穴予皮肤针叩刺并加温针灸治疗,胸部夹脊穴予连接电极波刺激30 min,并配合患处拔罐,留罐10 min。每周治疗3次。治疗2个月后,患者胸胁部疼痛减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寇吉友等[4]报道用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60例带状疱疹患者,对于肝胆湿热型,于疱疹位置行毫针浅刺,由外向内轻刺,至潮红并伴有轻微出血,并可循经刺双侧肝经荥穴,每日1次,配合口服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柴胡,泽泻等)水煎服,每日1次;对于脾胃内热型,取穴以疱疹所在位置为主,将针尖在疱疹局部用毛刺法进行点刺,微渗血以泻脾胃之湿热,另加刺双侧胃经下合穴足三里、内庭穴、郄穴、梁丘穴,每日针刺1次;加口服除湿胃苓汤(猪苓,泽泻,白术,苍术,赤茯苓,厚朴等)。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达96.7%。陈龙凤等[5]选取带状疱疹患者32例,于患侧手足太阳、少阳井穴放血,配合深刺与疱疹部位在同神经节段平面的背部夹脊穴,病损局部行毛刺等综合治疗。每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3.7%。王海燕等[6]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毛刺联合雷火灸治疗:沿肋间神经走向进行浅刺,针尖朝疼痛区域中心方向斜刺、浅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留针过程中选用赵氏雷火灸条沿疼痛部位予温和灸10 min,每日1次。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张柏雯[7]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儿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主取患侧面部阳白、颧髎、地仓及双侧肢体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患侧面部局部予毛刺法针刺,余穴予常规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相同,头面部及肢体穴位均予常规针刺法。两组疗程相同。针刺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毛刺法在改善患儿皱额、闭眼、鼓腮、示齿、撅嘴等体征方面较普通针刺法更有优势。胡瑞娟等[8]选取35例面瘫患者,采用分期治疗方法。主穴:翳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合谷、太冲等。在急性期(1~7 d),选择患侧上述穴位,采用毛刺法治疗;7 d后,取穴不变,采用透刺法治疗: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地仓透颊车;恢复期(14 d后),除上述透刺穴位,余穴采用补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100%。认为面瘫急性期予毛刺法浅刺激可以更快降低神经水肿,疏散外邪,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张凤琴等[9]将65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毛刺针法(主穴取健侧头维、四白;患侧取阳白至悬颅、迎香至颧髎至太阳、地仓至颊车)。取毫针浅刺,均刺2~3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不行针。对照组以常规针刺(取穴:阳白、攒竹、颊车、地仓、颧髎、迎香等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进等[10]治疗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毛刺配合电针分期治疗(取穴:翳风、地仓、颊车、阳白、攒竹、迎香、翳风等),在急性期(发病10 d以内),采用毛刺法治疗,雀啄式快速进针2~3分,呈多针浅刺均匀分布。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20 min。恢复期(发病11 d至2个月),各穴采用斜刺法或透刺法,针刺得气后三组主穴加上电针,选取疏密波,频率为15次/分钟,电流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且患者感受舒适为度,通电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达97.83%。认为面瘫在急性期使用毛刺法治疗,可以避免过度强刺激面神经而引起的重水肿。
王明明等[11]认为面肌痉挛主要分为风邪中络与血虚风动两种证型,并运用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提出“调补、熄风、解筋”六字治疗原则,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穴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等穴,辨证:风邪中络配翳风、合谷,血虚风动配合谷、太溪、太冲、足三里。除翳风、合谷、太溪、太冲、足三里以外,其他各穴均运用毛刺法针尖约刺入皮下1~2分,进针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疗程为7 d,结果获得满意疗效。贾翠霞等[12]将38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在痉挛剧烈的部位予毛刺法针刺以及辨证取穴(眼周痉挛者主要取眼周的攒竹、阳白、太阳等穴;口角痉挛者主要取口周的地仓、颊车、承浆等穴),采用1寸毫针常规操作,不施手法;对照组19例则局部注射药物A型肉毒杆菌毒素,每日1次,12 d为1个周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4.2%,治疗组为9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蓉[13]选取35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毛刺法结合巨刺法(取穴:攒竹、阳白、迎香、地仓、颊车等)治疗。在患处局部采用毛刺法多针浅刺,健侧采用巨刺法,远端取双侧合谷、后溪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4.3%。刘鹏等[14]采用毛刺闪罐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取头面部百会、攒竹、颊车以及远端合谷、外关等穴位,治疗组采用毛刺联合闪罐法治疗,用毫针依次针刺双侧合谷穴、翳风穴,面部穴位施以毛刺法,并施以微小幅度的捻转,每次留针50 min,每日1次。患侧颧髎、阳白、下关、地仓、颊车行闪罐法,以面部微红为度,隔日1次,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法,进针以酸胀感为度,留针5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5.0%,对照组为4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毛刺联合闪罐法不仅可以通调面部经脉,使筋脉得以濡养,而且可以减少针刺并发症,具有良好疗效。
丁雅珊等[15]选取26例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患者,采用毛刺法结合直刺股外穴治疗,直刺主穴取股外穴、冲门、风市、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结合毛刺在大腿股外侧感觉异常部位多针浅刺,均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2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2%。曾奕[16]治疗63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治疗组32例予毛刺法,选取患者大腿局部感觉异常处予多针浅刺,针刺深度为浅2~3分,不进入皮层,轻刺激患处皮肤。对照组31例取风市、中渎为主穴,并在病变局部皮肤进行围刺,针刺方向稍向中心,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两组每次均留针30 min,每天针刺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毛刺法善治皮痹,通过浅刺皮部可以疏泄皮肤的邪气,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达到防病驱邪目的。
陆秋蓉[17]将62例黧黑斑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毛刺法配合神阙灸:在患者额部、鼻部、面颊部等予毛刺法多针浅刺,以患者自觉针刺部位微微发热为宜,针刺后不行针。在毛刺留针的同时进行神阙灸,每次针灸留针30 min。对照组30例采用毛刺法配合普通针刺法:面部皮损毛刺法操作同治疗组,毛刺留针的同时进行辨证选穴行普通针刺(肝肾亏虚证配肝俞、肾俞;肝郁气滞证配内关、太冲;气滞血瘀证配合谷、太冲等)。两组每周治疗2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丹等[18]将80例女性冲任失调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体针结合毛刺法,体针取大椎、曲池、合谷、中脘、下脘、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毫针采用直刺进针法,得气后,留针20 min,出针后,痤疮局部病灶采用毛刺法浅刺皮部,针刺深度为2~3分,多针浅刺,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以口服维胺酯治疗。两组均配合护理、饮食、起居、心理疏导等调护。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此种联合疗法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在改善患者的痤疮皮损程度同时还能改善患者月经不调的症状。
刘佳等[19]将5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毛刺法治疗,取颈项肩皮部发凝僵硬处,多针浅刺,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主取颈夹脊、天柱、后溪、申脉等穴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8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改善颈部症状体征以及颈部肌肉僵硬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柴玉华等[20]治疗中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主取穴头面部及四肢穴位(百会、下关、肩髃、外关、合谷、环跳、三阴交等)为主,予平补平泻法,以针刺得气、患者能耐受为度。观察组在常规针刺法(取穴同对照组)上加用毛刺法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10次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8.0%,对照组显效率为46.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毛刺法有补虚养脉、通经活血之功,通过作用于皮肤,可激发经气,促进经络间的广泛联系,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瘫痪部位生理功能的恢复。
毛刺法是一种基于十二皮部理论的皮部刺法,具有疏表散邪、调和营卫、化瘀宣痹等独特作用。而皮部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起着“卫外固表”的作用,且其性质偏补。早在《医学入门》中记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卫气行于皮肤,散布在浅表。十二皮部通过皮部-经络-脏腑系统与内脏腑系统紧密相连,毛刺法补其卫气,调其营卫,从而激发脏腑经络之气,使得卫外固密,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21],毛刺法通过浅而小的刺激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免疫修复功能自我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且能够通过对末梢神经产生刺激而引起患者血管扩张,防止患侧过度水肿而使病邪深入,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22]。
综上所述,毛刺法因其作用的独特性广泛用于疾病的表证、浅证和某些脏腑病症,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普遍接受度较高,易于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对其研究仍较为局限,毛刺法的作用机理尚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毛刺法治病的作用机制原理,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便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